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7-21 09:35:07
原標題:新變化與教學應對
來源:中國教育報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走向培育“核心素養”的新時代。新課標與2011年版課標相比有哪些突出的變化?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如何與時俱進、從容應對,迎接新挑戰?結合對新課標的學習與教學實踐,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標變化何在
其一,堅持課程一體化設計。2011年版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三個課程標準,內容難易的梯度設計不夠,協同育人功能不全,針對性不強。而新課標站在“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對2011年版三個課程標準進行整合、提升。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材內容設置規律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小學低中高和初中四個不同學段學生年齡與認知發展特點,對課程內容與要求進行了九年一體化的設計,明確了四個學段要培養的“具體、適切和可操作”的核心素養,研制了四個學段學業質量標準,把體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課程核心素養充分細致落實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建議、學業評價的方方面面,貫穿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一體化設計,有助于打破不同學段課程內容的壁壘,實現不同學段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實現課程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其二,課程內容結構進一步優化。本次課標修訂是在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對課程內容進行結構化方式(如主題、項目、任務等)的整合和呈現,意在改變知識、技能的簡單線性排列方式,強化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凸顯思政學科的本質、方法以及內在邏輯。通過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選、設計課程內容,優化組織形式。比如,2011年版課標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板塊、九個專題設計表格呈現;新課標不分專題呈現課程內容,而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按學段組織和呈現。新課標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與交往范圍作為課程構建的基礎,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人類文明的邏輯關系,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突出三大教育(傳統美德、革命傳統、法治教育),融合六大主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這就強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主干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學科本質與內在邏輯,顯得層次清楚、結構緊實,便于操作,易于落實。
其三,以學定考、教考一體,體現教學評一致性。新課標在課程評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最大亮點在于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建議,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教學、評價案例,充分體現了教學評一致性。例如,新課標第四學段(7~9年級)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部分設置了“領悟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能夠以恰當的方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教育”的學段目標。依據學段目標,在學習主題“革命傳統教育”部分設置了“了解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領悟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的課程內容。而“了解”“理解”“領悟”等字眼表明了教的程度和學的程度。在學業質量描述中,能夠“結合史實闡明”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動力”等表明了教師應教到什么程度或學生應學到什么程度。這樣設置,便于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增強了可操作性,為我們課程的教學實施、考試評價提供了依據。
如何迎接新挑戰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課標對廣大一線教師教學提出新要求,我們如何來適應新要求,迎接新挑戰?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心中有人。長期以來,部分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將知識、技能的獲取等同于學生的成長,而實際上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責任重大。因此,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不斷提高自己立德樹人的理論水平與專業素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不能眼中只有分數,而必須做到心中有人。我們強調“八個相統一”的原則,堅持以學生成長為本,在具體的生活實踐與教學實踐中發展學生的政治認同,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健全學生的人格,培育學生的責任意識,擔負起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神圣使命。
二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堅持實踐育人。新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把以前“知識本位”教學轉變為現在“素養本位”教學。因為只有記憶、背誦、理解,沒有創造、體驗、感悟是發展不了核心素養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考中規范政治方向、引導價值導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設置議題,創設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與理解,在合作討論中生成,在探究與反思中提升,不斷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心悅誠服接受結論、水到渠成明白道理,在感悟生活的同時,認識社會,學會做人、做事。
沒有親身參加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就難以切實有效提升。培養“三有”時代新人還需要我們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與校園、走向社會,從線下現實社會向線上虛擬社會延伸,通過調研、參觀、體驗等多種實踐活動深入社會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以課內真理指引課外實踐,以課外實踐印證課內真理,把道德與法治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相結合,不斷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學以致用,服務人民,造福社會。
三是發揮課程評價功能,強化激勵引領作用。課程的評價能否做到科學合理公平,是決定課程改革成敗的重要標志。無論是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期終評價還是學業水平考試評價,都應基于課程核心素養,強調過程、經歷與日常表現,特別注意在創設的具體情境、項目學習任務中去考察、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考評不只是為評而評,而是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進一步扭轉超前超標、重復刷題等傾向,倒逼并促進教師的教與學,從而引導教師真正關注學生思政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與人格修養的提升過程、需求與特點,以評育人,激發學生的自我發展愿望,造就時代新人。
(作者系山東省特級教師、曹縣教學研究室教研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