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8-07 09:05:08
原標題:【節氣里的韻味中國】立秋未覺涼,殘暑日猶長
來源:光明日報
【節氣里的韻味中國】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從立秋開始,農歷年已行一半,秋季正式來臨。
作為傳統“四時八節”之一,立秋是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節點?!抖Y記·月令》記載,周天子在立秋之日會舉行盛大的迎秋儀式。此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西方屬白,所以周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著白衣、佩白玉到西郊迎接秋氣。唐宋時期,官方仍沿襲著太史官報秋,于西郊祭祀五帝的禮制。可見,古人對立秋、天地、社稷的尊崇與重視。今天在浙江省金華市安文鎮仍然傳承著“立秋迎?!钡拿袼谆顒?,人們祈豐收、求平安。
雖已入秋,陰氣漸盛,早起或偶有一絲涼意,但整體而言,天氣仍暑熱難耐。立秋前后正值中伏,秋后一庚才至末伏。正所謂,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民間還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钡恼f法,今年立秋正是下午,想在立秋過后就感受到秋天的涼爽還為時尚早。
夏秋之際瓜果飄香,又正值陰陽交替之時,民間便有“咬秋”的習俗,以對暑痢之癥。盛行于舊時京津地區的咬秋,也叫“啃秋”,通俗地講就是“吃瓜”,但又不僅于此。《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立秋之日百姓家里要準備冰鎮瓜,還要配上蒸茄脯和香薷汁,舉家在秋夜月色中享用,進而對抗暑熱瘧痢。香薷本身就是發汗解暑、溫胃調中的良藥。唐代文獻《四時纂要》中也提到類似節俗,在立秋這天,用“秋水”吞服赤小豆七粒,也希望起到開胃消食、清熱解暑、祛濕解毒的功效。
另外,立秋還有食養進補的傳統,俗稱“貼秋膘”。前面提到的蒸茄脯,正是民諺“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反映;話劇《立秋》中記錄并運用了山西晉中地區“吃烙餅不蒼老”的節俗;青島萊西地區流行在立秋吃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稱“渣”;最常見的進補食譜還有包餃子、燉肉,如北京歌謠《貼秋膘》有云,“秋風涼,胃口開,韭菜餡兒包子撐肚歪。燒羊肉,要帶湯,羊肉拌面味道香?!睘榱嘶钴S節日氣氛,民間還有“稱人”的習俗,飽食后用大秤量人以檢驗“貼秋膘”的成效。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每年立秋之日都會舉辦“秋粥節”,相傳是為了紀念靈水舉人劉懋恒父子在荒年賑災濟民的善行義舉。以往村民們聚在一起熬粥、“抓秋膘”的民俗傳統,如今已經成為京西節日民俗旅游的文化品牌。游客和村民在“品秋嘗秋”之余,還能觀賞齋堂梆子戲、柏峪燕歌戲,共同回望鄉賢文化,靜候金秋的到來。
戴楸葉是一種順應時序的特色節俗?!稏|京夢華錄》中描述,宋人在立秋這天,滿街都有賣楸葉的,婦女兒童通常買來后裁剪成各種花樣戴于鬢間。《北平風俗類征》也有戴楸葉的記載,如今在河南、山東等地仍有傳承。靈水村則有插核桃枝、戴核桃葉的傳統。
立秋前后,有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一是剛剛過去的七夕節,一是即將到來的中元節。千古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讓七夕節從古代婚姻禁忌日演化為中國傳統的浪漫情人節。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情節相似的同類型故事。相傳彝族有一對相愛的姑娘和小伙,因為姑娘的父母反對,逼迫她嫁給有錢有勢的人家,于是在立秋這天,姑娘就逃到山上,和小伙在楊梅樹下結為夫妻。此后,彝族民眾就在立秋時節通過舉行楊梅節的活動紀念他們,男女“趕秋”,對唱《梅葛》,談情說愛。流傳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布依族的同類型故事,講的是男女相愛,女孩被土司搶走,最后男女殉情,人們將他們合葬,并在每年立秋時趕秋坡,男女對歌,盡顯歡愉?,F在的七夕節已經成為中華各民族共享的節日,雖然當下“穿針乞巧”的儀式失去了功能,但各類文化創意活動正越來越受到年輕人青睞,中國情人節也進一步提升了浪漫經濟的商圈消費。
立秋節氣的節日內涵從最初的祭天地、敬社稷,逐漸增加了祭祖,如《清嘉錄》就記載杭州民眾用“立秋西瓜”供奉祖祠并饋贈親友,《立秋》中也再現了山西晉中立秋祭祖祠的傳統。相較而言,中元節是祭祖大節,源于上古秋酬告慰祖先的“七月半”,后因佛道思想融入使其節日內涵更為豐富,超越了傳統家族觀念,禮敬萬物,影響也更加深遠?!爸性潱鏌狒[。白天不鬧晚上鬧?!薄吧徎?,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荷花燈,荷花燈,天上星星水里的燈。”民諺簡明生動的語言,傳承著數千年來生生不息的節俗活動。直至今天,中元節依舊是中華多民族及海外漢文化圈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殘暑晝猶長,早涼秋尚嫩。立秋過后,天地澄清,草木蔥郁,秋涼尚早。
(作者:王文超 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