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8-09 11:20:08
原標題:讓美術館成為“大課堂”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李百靈
廣東韶關陳村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參加廣東美術館“我生長的地方”美術教育活動
清華大學、中國美術館館校合作會談現場
湖北美術館美術教師培訓——大漆的“前世今生”活動現場
陜西美術博物館2019大學生辯論賽暨“陜西美博奇妙日——Vlog”創作大賽現場
江西省宜春市美術館牽手宜春市實驗小學開展“館校合作”之“美育進校園”活動現場
美育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對于提高大眾的審美水平,培養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而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館教育是全民性、多樣性美育的主要供給者之一,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補充。近年來,全國各類美術館積極組織開展并打造了一系列品牌項目,通過館校合作的方式開展的這些公共教育項目,使美術館更有效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館校合作成為
公共教育重要方式
\t館校合作是美術館與學校兩方合作,共同針對館外特定的人群進行公共教育行為從而達到美育目的的一種重要合作方式。隨著美術館公共教育在中國的發展以及素質教育背景下美術教育進一步受到重視,館校合作的重要意義日益突出,全國各地的美術館與學校也進行了館校合作的各種嘗試與探索。
\t“校館合作中,我們秉持‘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念。我們要將中國美術館辦成一個校園之外的美育課堂、一個以大量文獻資料和藝術藏品為基礎的科研基地、一所與學科建設相融匯的特殊大學。”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談及館校合作的積極意義時如是說。近日,清華大學與中國美術館館校合作會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中國美術館與北京大學合作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報告完成,展現了中國美術館近年來在館校合作方面取得的諸多成果。
此外,廣東美術館、山東美術館、湖北美術館等諸多省級美術館在多年前就已開始館校合作的模式探索。如近年來,河南省美術館積極打造藝術教育公共平臺,與全省多所學校及藝術機構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以豐富的資源、開放的課堂架起學校與社會的橋梁。該館“藝術行走計劃——館校合作長效機制與平臺建設項目”,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
在此背景下,這種館校合作的方式也在向基層美術館逐漸延伸。7月8日,四川綿陽師范學院與廣元市美術館達成館校戰略合作。5月24日,山東省泰安市美術館與望岳中學、岳峰小學等學校和教育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共建館校合作美育實踐基地,打造美術館公共教育與學校美育之間新的資源共享平臺。該校負責人表示,前期已經與泰安市美術館有不同層面的合作活動,此次館校共建美育實踐基地的成立,希望在既往合作的基礎上深化、優化、細化合作領域,讓參觀美術館感受傳統文化、提升綜合素養成為在校學生的必修課,發揮美術館與學校“雙減雙進”工作的融合功能,讓學生成為能夠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人。
\t6月22日,太原美術館(太原畫院)與山西師范大學書法學院就館校共建達成合作。太原美術館(太原畫院)已經與山西多所大中小學校展開美育“館校共建”,建立了美術館與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了美術館公共教育的職能優化,促進了區域內青少年美育素養的整體提升。
觀察國內諸多美術館的館校合作項目可以發現,采用這一公共美育形式的美術館涵蓋了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美術館,涉及的學校也覆蓋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等教育階段。館校合作這一公共教育模式已經在全國各地普及開來。
多元探索 不斷深化合作
\t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也成為美術館公共教育發展的新契機,很多美術館和學校響應國家政策、順應社會需求,主動尋求合作,為學生美術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值得關注的是,很多美術館并非照搬他館模式,而是因地制宜,不斷創新,使得館校合作模式呈現出多元、豐富的特點。
\t如自2020年6月起,宜春市美術館牽手宜春市實驗小學開展館校合作之“美育進校園”活動。該活動以每月“一主題、兩節課”的常態化教學形式,將美術館的美術資源輸送進校園。通過“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經過近1年時間的實踐探索,宜春市美術館實現了課外版畫研學活動的有序發展,幫助學校建立版畫社團,構建了“師、生、家、校、館”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美育教學和實踐空間。這項公共教育活動也成為宜春市委、市政府振興發展宜春版畫、培養版畫人才的系列舉措之一。
\t上海推動“文教結合”已有10余年,對公共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結合的模式有過諸多探索。“文教結合”已經不止于讓青少年到美術館、博物館上幾堂課,或者在學校里演幾場戲那么簡單。如成立于2019年的上海西岸美術館在開館半年之后就與華東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系、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和同濟大學建筑系等開啟了館校合作模式,基于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5年展陳合作進行藝術教育上的探索。2021年1月16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合作全面升級,首次將滬上高校藝術教育專業課程學分評估移入美術館實施。全新的館校合作突破了校內文本考核與書面答辯,將鮮活的藝術現場與美育課程融為一體,實現藝術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有機銜接。
\t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副館長張嫻介紹,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根據目標人群的文化訴求進行了分類,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性公共教育活動,開展藝術進校園是其中之一。例如通過展覽、講座、技能和圖書等將美術教育的觸角延伸至大中小學,該館開展的“讓藝術美麗心靈活動”,先后走進多所打工子弟小學及空軍軍醫大學等30多所高校,為青少年插上藝術的翅膀。
\t湖北美術館公教部主任雷雅婷介紹,在館校合作方面,湖北美術館也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武漢是高校聚集的城市,所以我們廣泛地同高校和中小學以及幼兒園開啟館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協助高校培養本科生、研究生數千人。其次,參與到高校美育研究課題的事業建設中,并助力國培計劃,為來自全國的教學團隊開展教師培訓、教育者沙龍等專場活動。經過多年的積淀,湖北美術館公共教育項目服務觀眾的人數從2007年開館初期的2000余人增長到2019年疫情前期的37.8萬余人,在這個過程中公共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構建起美術館的知識傳播平臺,也對地域人文價值提升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繁榮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雷雅婷說。
“授人以漁”任重道遠
\t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受美術館編制限制,我國國有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人員人數十分有限。在此情況下,如何更大范圍地服務觀眾,尤其在館校合作項目中,如何更好地服務學校師生,是很多美術館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t2017年,廣東美術館在做年度觀眾調研時發現18歲以下的觀眾占比較低。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葉小青介紹,“我們分析認為,青少年經常是在成人的帶領下到美術館參觀,所以他們能不能來美術館跟成人的關系很大。成人分兩種:家長和教師。家長多數只能帶自家的孩子來美術館,教師可以覆蓋的學生人群則非常大,所以我們決定通過拓展教師參觀群體來拓展青少年參觀人群。”因此,廣東美術館進行了針對美術教師的各種項目探索。如2015年、2016年,廣東美術館為廣東兩個鎮的35個鄉村小學開發了一套課程包,對當地老師做美育培訓后,再教給學生,對當地的藝術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美術館為教師開發課程,可以做的工作很多,包括制作學習冊、多媒體資源,打造教育平臺、教學技法,舉辦教學研討會等,最終落實到一點上,就是要授人以漁,讓學校教師與美術館的教育專員能夠形成合力,讓學生能夠接受美術館優質的藝術教育內容。”葉小青說。
\t通過教師撬動更大范圍的公共教育服務對象是很多美術館的共同選擇。浙江美術館于2021年9月聯合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啟動“百校百師”美術教師支持計劃,向杭州市13個區縣的170家中小學贈送18000余組/套畫冊。而在今年6月底上線的浙江省美術教師美育資源共享平臺,正是這一理念的延展與提升。該項目是浙江省美術館通過支持美術教師,擴大美術館公共教育輻射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該館公共教育授人以漁思路的重要體現。
\t武漢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藍天介紹,該館也在積極推動美術館與教師的合作。截至目前,武漢美術館已經與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等多個設有藝術院校的高校簽訂了館校戰略合作協議,以帶著展覽走出去、引導觀眾走進來作為聯動工作機制,并利用各自的優勢,廣泛拓展合作領域,為學院的大學生提供了很多校外學習平臺。“除了傳統導覽講座以外,我們也嘗試與高校進行更多形式的合作,比如話劇、手工、讀書會、舞蹈、朗讀等。希望美術館不是單純一個場地,而是一個參與的場域,也希望美術館未來與高校能夠有更多形式的合作,惠及更多師生。”藍天說。
\t在美術館和學校合作不斷深入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挑戰。如受疫情影響,有些美術館與學校的合作不得不中斷。此外,美術館與不同的學校應該如何合作,在具體操作層面也受到當地政策、經費和師資力量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導致合作的效果打了折扣。
在雷雅婷看來,當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不再是一個新領域,而是以研促教、教研相長、交融并蓄地融合各類社會資源和理念,逐漸邁向一個能夠喚起新話題、帶來城市自我提升的一個新的語境。“美術館行業應積極探索并構建起教研合一的美術館教育學術體系,推出一系列以研究為基礎的教育項目,與高等院校開展課題研究等,以期為面向未來的美術館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雷雅婷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