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8-11 09:25:08
原標題:潛心靜悟 執著前行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光如梭,轉眼即逝。不知不覺已到退休之年,雖然我“退而不休”,但情隨事遷,依然感慨萬千。
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中師生”,雖“天沒降大任于我”,但照樣苦我心智、勞我筋骨。任教學科從地理、政治到語文、歷史;任教學段從初中到高中,又從高中到初中,學校合并變遷。我邊干邊學,始終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豐富的經歷積累成豐厚的教育財富。
書海漫游其樂無窮
剛參加工作時,我意氣風發,自以為能“大展宏圖”。但當我走進課堂,面對學生,時常有“無用武之地”的困惑:怎么才能讓學生“記得住、用得上、考得好”呢?我常常從學校圖書館和教育期刊中找答案。記得有一次,得知學校清理閱覽室,許多報刊將被作為廢紙賣掉,我立即找校長“走后門”,想篩選一些廢舊書刊,校長爽快地答應了我。我選了數十本“教育科研”“學科教學”類的刊物,靜心研讀。從此,我喜歡上了教學研究,也感受到了教師這個職業的魅力。
20世紀90年代,我對教研懵懵懂懂,但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課堂教學比賽、教案評比活動,還嘗試向教育刊物投稿。書稿投了退、退了投,文章沒發表一篇,退稿已裝滿箱。好心人勸說,好事人譏諷,我依然熱情不減、筆耕不輟。堅持換來了收獲,當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姓名變成鉛字,我高興得像個小孩子一樣亂蹦亂跳。
擔任學校中層后,我看到刊物上的好文,就如獲至寶,趕快收藏,至今家里還收藏著上百份報紙雜志。我不知疲倦地閱讀、寫作、投稿,起初雖然“石沉大海”多,但我依然在教育刊物間“徜徉”,自得其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鐵路教育》《山東教育》上發表幾篇拙作后,稿件又被國家級核心期刊錄用,這給我增添了許多自信。
2002年,因工作需要,我創編了校刊《思學》雜志(原山東濟南鐵路局泰安鐵路中學歷史上第一份自辦的刊物),為師生發表個人感思開辟了一塊園地。這份校刊使我得到鍛煉。起初,組稿、審稿、打字、排版、發放都由我一人承擔。為編排好版面,我逐漸熟練運用排版技術;為提高刊物質量,我篇篇斟酌、字字推敲,提高了文字功底;為增強可讀性,我閱讀了大量報刊,精心推敲“美文佳作”……在閱讀、寫作、修改、編輯的過程中,我的視野開闊了,對課堂教學也有了新認識。
課堂改革助我成長
有人說:做課堂教學,應該如履薄冰,且不可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懈怠之心。為了贏得學生的認可,在日常教學中,我不斷學習,一有機會,就溜進優秀教師的課堂,取眾家之所長,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常改常新。學校有上公開課、研討課以及外出賽課的機會,我都積極爭取,只為開眼界、長見識。
2004年10月,我被調整到學校教科室工作。本來就對教研情有獨鐘的我,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青春。2005年年底,創新教育“新道德”課題開題會在泰安召開,我校是現場學校之一。在做會議服務的過程中,“創新教育”高瞻遠矚的視野、耳目一新的理念一下子把我征服了,我從此與“創新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2006年8月份,我參加了總課題組會議,這是我第一次和“創新教育”核心組成員面對面交流。專家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民主的學術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置身這種交流、探討的研究中,我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幸福和快樂。那年暑期,我把自己關在房子里,通讀了“創新教育”相關著作,深刻理解“創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便于記憶和掌握,我還把其內涵概括為“12345多元”,專家組給予高度評價。之后,我有幸加入了“創新教育”課題研究,在課題組專家幫助下,提出了“新雙基”教學目標。
2007年起,我把“小組合作”引入課堂,逐步形成“個體學習、同伴互助、小組合作、班級學習”相結合的“互教互學”課堂組織形式。當年,媒體報道了我的教學事跡。
2008年春,我開始關注“智慧·實踐”課堂范式建構。為貫徹“智慧教學·外化展示”的理念,我在原來課堂教改的基礎上,開始進行“互教互學”學習模式(又稱“展示教學法”)的嘗試。以“內容轉化為問題,問題生成為表達,表達建構為意義”為特征,通過學生“說、談、演、寫”等學習活動,把課堂構建為學生“即知即傳”和師生“智慧共享”的實踐場,打破了灌輸講解的教學局面,擺脫題海戰術,達到“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的教學效果。
2011年年底,我被調到學生教務處工作,主持學校“思維碰撞”課堂的建構。教學改革需循序漸進,為說服全校300多名中小學教師參與“改課”,我用國內外知名專家的觀點、理論反復論證,最終達成共識:以“樸實高效,智慧靈動”為目標,為學生創設對話、爭辯的機會,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親臨課堂觀摩后欣喜地說:“‘思維碰撞’課堂呈現了豐富的、有序的、多元的思考,是一種關注生成的課堂。”此課題先后獲得了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實驗過程中,我課前苦思、課后反思,書寫博文記錄心路歷程。為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了解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我常和學生溝通,常盛情邀請老師聽課,還自己花錢去先進學校觀摩、請名師到我的課堂指教……
集中注意力做事,內心平靜,就會激發人的潛能。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的約稿日漸增多,對外交流機會不斷增加,這促使我深入研究教學理論;與老師們共同探討又促使我不斷總結經驗;參加各類聽評課則促使我不斷深化教學改革。2020年,我登上了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師培養的講臺。
三十多年來長途跋涉,一路艱辛,但沿途都有風景,內心依然狂熱,我會繼續與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學共研,為更多教師鋪就成長的“快車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