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8-20 07:31:08
原標題:推進黨史文化學習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
來源:中國文化報
李 娜
黨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育人作用,其強烈的精神感召力對于青年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思想道德品質等培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涯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課程來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但目前一些高校在開展具體課程實施時,常常會陷入內容呆板僵化、課程結構單一固化、課堂氛圍沉悶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困境。為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近年來,各高校紛紛開展了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工程。重溫黨史文化,加強黨史文化學習有助于推進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事實上,黨史學習不限于黨員干部群體,高校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應充分用好黨史文化資源,推進黨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使黨史文化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充實內容、創新形式、提質增效的催化劑。
\t推進黨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耦合的必要性
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不僅強調專業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豐富,也強調政治意識、家國觀念、道德品質、人格修養的完善,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政治素養過硬的合格人才。黨史文化作為經過一代代共產黨人錘煉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深深融入共產黨人的血液里,成為鮮明的印記。推動黨史文化學習與高校思政教育耦合十分必要。一是黨史文化學習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豐饒的文化土壤,使思政教育避免陷入空洞而形式化的困境,使思政教育課堂更具活力。二是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創新常常缺乏合適的切入點,黨史文化的融入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創新提供契機,黨史文化在內容、形式、教化價值上都與傳統思政課程有所區別,其站位高,更貼近當下國家對大學生人才的培養需求。
革新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的需要。傳統思政教育理念下,無論是課程性質、課堂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機制、人才培養觀念還是師資人才建設,相對陳舊固化。不少師生將思政課程視為無足輕重的“公共課”“大課”,從觀念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以往的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多采用“教師講、學生聽”這種缺乏互動的方式,課程考核主要以撰寫課程論文為主,對學生品質素養和實踐能力考查不多,課程評價機制不合理。此外,以往的高校人才培養過于注重專業能力的塑造,對思想政治、道德素養的培育有所忽略,甚至有的師資團隊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也有待提升。這些問題都說明傳統思政教育體系亟待更新,而黨史文化學習的融入有助于讓大學生接觸到豐富厚重的革命史料,以更直接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可以說,黨史文化的融入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革新提供了良好契機,從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到人才培養觀念和師資力量建設,都將有所創新。
\t黨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現狀分析
202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說明國家對黨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深,文件提出要深入認識開展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重大意義,充分發揮思政課在進行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近年來,黨史文化學習教育在課程設置、專業人才培養和體制機制保障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以課程設置為例,目前許多高校在傳統思政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與黨史相關的課程,線上線下聯動,掀起了黨史文化的學習熱潮。尤其是中宣部、教育部發布《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以來,各校開設的黨史學習選修課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明顯提升,開拓了黨史文化學習的視野。此外,在師資人才培養上,高校黨史專業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漸趨完善,為高校以黨史文化學習為主的思政教育教學提供了及時的人才補充,對專業的學術科研、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
當然,高校在推進黨史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耦合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限制了黨史文化教化育人功能的發揮。比如,隨著高校思政課程設置的不斷調整,黨史文化內容所占比例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對向大學生展示黨史文化全貌有一定影響;在高校思政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設置出現了一定重合以及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等問題;同時,受思政教師個人專業素質高低的影響,教師對黨史文化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導致思政課程的講解分析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在學習時出現了偏向和銜接不上的問題;多元化的信息網絡環境、各種其他文化的沖擊,也對學生接受黨史文化教育形成了一定挑戰,這些都是接下來黨史文化學習與思政教育高效融合亟待解決的問題。
\t推進黨史文化學習與高校思政教育高效耦合的路徑
挖掘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統籌推進以黨史文化學習為核心的思政創新教育。黨史文化內容浩如煙海,對思政教師來說,面對紛繁復雜的黨史文化資料,如何取舍是一個問題。高校所在地區不同,區域所擁有的紅色黨史文化資源也不同。例如江西蘇區,革命根據地誕生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并與當地特色文化相融合,如歌曲《十送紅軍》以及采茶劇形式的歌舞曲目等。因此,該地區高校在推動黨史文化學習與思政教育耦合的過程中,須以這些具有辨識度的黨史文化為媒介,挖掘其中的文化審美要素和德育教化價值,促進思政教育內容形式的創新。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當代青年大學生接受了較為系統成熟的基礎教育,心智成熟較早、學生個體意識和思維語言能力較強。因此,思政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避免一成不變地采用課堂說教法。要重新進行課程設置、采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創新課堂組織形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互動性、創造性、參與感、獲得感為課程目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積極利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發揮大數據等新技術優勢,讓大學生在新理念、新課堂、新方法、新體系中加深對黨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認識。
加強思政師資隊伍建設。承認學生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并不代表忽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作用。加強黨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耦合,離不開一支理論基礎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專業素養過硬的師資團隊。要打造這樣一支師資力量,需要把好思政教師引入和培育關。要嚴格執行思政教師準入標準,對于思想政治素質不過關的教師堅決不予錄用。同時,要建立師資素養長效培訓機制,對思政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進行針對性培訓,并定期考核,設立黨史文化融合思政教育優秀案例示范課,鼓勵先進教學經驗的傳播推廣,共同營造充滿健康競爭的思政專業教學氛圍。
(作者系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