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9-22 15:56:09
原標題:中國戲曲與時俱進,守正創新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中國戲曲與時俱進,守正創新
來源:中國文化報
▲ 《好戲連臺》朱紹玉創作作品劇目展演現場
朱紹玉(國家一級作曲)
過去這10年,是中國戲曲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10年。國家持續加大對文藝事業的投入,高質量戲曲精品不斷涌現。在剛剛收官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母親》《風華正茂》等紅色劇目大放光彩,代表了戲曲同行關注時代變化、把握時代脈搏、展現時代風采的決心和成果。
讓作品指向時代,同樣是我10年來創作的主要方向。10年來,我擔任了《李大釗》《石評梅》《紅軍故事》等紅色題材作品的作曲與唱腔設計,也為《在路上》《眷江城》《盤龍嶺》《生死愿》等現實題材作品作曲,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相比傳統戲曲的固定程式,現代戲的創作更需要把握好分寸,無論是唱腔還是音樂,都要服務于劇情和人物,讓觀眾接受并喜歡。我也在近10年的創作中摸清了新時代戲曲音樂創作的一些規律。
首先,戲曲創作要保留自身劇種特色。每個劇種都有自身獨特的唱腔,所以在創作新戲時,必須遵循藝術傳統,把傳統戲曲中經典的聲腔挖掘保留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守正”。創作不“守正”,就會導致泛劇種的混亂,地方劇種聽起來像京劇,京劇聽起來像歌劇,讓作品失去了本真色彩和歷久彌新的底蘊積淀。
其次,戲曲創作要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近年來有很多作品經受住市場的檢驗,在時間的打磨下成為新的經典。讓作品“留得住,傳得開”是我們戲曲人共同的追求。戲曲創作要了解新時代的觀眾需求,符合時代審美。比如音樂節奏方面,在這10年中,即使是創作《赤壁》《天下歸心》《下魯城》《建安軼事》這類歷史題材劇目,我也盡可能在保留其韻味的基礎上,讓節奏更緊湊、更豐富,讓年輕觀眾接受并喜歡。
再次,戲曲創作要體現時代特征。要推動戲曲創新必須有章法、有尺度,需要創作者較高的藝術審美和對劇本的理解把握。在做一些新嘗試的時候,并不是隨意搭配融合,而是根據時代特征找到最適合的那個。比如《李大釗》這部戲的故事背景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大事,所以選用了《國際歌》作為音樂主題,貫穿整部作品,讓觀眾可以更好地代入到那激昂的歲月。
最后,戲曲創作要勇擔時代使命。中國戲曲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在創作時,必須勇擔時代使命,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推廣者,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用作品講好中國故事。《黨的女兒》這部作品已經演出近百場次,至今仍在上演,獲得很多觀眾的喜愛。很多觀眾也是通過這部戲對京劇有了新的認識,對黨的光榮傳統有了更多維度的了解。作為創作者,我覺得很驕傲,也很幸福。
榜樣的力量
王天賜(青年作曲家)
2011年我研究生畢業后,就跟隨朱紹玉老師進行戲曲作曲實踐,今年已經是第11年了。11年來,老師的言傳身教、提攜關懷,讓我從初出茅廬的生澀一點點向夢想靠近,也讓我看到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該有的深度與高度。
京劇《宋家姐妹》是我跟隨老師創作的第一部戲。我依稀記得老師在開幕時使用了大提琴和京胡這兩種樂器,大提琴的悠揚和京胡的高亢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中西樂器的交織融合又暗合了劇情的時代背景,這樣精巧的設計讓我記憶猶新。
雖然老師今年已經70多歲了,但仍然保持著很高的創作熱情。近10年中,僅我參與過的作品就近70部。更令我敬佩的是老師先進的創作理念,在保留京劇本體的同時,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和一些新鮮有趣的現代音樂恰當地融合在作品中,每部作品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讓人眼前一亮,但又不覺得突兀、生硬或是不對京劇味兒。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在可以創新的地方創新”,嚴格恪守京劇最本質、最傳統的基色,并將其繼承和發揚下去。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需要多年的積累沉淀,才能如此精妙地掌握“守正”和“創新”的尺度,才能讓國粹迸發出靈動、鮮活的生命力。
這一點在京劇《換人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部戲是根據電視劇《北平無戰事》改編的,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古城和平解放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在最后離別的一幕中,老師創造性地把傳統戲曲《霸王別姬》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融合進現代戲曲,一下子就將劇中人物離別的傷感和叩響新時代大門的激昂烘托出來,成為“出圈”的經典片段。又如京劇《李大釗》中“相約建黨”那段帶有《國際歌》旋律的經典唱段,京劇《黨的女兒》中那段帶有江西民歌風格、膾炙人口的唱段《小小杜鵑花》,京劇《瑞蚨祥》中富有山東民間音樂特色的唱腔等等,數不勝數。
睿智、敬業、包容是我在老師身上學到的優秀品格。記得有一部戲,老師已經寫完了唱腔,但因為演員嗓音條件有限,老師和演員一起一點點調整,重新創作,最終完成了這部令人滿意的作品,收獲廣泛好評。演出結束后,演員專門打電話感謝老師,是老師讓他在舞臺上重新收獲了自信。這些年,我親身感受到老師的人格魅力,他總是先為別人著想。不管是什么樣的院團,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設身處地為這個院團考慮,怎樣才能更好地在現有條件下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低調、謙遜、專注、創新、筆耕不輟、思考不停、永遠學習、永遠熱愛!我的老師教會了我太多太多,成為老師的學生也是我這一生中的幸事。
(本報實習記者 王添藝 采訪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