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
2022-09-27 16:22:09
原標題:普特協同 探索非遺文化傳承育人新路
來源:中國商報
原標題:普特協同 探索非遺文化傳承育人新路
來源:中國商報
宋泮濤 陳桂林 劉磊
將殘疾學生培養成“厚德育、精技能、善創新、回主流”的社會有用人才一直是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的教育目標。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是全國殘聯系統最早開辦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學校,也是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多年來,學院開展非遺文創技藝技能傳承的特色化人才培養,以聽障學生為主體,以手工技藝傳承創新為突破,堅持傳統文化培根鑄魂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普特協同發展,開展了紅色文化育人與非遺特色化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確定非遺文化傳承特色發展突破口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科學知識、工藝技能、道德倫理及藝術表現,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資源。開展非遺教學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追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聽障學生盡管溝通能力弱,但其動手能力不遜于健聽學生。因此,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確立了以非遺教育與學生專業學習和技能培養相結合,與培育工匠精神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基本思路,聯合山東臨沂職業學院等院校,引進技藝、研創融合開展非遺教育,形成學院發展的新突破。
構建德技并修的立體化育人模式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通過對學生的調研,發現學生中對傳統技藝文化了解比較深入的只占5.8%。這表明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手工技藝,實現文化育人,成為實現非遺技藝在聽障學生中縱深傳承的迫切問題。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提出“巧手匠心、德技并修”的立體化育人理念,充分發揮聽障學生的優勢,開創、構建基于殘障學生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的“雙線育人”模式,以期培養“厚德育、精技能、善創新、回主流”的高職聽障技能人才,實現殘障學生的可持續成長。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還創新育人課堂和課程體系,提升授課和創業質量;探索行走的課堂,創新培養了草木染、墩繡、拓印等學生創業項目12個,提升了學生從藝水平,提高了創業質量。依托全國殘疾人文創產業基地、校企共建“手工技藝+產業”資源轉化平臺,拓寬聽障學生成果轉化渠道。通過校企融合、校城融合、校地融合,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讓學生的作品服務社會,積極打造文創產業鏈,實現作品成果轉化,達成手工技藝創新化、非遺作品商品化,助力聽障學生靠非遺手工技藝就業創業。
開拓普特協同、多元培養新路徑
臨沂職業學院是山東省文化廳指定的山東省非遺傳承人群研習培訓定點高校,建有陶藝、剪紙、柳編等非遺大師工作室,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與臨沂職業學院友好結對,創新構建“普特協同、師承創新”相結合的校際協同發展新機制,在人才培養中重視校際學校資源的共用,重視師承教育,實施非遺大師和校內教師“雙導師制”,夯實非遺技藝技能功底,強化紅色文化傳承,提升創新能力。通過校際師生交流,健聽學生促進了聽障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殘障學生也對健聽學生學習起到積極向上的影響。加強校際交流,開展“立交橋式”培養,開發“行走的課堂”,在本校、屬地、異地不同空間進行“多空域”研學;學生對不同門類的非遺技藝如刺繡、陶藝等多模塊選課,推動不同手造門類的多方向創業就業,極大促進了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吸引社會各界關注殘疾人教育事業
經過近10年以非遺技藝技能為突破口的教學改革,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成績斐然,探索與實踐的聽障學生非遺教學成果《基于手工技藝傳承的“一主線四平臺”普特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類)一等獎。60余人次學生的作品在非遺大賽獲獎,實現非遺就業200余人次。學院培養了“齊魯最美大學生”和多位全國技術能手。學院牽頭成立“全國非遺職業教育集團”“山東省中華職業教育社非遺職業教育委員會”,獲批“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多家主流媒體深入報道了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在非遺紅色育人、非遺手藝傳承與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做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臨沂職業學院經過多年“普特協同、多元推進”教學實踐,非遺教育教學扎實開展,成效顯著,非遺課程已經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不斷創新。一項技藝的傳承是手藝和其作品的傳承,是中國幾千年來與自然和諧共生大智慧的傳承,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變“特殊”為“特色”的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積極開辟殘障學生學業、創業、就業新路徑,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宋泮濤、陳桂林: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劉磊:臨沂職業學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