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2-09-30 17:01:09
原標題:秋意漸濃微風涼 養生有三防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秋意漸濃微風涼 養生有三防
來源:健康報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預防保健科 提桂香 呂品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秋分過后,氣溫逐漸降低,氣候干燥少雨,大自然中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們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早起,適當運動,同時注意防秋燥、防秋郁、防秋寒。
防秋郁
秋分過后,日照減少,花木凋零,萬物蕭瑟,易使人出現抑郁、悲傷等悲秋的情緒。此時,人們可以登高望遠,或做一些舒緩的運動,如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健身操等,以暢達情志。
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傷津液,使人出現口干、唇干、咽干、便干、皮膚干燥等問題。秋分過后尤以涼燥為主,此時要多食溫潤食物,如芝麻、核桃、百合、荸薺、蓮藕、糯米等。
潤肺止咳粥
材料:黃芪15克,五味子10克,百合30克,大棗5枚,粳米50克。
做法:將黃芪、五味子用水煎30分鐘后取藥汁,加入百合、大棗(掰開去核)、粳米,加水適量,煮粥食用。
功效:本品適用于秋季干咳,遇冷風發作,平時氣短、畏風寒、易感冒者。
杏仁雪梨麥冬茶
材料:杏仁10克,雪梨1個,麥冬10克。
做法:將杏仁、雪梨(去核帶皮)、麥冬用水煎,代茶飲,可連續飲用2~4周。
功效:本品適用于因燥邪傷肺,出現咽干、鼻干、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大便干等癥狀者。
防秋寒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過后,晝夜溫差加大,早晚應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老人、幼兒和體弱多病者,不要過度追求“秋凍”。若是衣著太過單薄,人體就會調動陽氣運行于體表,以御病邪,從而不利于氣血的收藏。
秋分過后,風寒之邪增多,感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也隨之多發。另外,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出現泛酸、胃脹、胃痛等癥狀。因此,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同時,人們可以通過艾灸以下穴位,來溫通陽氣、祛風散寒、扶助正氣。
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或者拇指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方法:點燃艾條,灸足三里穴,以施灸部位有紅暈而不灼傷為度,灸3~ 5分鐘。
功效:艾灸此穴可溫補脾胃,兼溫腎陽、助肺氣,脾胃虛寒患者尤為適合。
膻中穴
定位:位于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方法:點燃艾條,灸膻中穴,以施灸部位有紅暈而不灼傷為度。此法在睡前進行較好,時間可稍長,灸10~ 15分鐘。
功效:艾灸此穴可溫肺化飲、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寒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寒性哮喘、過敏性鼻炎,以及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肺虛患者尤為適合。
涌泉穴
定位:位于足底前1/3與后2/3交界處的凹陷中。
方法:點燃艾條,懸于涌泉穴之上,來回平移艾條,以施灸部位溫熱而不灼傷為度,灸3~4分鐘。
功效:艾灸此穴可溫補腎陽、強身健體,腰腿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凍瘡等腎陽虛患者尤為適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