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11-15 10:12:11
原標題:理論·方法·史料:婦女/性別史研究在創新中發展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理論·方法·史料:婦女/性別史研究在創新中發展
來源:中國婦女報
閱讀提示
閱讀提示
近日,第六屆“從傳統到現代:中國婦女/性別史”學術論壇在天津舉辦。專家學者圍繞“性別與傳統政治”“性別與現代政治”“性別與歷史解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運動”等議題進行了線上線下交流,在研究理論、研究方法與研究史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的進展。本次會議中,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討論諸多與性別相關的問題,集中展示了近些年在中國婦女/性別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
■ 侯杰 楊子佼
近日,第六屆“從傳統到現代:中國婦女/性別史”學術論壇在天津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與研究機構的60余名專家學者進行了線上線下交流,在研究理論、研究方法與研究史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的進展。
立足新時代,重新審視婦女解放進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運動成為學者們關注的學術焦點。中共天津市津南區委黨校教授鮑伯豐認為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優秀婦女運動人才,為培養女性人才做出巨大貢獻。香港中文大學孫嶺翔考察了黨領導的婦女解放事業,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女性互助的特征與意義。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夏增民等人考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女子大學的組織機構、教學內容等情況,揭示該校在婦女解放運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臨沂大學講師白春霞爬梳了抗戰時期黨利用革命歌謠動員婦女、推動婦女解放的過程,以此揭示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不斷中國化、大眾化的過程及其影響。福建師范大學副教授汪煒偉與學生林沁考察了新生人民政權保障婦女就業權利的實踐,有助于進一步思考當前女性就業與性別平等問題。
除此之外,女性解放的先驅人物也進入了學者們的研究視野,女性解放思想與實踐活動受到再評價與認識。南開大學教授侯杰和學生周藝軒以劉清揚為例,探索了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男女平等思想與實踐。此外,他和正在加拿大交流的學生馬晨陽以繆伯英為考察對象,探討了其男女平等觀念的形成與傳播,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早期“男女平等”理論探索與實踐的研究。南開大學學生朱佳云考察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人物陶毅,揭示其對早期婦女解放事業的貢獻。
另有學者從思想與文本出發,闡發不同性別話題的歷史圖景。山東藝術學院講師于磊、天津大學講師閆濤借助《婦女生活》雜志,探討女性教育問題,分析期刊對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香港樹仁大學助理教授區志堅則從《中華婦女界》切入,剖析“賢母良妻淑女之主義”大討論興起的原因、內容與影響。
著眼新議題,考察女性主體身份
中國婦女/性別史研究十分強調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身份,與會學者多以替女性群體發聲為己任,對傳統和現代社會中出現的某些性別現象與事件進行了批判性思考,重新丈量女性在歷史長河中的足跡。
女性形象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點,在此次會議上,學者們重點考察形象的建構方式、權力結構、政治因素等內容,力圖揭示女性形象背后的深層意涵,豐富了婦女/性別史研究的內涵。春秋末年,公父文伯之母堪稱該時代“知禮”典范,山東女子學院副教授張華清在梳理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挖掘了文伯之母形象形成的社會背景與深層原因。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施妍透過墓志對安史之亂的書寫,從文本選擇、表述與建構的角度,分析了女性書寫與戰爭情景的關系,揭示安史之亂提供的不僅是一種生存困境,還是塑造“理想女性”的培養皿。
有學者還對性別與政治權力關系等議題進行研究,再現了女性群體的生存狀況。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焦杰深入探究漢代生育禁忌習俗中的權力關系,探討家庭關系和性別文化的變化。天津師范大學副教授喬玉紅與天津市教科院研究員高威通過分析與挖掘“假女”案中受害女性、作案男性、審判官員等行為,呈現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和道德困境。河北社科院助理研究員曹昊哲通過考察旌表制度在地方駐防八旗的運行狀況,探討了清代八旗孀婦旌表制度的興起與流變,以此討論旗人社會的性別觀念與內涵。
另有學者關注社會對女性的規訓,并反思束縛女性的多重面向。北京電影學院講師馬曉馳、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高翔宇和華北電力大學講師蔡潔不約而同地注意到民國健美運動。馬曉馳在梳理趙竹光相關理念和實踐的基礎上,探討近代都市社會兩性身體審美觀的基本面貌,關注健美運動與鍛煉者的互動關系對性別觀念、性別規范的規訓功效。高翔宇和蔡潔對民國健美風潮則進行批判性反思,提出健美風潮孕育的文化景觀并非具備典型性,只是民國上海灘在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消費空間內建構的社會性別表演符號。
聚焦新議題,進行創新性實踐
與會學者在不同的研究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在創新中求發展的學術實踐活動。研究視野不斷擴寬,研究方法日趨多樣,從而豐富了中國婦女/性別史的研究。
其一,突破既有局限,進行跨文化、跨國家的性別研究。正在日本交流的北京大學學生殷樂以服部繁子為中心,圍繞晚清時期在中國女學堂執教的日本教員對中國女學生產生的影響展開研討。正在俄羅斯交流的南開大學博士生陳昭樺從18世紀俄國貴族女性服飾變化入手,分析各階段影響貴族女性服飾的因素、服飾變化的特點,探討服飾與社會發展的互動。南開大學博士生黨程程以美國女性主義學者對“內/外”概念框架的二元建構及超越為題,對美國學者關于中國近代婦女/性別史研究的學術思想進行了深入解剖。
其二,采用新方法,賦學術研究以性別意涵。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郭海文等人爬梳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揭示電影中的女性形象與時代進程的內在關聯。內蒙古大學副教授包英華和學生嘎日瑪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地區接生婆的助產事業,并由此透視牧區生育文化樣態及對現代醫學產生的影響。山西師范大學教授暢引婷以《記錄她們20年的行動足跡》為基本資料,探討婦女活動家們的研究與行動對人類歷史重構的影響,闡釋全球化視域下性別理論與中國歷史之間的互動。
其三,婦女/性別研究呼喚跨學科的學術創行性實踐。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張平分析了中國古代樂器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性別意味,挖掘了樂器與女性身份、社會情感與生活空間之間的關系。中山大學副教授楊鎣瑩圍繞張愛玲及其作品,分析原作與改編作品及后續跨媒介、再媒介化所形成的多重互文關系,從傳播角度拓展了“張學”研究領域。南開大學副教授劉堃以淡豹、張怡微兩位青年寫作者為個案,探究新世紀知識女性寫作的樣貌。
總體來看,本次會議成果豐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討論諸多與性別相關的問題,推動了婦女/性別史研究在創新中發展。
(侯杰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子佼為該校歷史學院博士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