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11-16 09:57:11
原標題:科學專業的啟蒙教育成為新需求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科學專業的啟蒙教育成為新需求
來源:中國教育報
■聚焦中小學科學教育系列報道(三)
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非常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如果能通過科學教育,激發他們的科學熱情和社會責任感,那么在未來,就可能培養出科研隊伍的接班人或者使其養成對待人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自然科學,學校對青少年的培養還應重視對人格的全面培養,因此,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也應當納入科學教育的體系中去,尤其要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
在孩子還是“白紙”時就培養科研興趣
在孩子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就開始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和培養科學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打個比方,我喜歡打乒乓球,主要是為了緩解工作壓力,鍛煉身體。但我學得晚,30多歲時才開始與單位里的職工一起打。我當時沒有找專門的乒乓球教練,就是自己琢磨、模仿。二十五六年之后,雖然有了一定的水平和經驗,但感覺難以突破。后來,一些高水平的運動員、教練跟我說,你的站位錯了,握拍方法不對,擊球動作也不規范……顯然,到了我這個年紀,要想再去糾正長期養成的一些習慣和動作已經很難了。在打球時有時碰到一些多年沒打乒乓球的人,可是他們的動作依然非常標準,因為他們小時候或多或少接受了規范的訓練,基礎扎得牢,到現在都留有肌肉記憶。經常看到一些奧運會冠軍、世界冠軍感謝他們的啟蒙教練,大概也是同一個道理。從這個事例中我深刻感受到,專業的啟蒙教育在成長過程中是多么重要,我想這同樣適用于科學教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態度,給孩子播下科學的種子,對孩子建立一生的科學追求至關重要。
科學啟蒙教育涉及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專業、規范的科學教育,激發孩子的科學興趣。大多數小孩子對新鮮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這份好奇心既是一種稟賦,也是探索未知以及創新的內在驅動力。科學教育就是要正確地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還是“白紙”時就播下科學的種子。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獵奇”,而是通過觀察和思考來認識大自然的奧秘、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有了這樣的好奇心,困難得以排解,社會得以進步,人類得以更好生存。相反,如果缺乏一個完整的科學啟蒙教育體系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被濫用,成為追逐利益的對象,致使如沉迷網絡游戲等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尤其當下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網絡等媒介上的東西良莠不齊,正確引導和科學啟蒙孩子的好奇心成為新的時代需求。
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和科學素養。也許你會說,我將來又不想當科學家,似乎沒有必要在科學教育上花大力氣。其實這種想法是狹隘、片面的。科學素養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就是幫助孩子形成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我的經驗告訴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良好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都會讓你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有條不紊,在職業發展中脫穎而出。我所認識的一些科學大家、成功企業家和優秀的管理者無不具備這種能力。即使對于一個普通人,擁有較好的科學素養也會讓人終身受益。從長遠的角度看,養成科學的態度,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以讓人少走彎路,早日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從短期來講,這種能力的獲取也有助于孩子在課程的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
如何啟發中小學生的科學興趣
中小學科學教師如何開展好科學教育?
第一,要從身邊和正在發生的事入手。在十多次科普講座當中,我發現小學生的精力往往不夠集中,比較好動,想要激發他們的興趣,科普報告或教學的選題很重要,可以從身邊的人和正在發生的事入手,比如我國深地深空深海探測工程、空間站的建設、北斗通信系統等。從身邊觸手可及的事情出發,往往能夠抓住青少年的興趣點。
第二,邏輯是培養科學素質的基石。做科研的人都知道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在指導研究生時,我發現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寫不出高水平的論文是因為外語不好,其實他們欠缺的是邏輯思維,因為即使用自己的母語來寫,缺少了邏輯同樣也寫不出好文章。因此,邏輯能力的培養應是科學教師授課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科學教育課程或科普報告均需要遵循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這樣受眾更容易把握重點。
第三,要注重互動。只有不斷通過互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學生活躍度,增強接受度。在科學教育課程中應避免單純的知識灌輸,因為知識是教不完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在科學教育中增加提問等互動環節,教師們踴躍回應、即興解答,可以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科學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是藝術都是相通的。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如果我們取得的科學發現能夠與現實中的藝術、人文科學有所交融,那么就更能體會到科學之美。對青少年的培養其實是人格的全面培養,這些方面都應該納入科學教育的內容中。因此開展科學教育時,要適當融合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容。
談及科學、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的交融,讓我想到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他用三首詞概括出治學三境界,讓我十分佩服。王國維的治學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即如果找到一個合適的選題,就成功了第一步。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當選擇了人生的奮斗目標后,就要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持之以恒。第三個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即經過努力后,功到自然成。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讓我感到,科學研究跟人文或者藝術作品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哲理。科學教育也不例外,需要追求多學科交融。
做好科普選題,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開展科普的時候,選題很重要。目前,國家“雙碳”戰略就是一個很好的科普選題,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實用性,還體現了國家意志。在推進中小學科普教育中,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選題。
第一,教師要在課程教學中,讓孩子們知道“雙碳”戰略的內涵和內容,這是比較容易的,比如初步了解“碳達峰”“碳中和”等內容。
第二,學校要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中心等合作,因為這些單位有很多大型的科學教育場景,通過交流可以讓孩子們走進國家級科研平臺,親身體會科學實踐的無窮魅力。我曾經參與過普及垃圾分類焚燒的“云端看城‘館’”系列活動,不僅學習到普通人在“雙碳”行動計劃中也可以作出一份貢獻,還深切感受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第三,要鼓勵孩子們通過科學教育,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從短期來看,可以鼓勵孩子們參與到像垃圾分類等日常生活小事中,其實垃圾分類也是“雙碳”行動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讓孩子了解如何變廢為寶,減少能源的消耗。從中長遠的教育體系來看,要幫助孩子們培養科研興趣。
“雙碳”行動計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能源結構調整、新型能源資源的尋找、傳統能源的替代以及對自然和人為碳排放的比例確定等。通過推動孩子們對這些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的不斷了解,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科學啟蒙并培養出未來各個領域的接班人。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