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2-11-17 09:45:11
原標題:以過硬監督護航惠農資金精準落實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以過硬監督護航惠農資金精準落實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惠農資金是各級財政安排用于“三農”各項投入的資金,能否用好用足用到位,關乎民生福祉,關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局。
2022年4月至6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組建調研組,圍繞“加強惠農資金監督”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充分吸收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同志的意見建議,選取黑龍江省湯原縣、福建省晉江市、湖南省漣源市、四川省通江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等5縣市“解剖麻雀”,抽樣分析腐敗和作風問題典型案例,梳理惠農資金“有哪些”“有多少”“歸誰管”“怎么發”等基本情況,總結加強監督的經驗做法,找準突出問題及監督難點,針對性提出建議舉措。
惠農資金管理使用基本情況
惠農資金主要是指各級財政安排用于“三農”各項投入的資金,大體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直補資金,指到人到戶給農民的直接補貼資金;二是項目資金,主要包括支持農業生產發展、農村合作社經營等方面的產業項目資金,以及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三是農村公共服務資金,即用于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社保、文體服務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資金。調研發現,當前惠農資金呈現“五多”特點。
資金數量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9.3%至9.9%之間,此外,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支出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用于“三農”。從5縣市2021年支出惠農資金看,最多的達18.1億元,最少的也有9.6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7.0%至32.9%之間。
資金名目多。中央、省、市、縣均可設立,且根據工作形勢任務不斷調整變化。以四川省為例,納入“一卡通”監管平臺管理的各級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多達1202項。農業農村部重大補貼政策一般設定3至5年的實施周期,到期評估并根據結果調整完善,目前給農民直接補貼資金中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就是由原來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而來。
涉及部門多。實踐中,惠農資金管理實行的是每一項資金對應一個管理辦法,涉及財政、發改、農業農村、鄉村振興、教育、民政、人社、住建、交通、水利等諸多職能部門。5縣市惠農資金主管部門最多的達28個,最少的也涉及12個。
管理環節多。惠農資金落實往往要經歷申報、公示、審批、發放等多個環節,管理鏈條較長。以晉江市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為例,發放須經過以下環節:村(居)委會逐戶登記核實申報信息并公示,鎮(街道)匯總審核公示,市農業農村局會同市財政局共同測算補貼金額,鎮(街道)核定補貼金額報送至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將補貼資金撥付給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農村局委托金融機構以“一卡通”方式發放。
發放方式多。不同類型、不同地方惠農資金發放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就項目資金來看,有的財政直接撥付到合作社、工程承包方等項目實施主體,有的財政下達至主管部門后再由主管部門撥付。就直補資金來看,有的通過“一卡通”監管平臺集中發放,有的以“一事一卡”方式發放,有的仍然以現金形式發放。就農村公共服務資金來看,主要通過各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撥付至有關主管部門或者鄉鎮。
加強惠農資金監督經驗做法
各級黨委政府、紀委監委和有關職能部門積極履職盡責,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強資金全鏈條監管,保證惠農資金管理使用安全高效。
強化日常監管,筑牢惠農資金安全防線。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委統籌謀劃推進,加強頂層設計,出臺《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切實提升涉農資金使用效益。財政部、農業農村部每年發布重點惠農政策清單,推動各省建立惠農政策、資金及問題臺賬,確保全面清點、不留死角。地方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扛起監管責任,陜西省梳理惠農資金管理風險點,建立“一案(專項方案)一表(進度表)一單(調度單)一牌(問題項目黃、橙、紅牌預警)”工作機制,一對一跟蹤問效;山東省以“政策、資金、項目”為主線,連續3年開展鄉村振興專項審計,重點追蹤財政銜接資金預算管理、分配撥付、績效評價及項目建設情況。
選準“小切口”開展專項整治,集中攻堅突出問題。聚焦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突出問題,財政、農業農村等7部門聯合部署開展專項治理,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格局,著力糾治部分市縣補貼項目散碎交叉、補貼發放和管理不夠規范等突出問題。各地聚焦個性化問題,因地制宜開展專項整治。四川省以生豬保險為切入點推進涉農保險保費補貼管理問題專項治理,斬斷保險機構、基層站所、養殖戶的腐敗鏈條,規范投保理賠程序,追回補貼資金6000余萬元。遼寧省在全省1351個鄉鎮、街道,集中開展涉農、民生領域資金和項目問題大排查大起底,發現問題近40萬個,向群眾補發各類補貼近4億元、解決未到位項目資金超5億元。
優化方式方法,提升惠農資金監督質效。探索數字監督,財政部將中央財政承擔的直補資金等納入直達資金監管系統,確保每筆資金支付及時、流向可查;湖北省研發“扶貧和民生領域政策落實監察系統”,通過跨部門、領域、行業數據交叉比對發現問題,2021年共查實整改各類問題9萬余個。推動信息公開,安徽等27省區市在部門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公開惠農資金信息;四川省巴中市在144個村(社區)開展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集中公開放榜活動,對申請條件、補貼標準、受益對象、發放金額等公示唱榜。鼓勵群眾參與,浙江省臨海市開展“清風板凳會”活動,將惠農資金政策執行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做到重點項目對象必訪、低收入農戶必訪、特殊群體必訪。
嚴肅監督執紀問責,保障惠農資金落地見效。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查改治”一體,以過硬監督為惠農資金落實保駕護航。加強監督檢查,湖南省漣源市紀委監委著眼“抓常”,督促各職能部門按照“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項無差錯”要求全面自查自糾,聚焦惠農資金申報發放等關鍵環節,推動整改問題240余個,清退資金200余萬元。嚴肅執紀問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紀委監委建立惠農資金問題線索提級辦理、集中交辦、限期辦結等工作機制,2021年以來查處涉及“一卡通”資金發放問題1000余件、處理1200余人。深化以案促改,河南省紀委監委深入剖析農村低保違紀違法案件,推動出臺低保經辦人員和村委會干部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打造陽光低保。
結合案例看問題特點
從調研了解、案例分析的情況看,惠農資金管理使用中的腐敗和作風問題仍易發多發,呈現五方面特點。
從不同層級看,市縣違規決策、監管不力問題多發,鎮村直接向惠農資金“伸黑手”問題突出。一些市縣黨委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執行惠民政策變形走樣、落實惠民資金監管不力問題多發,占市縣層面案例總數的近一半。鄉鎮(街道)和村是惠農資金管理使用的“最后一公里”,“雞腳桿上揩油”等直接損害群眾利益問題占鎮村層面案例總數的七成以上。此外,有的政策制定存在“不接地氣”、脫離實際搞“一刀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一些地方和金融單位出臺支農金融貸款政策,但門檻高、程序復雜、技術指導滯后,不少農民不敢貸、不會貸、不愿貸。
從地域特性看,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業資源稟賦差異相應,惠農資金問題表現各不相同。經濟欠發達地區對到人到戶資金“動手腳”問題相對較多,發達地區對產業項目“做文章”等問題相對突出。西部某縣級市2021年以來查處的惠農資金案件中,涉及小麥補貼等到人到戶資金的占比93%。東部某省惠農資金問題主要發生在鄉村振興項目、集體產業、要素資源使用分配等領域,2018年至2021年查處上述領域問題環比增長40.3%、87.2%、97.7%。農業資金補貼問題與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經營模式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河南省作為“中原糧倉”,涉糧問題相對突出;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機補貼類問題易發多發。
從資金類型看,項目資金問題集中在招投標、驗收環節,直補資金問題集中在申報、發放環節。項目資金管理使用中圍標串標、違規分包、虛假驗收等問題多發。某縣水利局原局長違規招投標拿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打通關節”以虛假投資評審報告通過省、州、縣三級驗收,導致國家多方籌款的1000萬余元惠農項目資金近7成落入單位小金庫和個人腰包。到人到戶類直補資金申報發放中截留挪用、“雁過拔毛”等問題多發。某省一名鎮干部授意村干部向獲得危房改造款的農民索要“辛苦費”近22萬元。西部某縣民政局低保辦原主任,以需花錢找關系名義坑騙群眾7.3萬元大病救助款中的4.5萬元。
從使用質效看,需高度警惕政績沖動、管理缺位、機制不順等導致的資金低效問題。有的盲目上馬政績工程浪費資金,某省一名原縣委書記“拍腦袋”決策,縣財政投資1000萬元建設的600畝有機蔬菜大棚項目,竣工即成擺設。有的惠農項目缺乏可行性規劃、后續管理運營跟不上,淪為“花瓶項目”。某省耗費中央補貼4650萬元,建設近萬個農村信息入村工程,后因運營模式不成熟、脫離群眾需求等問題名存實亡。有的職能部門監管存在盲區,一些人成立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搞“空殼”經營,實質上是為了爭取優惠、套取補貼、辦理貸款。
從監督監管看,意識不強、能力不足、協同不暢等短板依然存在。有的不想監督。一些部門對惠農資金一發了之,只注重是否完成發放指標,監管檢查、項目驗收“形式化”。基層熟人多、圈子小,部分干部發現問題不指出、不上報,甚至有意遮遮掩掩。有的不會監督。惠農政策資金專業性強,標準、對象和范圍各不相同且不斷調整變化,一些基層干部對惠農資金有哪些、有多少說不出個“一二三”。有的各自為政。惠農資金監管涉及財政、教育、人社、農業農村等多部門,“煙囪林立”導致各部門間協作配合不暢,容易滋生問題。
監督保障惠農資金精準落實
監督保障惠農資金精準落實,是紀檢監察機關的重要任務,必須作為“國之大者”強化政治監督,以壓實責任為牽引,以分級分類為思路,以探索深化智慧監督為依托,以強有力的監督執紀為保障,推動提升惠農資金管理使用質效。
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在促進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職能部門監管職責、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責任貫通協同,凝聚工作合力上下功夫。推動財政等部門對各級惠農資金配套、銜接機制進行研究,著力克服資金撥付時間錯配、使用低效浪費等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等業務主管部門健全惠農資金績效監督制度,提升項目論證、績效考核科學性。
進一步推動分級分類整治。把握不同地方、不同層級、不同領域惠農資金突出問題和階段性特征,有的放矢進行整治。探索在縣級以下紀檢監察機關和相關派駐紀檢監察組建立基層監督聯系點,以下看上,深入了解惠農資金使用管理監督情況。針對突出問題選擇“小切口”,組織、參加或者督促開展集中整治、專項治理。
進一步探索智慧監督。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把監督嵌入涉農資金使用管理全鏈條、各環節。持續跟進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平臺建設,推動實現2023年一個平臺發放目標。大力推進黨風政風監督信息綜合平臺建設,貫通運用職能部門數據信息,精準發現問題、分析研判、預警糾治。
進一步強化執紀問責。把查辦案件作為強化惠農資金監督管理的有力抓手,斬斷伸向惠農資金的“黑手”。對2020年以來惠農資金問題線索開展“大起底”,“存量清零、增量隨清”,以“零容忍”態度懲治惠農資金管理使用中的腐敗和不正之風。加大對典型案例通報曝光力度,釋放從嚴信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