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3-01-13 15:18:01
原標題:清白傳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清白傳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好將清白繼家傳”,這是明代廉吏李炯然在生命最后時刻對后代的殷切期望。
李炯然,字漢章,山東蒙陰人。明代天順元年(1457年)中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執法不畏權貴。成化十三年(1477年),江北災情肆虐,南及揚州,北到徐淮,千里赤地,餓殍橫陳。李炯然奮然請命,赴安徽鳳陽一帶賑災,至則遍歷災區,動員地方上的富豪之家捐獻物資,并向鄰近州府借貸,使無食者食之,無衣者衣之,有疾者醫之,解民于倒懸。
李炯然夙興夜寐、恪盡職守,終至憂勞過度,遽然辭世于任上。眾為棺斂,閱其行囊,唯書數卷、藥數劑,另有遺詩一首:“強顏人世已多年,一事無成館遽捐。仕路哪知終粉署,宦囊誰信只青氈。死生有命吾何恨,俯仰無慚世漫憐。寄與故園諸子弟,好將清白繼家傳。”
捐館,即放棄自己的官邸,古時對官員去世的委婉說法。粉署是官署的代稱,東漢尚書奏事于明光殿,這座殿堂的特別之處是用胡椒粉涂墻壁,所以后世常用粉署、粉省來指代尚書省,或延伸到一般的官署。
李炯然的這首詩,說世事紛繁復雜,多年來,我勉力支撐,直至生命盡頭仍一事無成。我一生公忠體國、不蓄私財,以戶部郎中之職、在賑災任上結束從政之路,誰能相信我的宦囊中只有一席薄薄的青氈?我平生為人做事俯仰無愧,世人不必為我的離世惋惜。臨終之際,寄語老家的子侄輩們,一定要把清白家風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好將清白繼家傳”,李炯然用“清白”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這與其良好的家教家風是分不開的。李炯然的父親李柰,字時珍,宣德二年(1427年)進士,初授行人,后任南京四川道監察御史、陜西布政使司左參議等職。任監察御史期間,“糾舉不避權要”“尤惡貪暴”,有“鐵板李御史”之號;任參議戍邊期間,體恤民情,治民無冤獄,卓有政聲,又有“李佛”之號。參政孫毓田問他:“君御史,人號鐵板;今參議,又號李佛,何前剛而后柔乎?”李柰回答:“御史尚彈壓,參議貴撫循。官固不同,政亦有異,可一概施耶?”
李柰持身耿介,雖寒士時,非其義一介不取。鄉里有一巨豪,以不義致富,晚年卻禮賢下士,素慕李柰,以厚幣招之,李柰不往。有人認為李柰心胸狹隘,李柰說:“吾聞君子不飲盜泉之水,況不義之物而可受耶?”李柰曾奉命出使外邦,對于豐厚的饋贈,他分文不受,歸來時經過順德,同鄉之人、在順德為官的張時款待他,見李柰宦囊,認為里面肯定盛滿了遠方珍物,打開一看,竟是黃連數升,原來李柰“素苦目疾,故之備也”。
史載李柰“居官所在,有冰蘗聲。”古人認為冰最寒、蘗最苦,飲冰食蘗,比喻一個人處境寒苦而葆有操守。李柰“自奉甚儉約,居常食不兼味”。年老體弱辭官歸里時,“所積不足充道里費,身后惟遺書數千卷而已”,幸得同僚解囊相助才湊足路費。退居林下而心不忘朝廷,“每聞登一正人、行一善政,輒喜形于色,否則愀然不樂者累日”,其憂慮國事者如此。當時就有人評價“士如李時珍,當于古人中求之”。
李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教育子女義在利先、儉以養德、清白傳家的道理并督促其踐行。臨終前,李柰遺命李炯然:“吾遭時發身,官至方面,得保首領以沒,固無所憾。但念國恩未報,汝今忝科第,他日當盡忠所事,以補乃父之不足,即吾死瞑目矣。”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叮囑兒子忠于職守、勤于政事、力行不怠,不要辱沒了清白的家聲。李炯然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教誨,一生勤謹做事、清白為人,直至累死任上。
李炯然長子李夢龍,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地方志記載其“令宣城,守定州,治行卓異,升甘肅兵備副使。時外寇內饑,夢龍調度有方,軍民賴之。”李炯然弟李燦然,次子李夢麒、三子李夢麟、四子李夢熊,以及李炯然孫、李燦然子,科第連綿,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九登科”之稱,同時也以清白的家風和操守為后世敬仰。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好將清白繼家傳,清白家風是留給后人最好的財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