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3-01-17 09:17:01
原標題:重新認識土特產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重新認識土特產
來源:經濟日報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立足“土”,體現“特”,形成“產”,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做好“土”字文章,要打開視野,用好鄉土優勢資源;做好“特”字文章,既要在產品、品質、品種上下功夫,也要從全局的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中找準定位和機遇;做好“產”字文章,要形成產業共同體,畫出產業鏈的“微笑曲線”。
眼下,各地在舉辦年貨節,線上線下頗為熱鬧。土特產成為不少人購置年貨、走親訪友的一大選擇。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專門強調,做好“土特產”文章。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號角吹響的時刻,重新認識“土特產”,對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有著特殊意義。
“土特產”看似尋常,卻是大文章。土特產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特色農產品或加工產品。據初步統計,到2021年底,全國特色產業一產總產值達9.7萬億元。近年來,不少土特產被培育成為地方支柱產業,孕育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農業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要立足“土”,體現“特”,形成“產”,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立足“土”,就是用好農業農村資源。農產品扎根鄉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產。土,不僅是氣候、土壤,還包括文化、地域。如今,城市居民對田園風光、鄉土文化、民俗風情、農家美食等越來越向往。人們購買土特產,既滿足美食美景的客觀需求,也包含鄉土鄉愁的精神慰藉。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地方對獨特生態、文化資源、地方風情沒有充分開發,創意花樣不多、鄉土氣不足。
做好“土”字文章,要打開視野,用好鄉土優勢資源,實現農業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溫情”“賣文化”的轉變。土,不代表沒有創意。有的地方把田邊不起眼的土產做成了鄉村文創手信,有設計感也有情懷,讓鄉村風貌既看得見又帶得走。土,不代表沒有文化。有的茶園發展農文旅,不僅采茶制茶賣茶,也讓消費者賞茶園、論茶道、品茶餐,茶園變公園。當下,農產品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日益凸顯,要注重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體現“特”,就是突出產品特色。當前,一些地方特色農業存在產能過剩壓力,叫得不夠響,銷得不夠旺。癥結就在于,沒有突出“特”。說是特產,其實周邊很多地市乃至其他一些省份也有,在產品差異性上沒有明顯區分度,趕上集中上市,自然影響效益。
做好“特”字文章,一方面,要弄清本地家底,哪些有優勢、需發揮,哪些有潛力、可培育,在產品上追求“錯峰頭”,在品質上追求“獨一份”,在品種上追求“特別特”,在品牌上追求“限量版”。另一方面,也不能埋頭只顧自己,還要看周邊和全國,要從全局的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中找準定位和機遇。很多土特產最初的產值都不大,但恰恰越是小體量的時候越要做精,贏得口碑。要注意相似地區的產業動向,注重供需平衡,注重保持特色,防止短期快速擴大規模,導致品質下降、特色喪失。
形成“產”,就是建成產業、形成集群。土特產最終要成氣候,就需要在發展中形成產業集群。近年來,發展比較好的特色產業,都建立在產業集群基礎上。比如山東壽光,依托蔬菜產業集群,先是種植基地,后是產品集散、價格形成中心,逐步成為模式輸出、標準制定中心,近年又向上游的育種領域延伸。
做好“產”字文章,尤其要延鏈補鏈,形成產業共同體,畫出產業鏈的“微笑曲線”。不少地方的土特產還處于一種包裝簡陋、價格低廉的階段。其實,從“披頭散發進市場”到“梳妝打扮樹品牌”,離不開產業鏈協同。不僅要把特色作物種好、特色畜禽養好,還要做好產后的分級包裝、倉儲物流、加工銷售,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通過訂單生產、入股分紅等方式,讓各類主體和廣大農民參與其中,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