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3-02-28 13:56:02
原標題: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基本摸清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基本摸清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蔡巖紅
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獲取了全國近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以及80多萬處市政設施數據;
交通運輸行業完成了500多萬公里路網、90多萬座橋梁和隧道,以及6000多個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和千噸級以上內河泊位、1.5萬公里的三級及以上內河航道的調查;
自然資源地質行業開展了2081個縣(區、市)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掌握了全國28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數據;
應急管理行業協同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業獲取了70萬多個公共服務設施、近15萬個危化企業、3萬多座非煤礦山和煤礦等承災體信息,450萬條綜合減災能力數據,230多萬條年度歷史自然災害數據;
生態環境行業獲取了全國民用核設施調查數據2.3萬條;
……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全面掌握我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情況,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經國務院批準,2020年5月31日,國辦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務院普查辦)主任鄭國光通報,近三年來,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地區組織全國近500萬專業技術人員,共獲取全國災害風險要素數據數十億條,全面完成了普查調查、數據質檢和匯交任務。基本摸清了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了重點地區抗災能力,為全面做好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確保普查調查數據質量
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摸清我國災害風險隱患底數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社會災害風險意識的重要途徑。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多地發生自然災害,造成部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應急管理部通報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12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554人,緊急轉移安置242.8萬人次;倒塌房屋4.7萬間,不同程度損壞79.6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207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386.5億元。
據鄭國光介紹,調查是這次災害風險普查的基礎,此次任務是全面獲取全國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6大類23種災害致災要素數據,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產業、資源和環境等6大類27種承災體數據,政府、社會、基層家庭等3大類16種綜合減災能力數據,1978年以來年度災害和1949年以來重大災害事件調查數據,以及重點災害隱患調查數據。
近三年來,國務院普查辦統籌協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應急、氣象、林草、地震等行業部門共同研究普查工作方案,組織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其中調查類技術規范48項,統一的調查底圖,統一的工作流程、統一的數據格式,以及統一的調查時間基線,再分行業部門組織全國培訓、研發調查和數據質檢軟件、組織調查、開展數據質檢等,全國100%的鄉鎮、100%的社區(行政村)和7‰的家庭也參與了調查。通過上下各方協同推進,全面完成了普查調查任務。
數據的質量及完整、規范是這次普查調查的難點和重點,也是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的重要基礎。參與調查的行業部門和各地向國務院普查辦匯交的調查數據要進行綜合性質檢,檢查數據的完整性、規范性,通不過的,再退回行業部門整改。“這樣的流程和方式確保了這次普查調查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鄭國光說。
普查首次摸清多個“家底”
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防范自然災害風險的綜合能力。“這次普查參與部門多、人員多、層級多、鏈條長、任務重,技術要求高,協調難度大,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可循。”鄭國光坦言。
此次普查體現了協同性。國家層面19個部門和單位參與調查,部門之間同步推進,互聯互通,數據共享,避免“木桶效應”。另外,這次調查涉及國家、省、市、縣四級,有的還需要鄉鎮、社區(村)參與,做到了層級職責明確、目標一致、銜接有序的上下協同。此外,普查工作制度和技術體系相互銜接,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聯合辦公,形成管理和技術互為支撐、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普查工作格局。
“國務院普查辦明確了‘誰調查、誰質檢、誰負責’原則,把‘質量第一’的要求貫穿到普查工作的各個技術環節,把好數據成果匯交入庫的‘最后一道關口’,確保海量數據能夠客觀反映我國主要自然災害類型、主要承災體數據的客觀性,為后面的評估與區劃工作奠定基礎。”國務院普查辦技術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史培軍說。
此次開展多災種、多承災體綜合風險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這次普查還推動完善了致災因子調查,帶動了承災體調查,具有開創性。如第一次在統一的技術體系下開展普查調查工作,推動致災數據和承災體數據的有機融合,推進了部門間數據共建共享共用;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國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間位置和物理屬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數據,特別是城鄉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數字身份證”;第一次摸清了全國森林可燃物載量的“家底”,為我國森林草原火災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礎;第一次補齊了1978年以來長時間序列縣級尺度歷史災害數據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調查了1949年以來89場重大地震災害、洪澇災害、臺風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災情數據和救援救災情況;第一次開展并形成了覆蓋“全國-省-市-縣-鄉鎮-社區村-家戶”的政府、社會、基層、家庭等全國綜合減災能力調查數據集。
一邊普查一邊應用見效
“從這次普查方案制定開始,就確定了‘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推動普查成果應用。”鄭國光介紹說,國務院普查辦先后印發了加強普查成果應用的指導意見、工作方案,指導各地各部門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點和行業特色的普查應用成果。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國務院普查辦組織專題組,聯合北京、河北、浙江,利用普查數據成果針對極端情景下人口、房屋建筑、道路可能發生的災害風險及其影響,開展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杭州亞運會所在區域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形成專題評估報告,提出安全保障工作建議。
服務行業發展需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基于普查獲取的房屋建筑調查數據和災害風險屬性信息,牽頭開展2022年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探索普查成果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城市體檢、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領域的應用。交通運輸部門針對干線公路普查發現的高風險點,全面實施“十四五”期間災害防治工程。水利部門將普查數據成果用于指導完善流域、防洪減災工程體系,支撐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的提升。自然資源部門將普查成果服務于地質災害防治和海洋災害隱患治理等常態化災害防治,有部分成果已應用到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國土空間規劃等。應急管理部門將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和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綜合研判能力。氣象部門將普查成果納入氣象大數據云平臺集中統一管理,推進各級氣象部門在業務方面的應用,包括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預警觀測站點選址、氣象災害保險等方面。
服務于城市安全管理。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東等地將普查數據與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等城市管理平臺融合,為城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風險會商評估、應急救援處置等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參考,切實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各地還積極探索將普查成果融入社區綜合管理體系。浙江杭州西湖區利用普查數據進一步補充“樓安衛士”基礎數據,實時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碼和樓安指數,排查隱患房屋建筑,確保社區安全。福建南安市構建普查成果運用“一張圖”,將普查出來的地質災害點、危化企業、救災隊伍、物資儲備、避災點等數據納入市網格數據庫,在人員疏散、應急避險、緊急救援、物資調配等方面提供支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