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3-03-07 16:12:03
原標題:當好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當好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圖①:黨的二十大后,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組織開展院壩小講堂,龍獻文(左五)和村民代表圍坐一圈,共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圖②:黃久生(左三)為工友們宣講黨的政策,了解他們的心聲與訴求。
圖③:為更好了解基層教師、學生的心聲,董彩云(中)走進校園,通過給學生授課、與教師面對面座談、分發教師需求調查表等方式開展調研。
受訪者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來自人民、代表人民,為國計民生、為千家萬戶,人大代表們有著樸素的愿望和不變的擔當。他們如同一座橋,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萬千群眾,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常履職中,他們如何加強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如何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記者采訪了三位全國人大代表,聽他們講述深入一線調研的履職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董彩云:
時刻用“代表”的視角去捕捉群眾需求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對自己提出幾個要求:第一,要自身過硬,只有自己是所在領域的‘專家’‘佼佼者’,提出的建議才能更專業;第二,要有人民情懷,愿意為人民群眾做事;第三,要把功夫用在平時,俯下身子,扎實調研,真正聽到人民群眾的心聲。”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董彩云始終將自己“教育工作者”和“群眾代言人”的雙重身份銘刻在心。
作為全國模范教師、隴原名師,從教三十多年的董彩云,不僅培養了數萬名學子,為社會源源不斷輸送人才,更是利用好一切時間,為教育發展、鄉村振興發聲。
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旁人眼中是光環、是榮譽,在她看來,“這可是沉甸甸的責任吶!”
甘肅省臨夏州曾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全州2/3的學校分布在山區。這里基礎條件薄弱,教育教學質量不高、高層次人才缺乏等問題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影響著鄉村振興的進程。“人民選我當代表,就是對我的認可。我必須為老百姓解難題、辦實事。”帶著問題,董彩云常年奔走在當地中小學校、教育主管部門,聽取對于振興鄉村教育的意見,努力把地方發展實際和群眾聲音匯集成精準務實的建議。
董彩云的調研很實。以去學校調研為例,她總是先到課堂,了解孩子們的上課狀態、學習情況;接著與老師座談,了解他們的迫切需求;還會發放關于教師學習需求的調查表,掌握一線教師對教學和班級管理的想法。對大家提出的問題,能當場回復的,她就當場解答、解決;有普遍性的,便記錄在筆記本上,回去歸類整理,希望能將這些“心聲”帶到北京,帶到人民大會堂。
近年來,黨中央對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高度重視,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都給予極大的幫助與傾斜。“臨夏州的教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董彩云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的教學質量在穩步提升,教學設施也得到了極大改善。福建廈門、山東濟南等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也通過合作辦學、跟崗研修、交流研討等方式來到臨夏州,我們充分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三區三州’地區教育的重視與關懷。”
這些年,董彩云見證了一個個學生個人命運的改變,也見證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增加教師隊伍編制”“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等多條建議得到落實,讓她履職的信心倍增。
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董彩云長期關注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用“代表”的視角去觀察問題、與人交流,去敏銳捕捉大家的需求,這是董彩云履職的一條經驗。“功夫要下在日常,要多出去跑跑。有時出門坐車,我都會問駕駛員和車上的乘客,請他們說說我們這個地方的發展需要什么、自己最期待的事是什么。不論到哪兒,凡事多問一句、多看一眼,明白群眾想啥,才能知道干啥。”富有親和力和觀察力,讓董彩云總能在和群眾“閑聊”中發現問題。
2019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董彩云在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時,提出的加快開工建設臨夏縣至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高速公路的建議,就是通過這樣留心走訪、深入調研來的。“總書記現場作出了回應,請有關部門認真研究這條建議。”回憶當時的情景,董彩云興奮心情溢于言表,“離開會場前與大家握手時,總書記還肯定了我的發言,說‘你講得真好’。我想總書記之所以這樣說,大概是因為我真正說出了老百姓的需求。”
會后,董彩云正式向大會議案組提出了書面建議。這件建議交由交通運輸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理。2019年5月,臨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項目開工建設,路線全長52.5公里,總投資98.3億元,預計2023年10月可以建成通車。這條高速公路是甘肅省地方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甘青兩省省際通道和京藏高速、烏瑪高速的重要聯絡線。
“今年我關注的還是鄉村地區的教育問題。臨夏州高中階段學位不足,希望加大‘組團式’幫扶力度,讓名師進入幫扶的行列之中,讓名校帶動、名師帶動,引領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董彩云說,民族地區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還需要繼續提升,為了鄉村學校、學生和老師,自己會全力以赴。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潢川縣駐鄭州農民工黨工委書記黃久生:
做有心又有為的人大代表
今年,黃久生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我是來自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的一名農民工……”2019年3月8日,對黃久生來說,終生難忘:在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他作為河南代表團的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作了匯報。
“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匯報結束后對我說,你還獲得過魯班獎,了不起,不愧是農民工的好榜樣。”黃久生說,“這些年來,我始終把總書記的鼓勵記在心間,時刻提醒自己履職的每一天都不能虛度。”
潢川地處大別山區,過去由于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再加上地少人多,外出務工成為很多當地農民的無奈選擇。然而,沒技術、沒門路、子女上學難等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同樣是從農民工成長起來的黃久生,深知鄉親們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不易。被任命為潢川縣駐鄭州農民工黨工委書記后,他不斷探索流動黨員管理新模式,以支部為橋梁,通過傳、幫、帶開展各類工種的技術創新,累計帶領40余萬人次農民工務工增收。
2018年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后,黃久生的履職基本都是圍繞鄉村振興和促進農民工就業、保障農民工權益而展開。“通過過去幾年的履職,我成長了不少。”頻繁地跑基層、下鄉村,記錄履職經歷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筆記見證著黃久生所說的“成長”:“一直在向代表團里的老代表們學習、請教,每一次培訓、調研從不缺席,真是拿出了當年在建筑工地學技術的勁頭。”
調研過程中,時常會有農民工兄弟找他幫忙“排憂解難”,黃久生從不怕麻煩。遇上子女入學、異地就醫、勞務糾紛等難題,他總會積極為大家奔走,促進問題解決。“不僅要做‘有心’的代表,還要做‘有為’的代表。”他說,“大家找你幫忙,是信任你,因為你是人大代表嘛!”
有關推動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的一系列建議,是黃久生頗為滿意的“履職作業”。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技能對農民工來說非常重要,有技術了,拿的工資都不一樣。”圍繞著“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內容,黃久生不斷走訪各級人社部門、培訓機構以及企業。
在他的奔走下,信陽市住建、人社以及學校等多部門,持續在鄭州建起培訓班,今年計劃培訓培養各類技術管理人員5000人次以上。在對鄭州部分工地生產一線的1萬多名農民工調研的基礎上,他建議對全國農村勞動力全員培訓,形成職業培訓長效機制,讓農民工兄弟帶著“技能證”出門打工。
“我們的工地上有‘三多’,老年人和殘疾人多、技術人員多、農民工收入多,這與我們積極推動技能培訓密不可分。我最高興的是一些老年人和殘疾人,在經過技術培訓后還成了工地上的技術骨干,成了全家的頂梁柱。”黃久生說。
這些年,伴隨著國家的好政策,黃久生提出的包括農民工子女就學、農村勞動力培訓、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等多項建議,已逐步落實解決。在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大潮中,他也經歷著把農民工兄弟從“帶出來”打工掙錢,到“帶回去”返鄉創業的轉變。
“過去,老家日子不好過,我覺得有義務帶著大家走出去,一起靠勞動致富。現在家鄉政策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好,很多人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技術,是時候把一些農民工兄弟帶回去,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黃久生說:“我們在家鄉流轉了萬畝山地,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加快花木、茶油等基地建設,幫助大家返鄉創業,有不少人已經干出成績。現在回到老家,感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真是高了,有晚上跳廣場舞的、到圖書室看書的、出去旅游的,物質條件好了,精神生活也豐富,變化太大了。”
今年兩會,黃久生還帶來了“具體化農產品加工業支持政策”、“以加強基層醫療體系標準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等建議:“我從基層來,必須始終堅守多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的履職初心,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把群眾心聲帶上兩會。”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古丈縣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
一個個建議都源于調研走訪
“我履職的關鍵詞就是‘致富’,帶著村民一起致富。”龍獻文已經連續當選兩屆全國人大代表。“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信任,我很感激也很感動,一定要爭取為家鄉多做點事情!”
說起湘西十八洞村,人們耳熟能詳。古丈縣牛角山村,是十八洞村的近鄰,兩者也有著相似的過往。“有女莫嫁牛角山,家家戶戶窮叮當,半年有糧半年荒,十個漢子九個單。”這是以前牛角山村的真實寫照。
“現在不一樣了。山上種茶樹,山下搞苗寨旅游,相比2009年,村民們的平均收入增加了18倍,老百姓的幸福感滿滿的嘞!”龍獻文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提出“精準扶貧”,為牛角村的發展擎起了指路明燈。利用當地生態優勢,他帶領干部群眾發展有機茶產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多年有機茶產業的積淀,讓村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茶葉種植從最初的50多畝發展到了現在的1萬多畝,昔日的老少邊窮村成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作為基層的人大代表,我就想圍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去深度調研,去看怎么樣讓老百姓不返貧,能帶著他們增收致富。”腳底沾泥,心里有底。龍獻文努力學習深造、不停走訪調研,不斷提升履職能力,讓自己的意見建議切中要害。履職期間,他幾乎走遍了大湘西地區的邊遠落后山區,聽民意、看企業、訪部門,厚厚的筆記本上記錄下沉甸甸的思考建言。
在田間地頭跟群眾交流,他是關心大家的老朋友;傾聽茶農的心聲,幫著梳理問題,他是大家的主心骨;反饋議案建議的相關進展,他是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他問得仔細,聽得專注,一陣寒暄、一次短暫交談,都是他收集問題、了解情況的工作方式。關注山區快遞物流發展、提高貧困地區公共文化供給、加大庫區移民生產增收工作扶持……履職期間的一個個建議,大都是基于他深入湘西山區調研走訪的敏銳觀察。
“每年干旱的時候都減產,茶的產量和質量就不行,要是能有水及時穩定灌溉就好了。”在田間地頭調研時,茶農們向龍獻文反映茶葉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茶樹在生長季節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成規模的茶園和產業發展所需的供水量較以往大幅度上升。在調研中,龍獻文發現縣里茶葉種植已經初具規模,但不少山區地勢高,就近水源提水難度大。引來好水灌溉茶園,是保證茶葉品質和產量的一個關鍵。為此,龍獻文提出“關于國家支持落實古丈縣徐家嶺水庫工程建設項目的建議”。
這份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響應。“水庫建設的進程,庫區百姓怎么安置,都是我放在心上的事,所以也會時不時到相關部門去反映、交流進展情況。”龍獻文介紹,徐家嶺水庫工程已于今年2月掛網招標,計劃4月開工建設。按照規劃,灌溉面積達到2萬多畝,能有效保障古丈縣7個鄉鎮以及茶園、農田和山林的供水和灌溉,還將發揮生態與社會效益。
近兩年,龍獻文考慮最多的是,少數民族地區如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如何再上新臺階?現代農業、產業融合、人才振興等成為他建議中新的關鍵詞。
今年兩會,龍獻文帶到北京的建議中,有一條是關于支持湘西“一路兩鏈”大產業路(鏈)建設的建議:“我希望把十八洞村、矮寨大橋、德夯大峽谷等景區與村里通過公路連接起來,打造一條紅色產業路和茶葉產業鏈、苗族文化旅游鏈。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湘西茶旅產業要打出品牌影響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我們還大有可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