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3-13 10:38:03
原標題:怎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怎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來源:農民日報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加強村莊規劃建設
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深化農村社會工作服務
數說
全國已有43.9萬個行政村完成村規民約制修訂
全國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91%
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農村生活污水亂排現象基本得到管控
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14萬個村莊得到綠化美化
6819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實施掛牌保護
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6%
全國農村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6%
全國確立了32個婚俗改革實驗區
宜居宜業幸福至,和美鄉村在身邊。鄉村振興,環境變好,鄉村生活也會越來越好。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提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從美麗鄉村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鄉村建設內涵和目標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的過程,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回顧了過去一年和五年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和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工作,指出要繼續推進鄉村建設行動。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對如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廣大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的生活既有深度思考,也有務實建議。
強基礎——夯實農村現代化建設根基
家住湖南省郴州市資興市州門司鎮波水村的謝世紅是網購達人,自從村里有了快遞點,她是往這里跑得最勤快的人。過去村民網購的商品只能送到20公里以外的集鎮中轉點,非常不方便。不久前波水村通過交郵融合方式實現了快遞入村,村民網購的熱情一天比一天高。
物優其流、人享其行。從“四好農村路”建設持續推進到農村飲水安全和供水保障成果得到鞏固,從農村電網設施建設不斷升級到所有行政村接通寬帶,我國已初步形成農村基礎設施全覆蓋網絡,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目前新的發展階段對農村基礎設施數量、質量、規模、種類和技術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就要有新的思路和布局。”全國政協委員王曉東說,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仍舊是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之一。
“首要任務是聚焦重點地區、關鍵領域、薄弱環節,補短板、強弱項。”王曉東建議,“要對照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一目標完善功能,完善農村水、電、路、通訊、物流等方面基礎設施,解決基礎設施‘缺位’‘斷鏈’‘瓶頸’等問題。”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全面完成和新一輪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的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農村巨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以前想讓鄉親們走出去,現在想讓外邊的人走進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表示,如今村里環境和硬件設施越來越好,衛生廁所、污水管網改造、修建水廠等項目完成,傳統村落得到改造和保護發展,鄉村旅游隨之也被帶動起來,他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回來創業、搞建設。
固保障——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妥善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不僅是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
“各地老齡群體普遍對養老供給服務有更高期待,農村空巢和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也需要高度關注。”為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通市常青樂齡護理院護理員李楠楠表示,應從國家層面加大養老服務等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尤其是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希望國家層面能夠出臺專門相關政策文件,科學制定符合醫養結合機構醫護人員的職稱評審標準,進一步完善醫護專業技術人員薪酬激勵機制,為養老行業聚集更多的專業人才。”李楠楠建議。
近年來,隨著基本醫保、農村社會保險等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村養老條件已有所提高,但資金仍然是繞不開的“坎”。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副院長孫潔直言,我國老齡人口規模大,養老護理還處于起步階段,老年人護理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孫潔建議,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以老年人為對象的護理服務業務。
除卻“養老難”,“看病難”仍然是農民正在面臨的問題。針對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數量不足的情況,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文化鎮隆恩村黨支部書記劉艷英表示:“應提高農村定向培養醫學生的薪資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等,讓基層衛生醫療機構招得到人、留得住人。”
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逐步健全,統籌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標志。在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教授孫蓉看來,城鄉之間的醫療衛生差距,是邁向共同富裕的一大短板,應加強醫護工作人員的培訓,讓百姓能夠在基層就地治好病。
聚人氣——拓寬鄉村就業創業發展空間
鄉村振興,興的是村,靠的是人。近年來,農村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農人。作為農民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綠農興云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社長岳巧云一直關注著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她建議進一步加強農村人才建設,加速農業農村的三產融合聯動發展,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文旅協同發展。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將閑置民宅打造成“一家一院是一景”的民宿發展模式。
同樣是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沈燕芬告訴記者,如何將年輕人留在農村是讓她頭疼的一件事情。“工作條件艱辛、薪資待遇相對比較低,更重要的是缺乏職業發展前景。”沈燕芬建議,可以制定相關的職稱評定機制、建立技能培訓體系,讓新農人有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讓他們有職業認同感、成就感,這樣他們才能夠在鄉村留下來。
鄉村應該成為農民就業創業的大舞臺。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董建新認為,在深度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急需加快推進文旅人才培育,出臺創業補貼等專項扶持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激勵優秀人才下沉鄉村。同時,以“鄉村委培”的方式,“點對點”地輸送旅游方面的人才,讓家鄉的大學生畢業后,可以參與到家鄉旅游發展中,為鄉村振興助力。
樹新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白莊鎮蘇呼撒村黨支部書記馬世功深知移風易俗之難。去年9月,馬世功的女兒出嫁,一向在村里扛起監督責任的馬世功決定讓村里人體驗一次監督員的工作。
“明天我女兒結婚,歡迎各位村民前來觀察,這次我把監督權交給大家。”看到馬世功發布在微信群的通知,不少村民參加了這次監督活動。
帶好頭,作表率。馬世功建議,將基層治理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將文明新風落實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鞏固移風易俗工作成果,自覺抵制大操大辦婚喪宴請、高價彩禮等不良習俗,切實為群眾減負。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陳震告訴記者:“我們在基層治理中,充分發揮侗族‘款’文化的作用,侗族‘款’文化簡稱‘侗款’,是為了規范族內成員的行為,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規定。”陳震介紹,款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成員行為規范、道德規范、家庭組織、民族起源、區域劃分、宗教崇拜等各方面的內容,是侗族文化的百科全書。他認為應該在傳承侗族“款”文化基礎上,去粗取精形成符合當代法治精神的村規民約,形成民風淳樸、鄉風文明的良好社會形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