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4-12 09:33:04
原標題:用好“他山之石”不能簡單“抄作業”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用好“他山之石”不能簡單“抄作業”
來源:農民日報
搞清楚他山之石如何攻玉的問題,不僅關系著產業的發展,更關系著農民的收益,是慎之又慎的事情。一個地方“種什么”、發展什么產業,不能簡單看其他地方搞什么就照貓畫虎,而是要根據本地情況,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好通盤考量和長遠打算,實實在在讓農民獲益。
近日,農民日報記者在湖北省天門市某村調研時發現,當地一位蔬菜種植戶特意去山東省壽光市取經,照著“壽光經驗”建起冬暖式大棚,實際使用時卻發現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同一個大棚里的辣椒苗一半結滿辣椒,另一半卻長得稀稀拉拉。請來專家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兩地光照環境的差異,導致照搬來的“壽光經驗”在天門水土不服,失了靈。
壽光的冬暖式大棚脫胎于上世紀80年代當地燒煤取暖的“土棚”,當地村民通過反復試驗總結出經驗,背光面使用加厚墻體可以避光保溫,棚面朝南有利光照,這也成了當地大棚的“標配”。但在湖北天門,春季低溫多陰雨,在日照不足的條件下,如果再遮光,植株無法正常生長,影響作物產量。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一點細微差異,就可能會對農產品的生長產生很大的影響。古人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
種植技術的發展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地域性和季節性,溫室大棚幫助我們在冬季的北方也能種出新鮮的草莓和綠葉菜。“壽光經驗”是在特定環境下、針對本地實際需要形成的解決方案,其他地方遇到類似的問題,借鑒已經探索出成效的經驗做法,自然可以少走彎路、不走老路。但天門這位蔬菜種植戶的遭遇給大家提了個醒:即便是在今天,我們在使用現代科技從事農業生產時,依然不能忽視自然條件的影響,尤其是在借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時,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稟賦,有所取舍和變通。就像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是在分析總結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免耕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的耕種情況探索出的模式,對國內一些地方而言,“梨樹模式”本身又成為了新的“他山之石”。正如那位走了彎路的種植戶所言:“要去了解具體的發展背景,分析其成功的因素。然后對照自己地方發展的具體情況,將別人的方法、經驗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整合利用,才能取得成功。”
在農業生產中,我們不僅會借鑒別的地方“怎么種”,還會借鑒其他地方、其他人“種什么”。比如,有的地方看別的地方蘋果種得好,就“抄作業”在本地發展蘋果產業,卻沒有仔細考慮本地氣候環境是否適合,種出來的果子市場是否認可、后續如何銷售,導致產業發展在市場這一環遇上了瓶頸,缺少足夠的競爭力。還有的果農看市場上陽光玫瑰葡萄價格高,就跟風種植,卻忽視了品質的把控,直到收獲上市時才發現,別人可以賣上價的品種,到了自己這里卻栽了跟頭,價格存在巨大差距。甚至有的地方學習對象就在附近村莊,卻依然會因為小氣候、交通條件等的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產業發展結果。
搞清楚他山之石如何攻玉的問題,不僅關系著產業的發展,更關系著農民的收益,需要慎之又慎。農業生產周期長、回報慢,不能說停就停,引進和發展一個新的農業產業,是動輒數年甚至十數年的事情。一株果樹栽下去,可能要三五年才能見到回頭錢,即便是生產周期較短、船小好調頭的蔬菜,一旦種子種下去,農民這一季能賺多少錢,關鍵就看它能賣多少錢。因此,一個地方“種什么”、發展什么產業,不能簡單看其他地方搞什么就照貓畫虎,而是要根據本地情況,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好通盤考量和長遠打算,實實在在讓農民獲益。
其實,不管是“怎么種”還是“種什么”,想要把“拿來”的經驗做法、解題思路“嫁接”到本地,真正融為一體、助力本地發展,還是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做好充足的調查研究,多問問本地農民,多研究本地產業發展適合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知道勁往哪里使,并在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說到底,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和觀念可以借鑒,但具體到本地怎么干,還是得“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