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4-12 09:40:04
原標題:穴位是具有實體解剖結構的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穴位是具有實體解剖結構的
來源:人民政協報
“傳統穴位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實體解剖結構。人死后穴位功能會消失,但其解剖結構仍存在。因此,通過尸體解剖探討穴位的部位與結構是可行的。”近日,《山東醫藥》雜志刊發了山東省立醫院王增濤教授團隊有關傳統穴位實體解剖研究的部分學術成果。
王增濤是國際知名的顯微外科、手足外科專家,其團隊成功完成了多項世界首創手術,如世界首例深低溫保存斷指再植、世界首創拇手指全形再造理念與系列新技術、世界首例嬰兒上臂異體移植等。
黃龍祥教授所著《中國古典針灸學大綱》一書,記錄了古人對穴位的認識:在今人眼中,氣穴是一個沒有固定結構無法觸摸的抽象概念;而在古人看來,氣穴是外有口、內有底、四壁有界可以觸摸感知的結構,刺穴一定要在其確定的結構內刺到“位”而又不能越“位”——不能洞穿“底”。
“我對于穴位的理解,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發現,身體表面一些凹陷的部位觸碰、按壓時會產生特殊的感覺,如酸、麻、脹、痛、重等,這些按壓時有特殊感覺的凹陷部位即稱之為穴位,而這種特殊的感覺稱之為‘穴感’。雖然在古人看來,穴位是外有口、內有底、四壁有界且可以觸摸感知的結構,但多年來,相關研究人員用了很多方法來探索穴位的實體解剖結構,卻一直未有確切答案。”王增濤介紹,其團隊應用超級顯微外科技術,通過對包括五腧穴在內的70多個傳統穴位進行實體解剖,證實了穴位的確具有獨立的實體結構,且其結構確如古人所言“外有口、內有底、四壁有界”。
王增濤團隊對尸體的解剖結果顯示,五腧穴全部60個穴位產生“穴感”的部位,都位于肌門或骨門。所謂肌門,是指血管神經進入肌肉的通道,其與支配肌肉的神經與供養肌肉的血管一起伴行進入肌肉處。所謂骨門,即血管與神經進入骨骼處,是血管、神經進入骨骼的通道。
對于解剖結果,王增濤教授還用B超技術在志愿者身上進行了驗證。即先在志愿者身上針刺穴位,出現“穴感”時用B超觀察針尖所在位置及結構是在肌門與骨門處;另外,在志愿者身上先用B超找到骨門或肌門,然后在B超引導下針刺該骨門或肌門,當針尖到達該骨門或肌門時志愿者立即會有“得氣”的針感,而扎其周圍組織沒有這種感覺。
“穴點以差訛,治病全然紕繆。”搞清楚穴位的實體解剖結構,對穴位進行精確的三維立體定位是當今針灸發展的迫切要求。王增濤團隊表示,這一新研究成果有望將穴位從盲人摸象變成眼見為實的東西,這對穴位定位的研究和推廣具有重要價值。
(劉喜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