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3-04-14 09:52:04
原標題:“柿”業成鏈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柿”業成鏈
來源:中國婦女報
從露天種植到大棚種植、建標準化日光溫棚,形成集培訓、采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西紅柿產業鏈;從專業種植能手、經紀人,到“80后”“90后”新農人,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韓陵鎮梨園村用近20年時間走出一條西紅柿創富之路。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崔安琪
一個個蔬菜大棚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井然有序;大棚內,或火紅、或碧綠的西紅柿垂在枝頭,村民在其中俯身忙碌著;大棚外面的平坦道路上,抱著滿筐西紅柿的村民、載滿西紅柿的汽車穿梭不停……初春時節,走進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韓陵鎮梨園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仿佛走進西紅柿的“海洋”。
曾經經濟滯后的窘境
梨園村曾因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處于經濟貧困的窘境。2012年,全村有貧困人口305人。為改變家鄉貧困面貌,村“兩委”多方尋找項目,帶領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多次到河南內黃、山東壽光等地外出學習,在市場中摸爬滾打。
“梨園村的土壤氣候適合種植大棚西紅柿,一年兩季的大棚西紅柿產量高、品質好,上市時間又恰好處在北菜下市后、南菜上市前的空檔期,銷路順暢,收益穩定。村‘兩委’經過商議,決定以黨員為骨干,帶領部分群眾把大棚西紅柿作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韓陵鎮黨委副書記張慶芳告訴記者。西紅柿成為梨園村走向鄉村振興大門的“鑰匙”,當時初步構建的生產雛形,為今天梨園村西紅柿產業興旺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5年,黨員李有林第一個把露天種植改為塑料大棚種植西紅柿,這成為全村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僅憑一腔熱血,只為大棚穿上了“衣服”,沒有深層次的資金、技術改善,許多村民還是在外打零工,西紅柿種植未成規模。
新思路助力“柿”業發展
村“兩委”在提升改造道路、飲水、供電、通訊、衛生、娛樂等基礎設施的同時,努力發展西紅柿產業,堅持“支部建強產業鏈、黨員聚集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發展思路,新建了制冰廠、交易市場、測土配方肥加工廠等配套設施,形成集培訓、采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西紅柿產業鏈。在技術培訓方面,與多家企業、院校聯合,其中與安陽縣職業中專合作,開設3期職業農民培訓班,累計培養職業農民150人。“柿”業發展也得到了市縣兩級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不僅安排農業項目資金,還派出專家手把手“傳幫帶”。
2020年,梨園西紅柿交易市場建成后,全國各地客商云集,村“兩委”通過收集信息發現,溫棚西紅柿一般比冷棚西紅柿提前上市約1個月左右,畝均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村黨支部決定實施“冷改溫”工程,推進大棚更新換代,爭取銜接鄉村振興項目資金490萬元,新建日光溫棚28棟。其中,河南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梨園)是安陽縣委組織部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總投資50萬元,新建標準化日光溫棚2棟,主要是西紅柿育苗,每年育兩季苗共200萬株,供應本村及周邊村的西紅柿種植戶,每年可上繳村集體收入4萬元。記者走訪看到,試點項目大棚可以實現手機遠程操控、實時監測。種植大戶王書亮說:“通過每個棚錯開時間點的方式種植,可以實現全年西紅柿采收。”道路通了、資金有了、技術精了,梨園村產業迭代升級勢不可擋。
同年,村“兩委”在市農業農村局指導下,整合主要專業合作社,成立全市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目前全村14家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部由黨員牽頭成立或以黨員為骨干。合作社吸納全村70%的群眾參與到西紅柿產業中來,梨園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西紅柿專業村。2022年,全村年產西紅柿5000萬斤,種植面積達到3000余畝。
婦女積極參與“柿”業
據韓陵鎮黨委書記馬姝瑋介紹,在全鎮的西紅柿產業從業者中,女性約占一半,很多大棚都是夫妻二人共同經營,婦女在這里頂起了“半邊天”。西紅柿產業為婦女帶來創業機遇和就近工作機會。記者走訪看到,許多婦女都帶著“裝備”,扎根棚內,神情認真、動作敏捷,一干就是幾個小時。
2017年,張秀英還是村里的貧困戶,丈夫因病去世后,她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在看到村里西紅柿產業發展的紅火景象后,她決心抓住好政策的機會,通過銀行辦理小額扶貧貸款3萬元,新建了3畝大棚。村合作社免費為其提供種苗,指導她種植西紅柿,積極協調,上門提供技術服務。經過合作社的幫助和她自身的不斷努力,2019年,張秀英成功脫貧。村民李會英也表示,在村里西紅柿技術發展之后,自己不用出去打工了,在村里也能掙錢,同時還可以照顧老人,是件好事。
人才回流梨園村
在梨園村,一種新型職業——“西紅柿經紀人”頗受歡迎。他們走出梨園,走出安陽,走出河南,在全國大市場中尋找商機,掌握行情,聯系客商,打開銷路。數年下來,“西紅柿經紀人”基本摸清了全國西紅柿產銷格局、時間窗口、物流規律、市場走勢等關鍵情況,并反饋指導生產,推動梨園西紅柿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實現了產銷兩旺。之前因為貧窮,梨園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謀生,隨著西紅柿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選擇回家,成為新型農民,加入“柿”業發展中來。“產業留住了人才,人才又滋養了產業。”談起梨園村的人才回流,馬姝瑋的臉上滿是驕傲。
“我的客戶來自新疆、內蒙古、寧夏、上海……”西紅柿經紀人王書彬說道,“我會跑全國各地找市場,生意最好的時候可以一年賺20萬元。”像王書彬一樣的“經紀人”,梨園村還有30余個。未來,王書彬除了要繼續保持自己作為“西紅柿經紀人”的拔尖收益,還要多種植大棚。對之后的生活,他充滿希望。
馬姝瑋表示,梨園村甜蜜“柿”業發展到今天,除了抓住了國家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以及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政策支持的機遇,更是因為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勤勞善良的村民的共同努力。村民才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番茄小鎮”梨園村西紅柿種植產業發展近20年,一代人老去、一代人快速成長,而今天梨園村的大棚里到處是“80后”“90后”的新農人身影,“他們帶著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給我們展示著真正的‘鄉村振興’。”馬姝瑋的臉上,洋溢著期待的神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