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5-12 09:11:05
原標題:創新黨建強引領 凝心聚力促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創新黨建強引領 凝心聚力促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
南臺村村民在節日進行民俗表演。 受訪者供圖
路邊花團錦簇,農田莊稼翠綠,房前院墻皓潔,河道水波湛藍,航拍中一幅五彩水村圖鋪展在天津市濱海新區中塘鎮南臺村。這一段游客用無人機拍攝的游覽視頻中,村落道路齊整,村貌整潔美觀,產業經緯分布,一派繁榮有序的景象。
南臺村坐落于北大港水庫西側,獨流減河、馬廠減河從村旁穿過,三水環抱,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人杰地靈的村落卻并非一直惠風和暢。三年前,這個擁有約1700人口的村莊,村集體經濟還不足10萬元。
2015年,村“兩委”班子換屆,變化悄然發生。班子成員創新黨建引領模式,用基層組織建設的“活水”沖去村中“灰霾”,村莊的面貌逐漸改善,管理的路子一一明晰。路子清楚步子就大,現在的南臺村成為天津美麗鄉村的“樣板間”,多次獲評濱海新區“五星村”“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22年,南臺村榮獲天津市鄉村治理示范村、天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稱號,村黨總支書記王春盛獲評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
黨建“1+5+N”模式讓村莊換新顏
村莊的樣貌就是村莊的精氣神。新城鎮建設中,南臺村一半村民上了樓,一半還在老村平房區,沒享受到規劃、建設的好處。過去村民對參與環境整治和管理并不上心,老村平房區內7條胡同,條條都存在道路坑洼、污水亂排、垃圾成堆的問題。破窗效應下,上樓的村民對居住環境也不珍惜,在公建樓道隨處亂放雜物。
2015年,王春盛成為南臺村新一屆黨總支書記。回村里走訪,成為他上任后的一件大事。“我住在雙全巷胡同,胡同口的垃圾堆到底由誰負責、由誰監督?我看大家監督就是沒人監督!”走到老村居民黨員代表楊紹臣家里,他耿直的話語擊中了王春盛。王春盛仔細聽著楊紹臣的話,在工作日志上記上了“分區引領,加強黨員引領”一行字。自此,一場影響全村發展的基層黨建網格化的棋局緩緩鋪開。
是哪些地方臟亂差,如何亂,為何亂,王春盛帶著“兩委”班子成員逐步梳理村里的環境衛生情況,也理出了發展道路。“分區”二字再次跳入他的腦海。樓房區按照樓棟劃分,平房區按照胡同劃分,共劃定5個片區,各片區設負責人,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和志愿者的作用,將分區分管落到實處。一個由1個黨總支帶領,5個區域協作,N個基層黨員、志愿者執行的“1+5+N”管理模式正式形成。
在“就近就便、易聯易管”原則下,每個片區輻射人口約400余人。五個關鍵“紐結”,整合村干部、黨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推選片區長,“織就”黨建引領下的強力網絡。例如,平房區3區包含開春、雙全、三寶、四平等7條胡同,楊紹臣大爺成了3區的骨干力量,村民彭宗河和王富順成了3區的志愿者,村“兩委”成員王富軍作為3區的負責人。另一邊,樓房區也是“黨員+志愿者”的形式管理。一個個環境問題被歸納,標記責任人、處置時間、解決方法,形成了環境賬本。理清管理脈絡,明晰責任網格。一個個村民都成為環境整治的宣傳員、監督員和治理員,新模式極大激發了村民自治活力,推動環境衛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如今,南臺村完成了綠地認領、樓門亮化、“廁所革命”、科技助農、建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村民廣場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全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黨建“四聯”機制讓特色產業變強
盤清了環境賬,疏通了人心,村里還有一本產業經濟賬要算一算。受自然條件限制,南臺村土地鹽堿化程度嚴重,一度制約了當地農業發展。
為了給鹽堿地洗鹽(通過水分循環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堿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南臺村人打算嘗試灌溉滲透。村“兩委”希望利用村莊毗鄰獨流減河與馬廠減河的地理優勢,引入河水對土地進行自然灌溉。王春盛為此多次到訪北大港水庫管理中心,最終與對方建立起黨建聯盟,并形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共建理念,將部分河水引流進入農田,成功緩解土壤鹽堿化情況。
在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質量過程中,南臺村摸索出“黨建聯盟、力量聯幫、資源聯享、利益聯結”的四聯機制。南臺村黨組織還專門成立了鄉村志愿服務隊,村干部帶領志愿者利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輪番下田平整土地、開溝挖渠、增施有機肥,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土地鹽堿化程度得到很大改善。村“兩委”還將這種機制有效運用到村域產業發展中,成功打破發展瓶頸,為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村里種糧大戶趙連榮看到土地改良成果后,打算嘗試開展對環境要求高的稻魚混養。去年,他承包了465畝地進行稻魚蝦蟹立體生態種植養殖。“稻魚和諧共生相互促進,我們現在的水稻年產量可以達到40萬斤,蝦蟹產量約1萬斤,鯽魚、草魚產量4000多斤,每年創造凈收益120萬元。”趙連榮開心地說。
產業發展處處開花,南臺村的林果業也有了自己的品牌。“之所以能夠打響冬棗品牌,多虧了村黨組織對我們農戶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對于村里的“四聯”工作機制,王德起感到特別受用。在新機制下,王德起的冉冉家庭農場與周邊的林果站、農業局、科研院所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黨組織搭臺鋪路,王德起先后前往河北、山東、浙江等地開展實地考察,學習棗樹種植經驗。如今,冉冉家庭農場冬棗年產量達8.5萬斤,每年能夠帶來70余萬元的經濟效益。村里以該家庭農場為示范典型和實踐基地,每年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就業服務等活動,不斷推動資源共享、利益聯結,幫助當地村民轉變傳統農業發展理念。在樹立了“起好棗”這一特色品牌后,南臺村還在不斷打磨棗文化,推動冬棗產業形成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采摘、文旅的綜合產業鏈條。
黨建聚力倡樹文明鄉風
經濟發展了,文化建設又成為南臺村“兩委”的心頭事。如何打造一個農耕文化與城市文明相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協調的文化鄉村?“點單”文化服務滿足老百姓文化新期待,“線上”鄉風吹起鄉村文明新氣象,辦好“村晚”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南臺村探索黨建引領走出一條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村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平臺,充分釋放文化活力。2020年,南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掛牌成立,并在濱海新區率先完成“點單派單”云平臺服務。第一單科普講座,小村莊就“點來”了天津市里的專家。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張威帶來“中國科普App”的精彩宣講。隨著平臺發展,南臺村不斷豐富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滿足全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現在,全村從開始的2支文化活動隊伍發展到9支,包括舞蹈、太極、宣講、農技服務等。另一方面,在村“兩委”帶領下,文藝骨干不斷盤活線上空間。村里還充分挖掘本土優質創作元素,用有溫度的鏡頭記錄鄉村生活的一點一滴,以VLOG、短視頻等方式展現當地風土人情,講好南臺發展故事。
“我們的村晚”也烹出一道文化大餐。多年來,南臺村以舉辦村晚為抓手,打造農村多元文化品牌。“我們的村晚”厚植鄉村底蘊,從請人辦村晚到培育自己的草臺班子,村晚的內容越來越親民、越來越接地氣。這些由村民自編自導、自創自演的草根節目,每一個都集聚百姓智慧、彰顯鄉村文化,既展現地域特色,又帶有“泥土芬芳”,追溯“時光記憶”。
“我們把許多鄉村振興的豐富成果也搬上了村晚舞臺,讓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大飽口福,品味特色農產品,讓更多人走進鄉村、了解鄉村。”王春盛說,現在村晚已經成為集文化傳播、旅游宣傳、鄉村振興、鄉村治理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
南臺村的巨大變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民自發為南臺村創作了村歌《南臺歡迎你》,正如其歌詞所唱的那樣,“南臺人凝心聚力,喜迎鄉村發展新風氣,在新時代創新佳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