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3-05-12 09:44:05
原標題:風箏飛方寸 翩躚舞長空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風箏飛方寸 翩躚舞長空
來源:金融時報
黨玉占
風和日麗春光好,又是一年舞箏時。放風箏是我國人民非常喜愛的一項戶外娛樂活動,特別是孩子們,一到春天便三五成群,或公園或郊外,放飛形態各異多姿多彩的風箏,好不愜意。
風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能工巧匠魯班就曾“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思想家、科學家墨子也曾制成木鳶在天空中飛翔。造紙術發明后,風箏改用紙糊,稱作“紙鳶”?!帮L箏”一詞始見于五代,明代陳沂《詢芻錄》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碧拼娘L箏,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手工藝品,人們把它裱紙糊絹,并繪上比喻福壽喜慶的圖案,放到高空,令人賞心悅目。宋代,放風箏已成為人民群眾普遍的節令性娛樂活動。及至明清兩代,放風箏則達到鼎盛時期。今天,風箏不僅繼承了傳統的工藝,又有了創新,在形、色、光、聲、動等方面出現了許多新花樣,把電子、機械、遙控等新技術運用到風箏上來,使古老的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璀璨奪目。各地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它們風格各異,或粗獷豪放,或活潑精巧,或色彩絢麗,或清淡素雅,成為民間藝術的一株奇葩。
風箏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民間藝術,也曾在我國郵票中亮相,中國郵政兩次發行《風箏》專題郵票。
1980年5月10日發行第一組《風箏》特種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雛燕”“瘦燕”“半瘦燕”和“比翼燕”。圖案選自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曹雪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還是著名的風箏玩賞家制作家。幼年時,曹雪芹就十分喜愛風箏,對我國南北方的風箏都很有研究。該書詳細介紹了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每種風箏都繪有彩圖、骨架圖,并配有扎、糊、繪等歌訣。他創作的風箏,設計精巧,樣式新穎,豐富多彩。而且他在《紅樓夢》第74回中曾細致描寫了寶玉、黛玉、寶釵等人在大觀園中放風箏的情景。
1987年4月1日發行第二組《風箏》特種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鷹”“龍頭蜈蚣”“八卦”和“鳳凰”。這套郵票是為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而發行的。山東是風箏的發祥地之一,而濰坊則被譽為“風箏之都”。 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濰坊風箏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選材考究、造型精致、色彩鮮艷、品種繁多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它的代表作是“龍頭蜈蚣”“蒼鷹”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巨型的“龍頭蜈蚣”了。這龐然大物全長30多米,一節節伸展開可高過十層樓房。此組《風箏》郵票為了區別第一組《風箏》郵票平面展示4種京式扎燕的設計方式,則讓4枚圖案有動感,造成一種仰視的視覺感,好似風箏在天上飄逸盤旋,并在背景上用深淺的藍色調裝飾成云彩,增強了風箏放飛空中的立體感。
在中國郵政發行的其他題材郵票中也曾出現風箏。1963年6月1日發行的《兒童》特種郵票,其中第12枚“春天來了”,圖案是一名拿著燕子風箏的兒童。這是我國郵票中最早出現的風箏;2010年4月5日發行的《清明節》特種郵票第二枚“踏青”,圖案是幾名兒童在野外放風箏;2015年2月4日發行的《二十四節氣(一)》特種郵票第五枚“清明”,圖案也是幾名兒童在放風箏;2017年3月20日發行的《春夏秋冬》特種郵票,其中第一枚“春燕剪柳”,圖案還是幾名兒童在放風箏。
另外中國澳門郵政曾于1996年發行了一套4枚風箏郵票,同時發行小型張1枚。4枚郵票印成四方聯形式,分別為蜻蜓、貓頭鷹、蝴蝶和雛燕造型風箏,小型張主圖是龍頭蜈蚣風箏;中國香港郵政1998年也發行過風箏郵票,全套4枚,分別是蜻蜓、龍頭蜈蚣和2枚蝴蝶風箏,同時發行小全張1枚;中國臺灣郵政也在2001年7月發行了一套風箏郵票,全套4枚橫連印。郵票中的風箏分別采用了龍、鳳、虎、魚的造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