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5-24 09:32:05
原標題:2022年十大特色水產種質資源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2022年十大特色水產種質資源
來源:農民日報
秦嶺細鱗鮭
俗稱梅花魚,冷水魚類,生活于秦嶺地區海拔900—2300米的山澗溪流中。體形長而側扁,體背及兩側散布有長橢圓形黑斑。為中國所特有,是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瀕危物種。肉質細嫩,無肌間刺,有防治血栓、加快傷口愈合之功能。陜西、甘肅兩省經過10多年攻關,攻克了親本馴化、人工催產、苗種孵化、苗種培育等難題。
瓦氏雅羅魚
俗名華子魚、滑魚、白魚,為內蒙古赤峰市達里湖僅有的兩種經濟魚類之一。其體梭形,體側銀白。達里湖群體可適應高鹽堿化水域,肉質細膩,有著較高科研和經濟價值。目前,“達里湖華子魚”已成為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區域品牌,每年“冬捕節”“華子魚洄游節”“達里湖冰上馬拉松”等大型活動的舉辦,極大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絲尾鳠
俗稱長胡子魚,為中大型偏熱水性魚類,在我國僅分布于云南瀾滄江下游,棲息于水勢較緩之處。頭寬,略平扁,須4對,頜須長,可達臀鰭條末端。體色美觀,生長速度快,無肌間刺,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觀賞價值。曾是云南西雙版納重要經濟魚類,2006年至今已在西雙版納、普洱地區開展大面積人工養殖。
洛氏鱥
漁民常稱之為柳根兒、柳根子。主要分布于我國黑龍江、圖們江和遼河等水系的支流,自然種群分布較廣。商品魚一般體長8—15厘米。位列黑龍江“三花五羅十八子”之一,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已成功突破全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多個省(區、市)推廣,并與冬釣、餐飲等休閑漁業相融合,在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黃鰭棘鯛
俗稱黃立魚、黃腳立、黃臘魚等,廣泛分布于我國東海、南海海域。雌雄同體,雄性先熟。背鰭及臀鰭長有發達的鱗鞘,成魚體長一般18厘米以上,為中型食用魚,是我國沿海一帶的重要海水養殖對象。曾因過度捕撈、生境破壞,產量急劇下降,20世紀80、90年代,隨著人工繁育和養殖技術成熟而逐漸恢復。目前在珠三角等地區大規模推廣養殖,帶動了廣東陽江、湛江以及廣西等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指馬鲅
俗稱馬友魚、午魚,在我國多分布于南方沿海地區,屬熱帶及溫帶海產魚類。胸鰭下端具有4根游離絲狀鰭條。蛋白含量高,且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美味居海水魚類之首。《中華本草》記載四指馬鲅具有消食化滯的功效。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為瀕危等級。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規模化全人工繁育技術體系,在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市)沿海進行了一定規模的繁育推廣。
黃條鰤
俗稱黃犍牛,主要分布在我國各大沿海遠離岸邊的外海巖礁區,是黃渤海區自然分布的唯一大型鰤屬魚類。腹鰭、臀鰭、尾鰭或邊緣為金黃色,最大體長1米以上,體重60kg以上。屬高檔食用魚類,出肉率高達75%,富含人體所需的16種氨基酸,“EPA+DHA”含量高達21%,是日韓料理中制作刺身的上品。2017年在國內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并在遼寧、山東、福建等地推廣,是深遠海養殖適養品種之一,潛力巨大。
橄欖蟶蚌
俗稱鮮子、義河蚶,是我國特有淡水食用貝類。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支流、湖泊等淡水水域。味道鮮美,且有保肝、醒酒、補鈣和催乳等功效,是湖北天門、安徽阜陽、江西南昌等地特色高檔河鮮,素有“水中人參”“淮河鮑魚”之美譽。近40年來接近瀕危,僅在淮河阜南段、湖北天門河竟陵段等地分布。突破人工繁育技術后,已在安徽、江蘇等地實現人工繁養,并開展增殖放流和資源保護。
東北林蛙
為我國著名經濟蛙種,生長于我國東北長白山林區。東北林蛙因其冬天在雪地下冬眠100多天,故又稱“雪蛤”。整體或雌蛙輸卵管均可入藥,可用于體弱氣虛、神經衰弱等病癥。蛙卵主要物質可降血脂,降血栓。蛙皮中提取的林蛙抗菌肽可制成安全有效的殺菌消毒品及美容產品,形成深加工的產業鏈。目前,林蛙已被列為吉林省十大產業集群,優先發展。
單環刺螠
俗稱海腸、海雞子。屬海岸帶底棲無脊椎螠蟲動物,分布在我國環渤海及黃海北部的部分海域。身體呈臘腸狀,軀干粉紅、紫紅或黑紅色,廣受膠東地區居民的喜愛。歷史上其天然資源豐富,尤以萊州灣為最。但受人類活動影響,資源嚴重衰退。自2008年設立萊州灣單環刺螠、近江牡蠣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來,數量逐步恢復,在山東、河北、遼寧等地業已開展多種模式的增殖養殖示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