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5-24 09:31:05
原標題:創建南繁示范區緣何選擇“上海基地”?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創建南繁示范區緣何選擇“上海基地”?
來源:農民日報
前不久,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管理負責人樓飛接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電話通知:將積極支持上海市、湖南省等優秀的南繁育種基地創建南繁示范區。放下電話那一刻,這位在基地白了雙鬢的“80后”淚濕了雙眼。在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堅守了6年,酸甜苦辣釀出的復雜心情在此刻伴著淚水釋放了出來。
在響應國家南繁基地戰略部署過程中,上海市和湖南省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南繁基地建設路子:湖南放棄了原有基地,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內新建湖南省南繁科研育種園;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則基于原有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海南試驗站的擴大和提升,因為不在核心區內,從土地流轉、配套設施建設到統一管理,全程都得操心。創建南繁示范區緣何選擇不占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上海基地”?為了找到答案,記者來到海南陵水。
傳承“小白樓”育種精神
前不久,記者來到位于海南省陵水縣的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目之所及是層次分明、色彩斑斕的各種作物。水稻的金黃是主色,綠油油的節水抗旱稻和枯萎一片的鮮食玉米稈顯現出品種的多樣性,隱隱約約的綠色鋼絲圍欄把基地和周圍鄉村的生產生活空間分割開來,在田間和設施用房里有序而忙碌的幾個身影,似乎告知來訪者,今年收獲種子的季節已然逝去。
走進基地綜合服務區,如同走進一個小山坡上的熱帶草木公園,通往老基地的筆直水泥主干道把綜合服務區劃分成左右兩部分,大小不一的3幢小樓分布在主干道兩邊,隱在樹林里。距離大門最近,有著22年歷史的“小白樓”前矗立著一塊刻著“小白樓記”的石碑,向來訪者介紹該樓歷史,以及羅利軍團隊從建樓到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創基地、育好種的光輝而艱難的歲月。往里走30米左右,兩幢樓之間,是一個不大的宣傳欄,展示著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的點點滴滴。右邊的綜合樓,有辦公區、宿舍和食堂,左邊的小樓是接待育種工作者的宿舍。
在走遍基地角角落落并和偶遇的育種工作者交流之后,記者發現,這里確實是育種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工作生活空間,更重要的是,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然成了上海育種工作者的精神家園,過去20多年,上海育種工作者的創新和傳承精神,在這里凝聚、升華。
“這些成果是上海育種工作者勇敢拼搏、執著追求精神的具體呈現,作為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擴大和提升服務水平的工作者,我們也深受育種精神的激勵,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基地高質量建設目標。”樓飛說。
2017年10月,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圍繞貫徹落實國家南繁工作的總體部署,委托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在上海農科院原有南繁育種基地基礎上高質量建設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打造符合高水平育種條件的上海南繁科研育種公共服務平臺,隨后,帶著上海特色的統一拿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五統一”工作隨即展開。
第一時間以負責人身份到崗的樓飛介紹,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新一輪規劃建設是在原有189畝基地基礎上的提升,按照規劃,首先要完成集中連片土地流轉,常規育種基地總面積達到1030畝,同時,建成綜合服務區、農作物品種展示區、水稻育種區、純度鑒定區等6個功能區。這樣的項目,如果在上海等沿海發達地區并不是困難的事,但是,在海南陵水,這樣一個需要流轉800多畝連片土地,且涉及到2個鎮3個村9個經濟合作社398戶農戶的“大項目”,難度可想而知。
“分管過該項工作的市農委馮志勇主任、上海農科院院長蔡友銘等領導到基地現場辦過公,協調陵水縣、鎮、村相關負責人幫助做工作,單靠我們不分晝夜去農民家里做工作是不夠的。”樓飛說。
記者在一份農業設施用地協議書上看到,該協議上共蓋了7個章,蓋章時間長達3個月,如果從提出申請那天算起,走完整個流程一共用了整整半年時間。如果基地建設決策者、執行者沒有執著干事的勁頭和勇于奉獻的精神,建成這樣一個示范基地是難以想象的。
豐富“學上海”時代內涵
在新中國建設史上,上海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創新能力讓全球華人引以為傲,掀起了一陣“學上海”熱。在農業領域,雖然上海受到土地資源的嚴重制約,但走在前列的都市農業也為一些地方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然而,隨著兄弟省市農業農村發展水平的突飛猛進,上海的優勢不再像以前那么明顯,“學上海”的熱潮逐漸消退。但是,關心關注南繁的人士都知道,就在這幾年,南繁建設中一股“學上海”的新熱潮涌起,而且,這股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樓飛回憶兄弟省市同行來基地參觀考察的事,10個手指頭都不夠用。近3年來,單四川省考察團就來了7次。今年二月份以來,先后接待了福建省、山東省、浙江農科院等考察團。兩個月內福建省來了兩個考察團,除了農業系統,發改、財政等系統的考察團也來了,而且,來訪的考察團都帶著明確的學習任務,他們有的了解土地流轉、配套設施建設,有的詳細了解統一管理、服務的具體內容……
每個省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都清楚,南繁育種基地建設既是占領種源高地的戰略性任務,也是以省、直轄市為單位的農業域外投資實踐,不僅要找到“真經”,還要學到“真經”。
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為何會迎來那么多的“取經者”?樓飛對此有他自己思考,他認為,這里的經驗在于落實統“五統一”工作中,比較好地做到了建設、完善、服務的協調和統籌,讓育種工作者感受到,除了地域和鄉音的區別,在海南和在省內育種沒有差別。
上海市農科院從事茄子品種選育工作的吳雪霞對此深表認同。今年3月份,吳雪霞帶著河南省幾位同行參觀基地,這幾位同行看到了這里高標準地塊、田間用水用工、住宿和用餐等服務一應俱全,對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育種工作者表現出了極大的羨慕之意。
這些令人羨慕的軟硬件條件,是過去5年的建設成果,新增流轉的841畝地,有山坡地也有沼澤地,改造過程中還要清除大量巨石,僅有財政資金的支持,沒有建設者的無私付出,是萬不能行的。記者采訪基地的前兩天,300多位全國各地從事水稻產業的從業者匯聚在基地,他們專程前來參加全國節水抗旱稻直播旱管綠色栽培技術現場培訓會,通過羅利軍的主題報告,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業內人士也深深被基地建設者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動。
項目建設難,管理服務也不容易。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正常運營事關每年10多萬份種子、種苗等選育及科研任務,高峰時期,基地內聚集著100多名工作人員,而包括樓飛在內,基地工作人員只有6位,滿足科研人員生產生活需求的壓力可想而知。
“欣慰的是領導確實重視,前幾天上海市農科院徐偉林副書記還專程到基地,就提升育種工作者工作生活條件提出了不少整改建議,能成為示范基地,就是這么一點一點干出來的,基地建設有成就,我們苦點累點也值。”樓飛說。
記者通過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及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了解到,目前基地已經有上海市20個相關育種單位入駐,過去20年,這里誕生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的“滬軟1212”“銀香38”和“旱優73”等粳稻、秈稻新品種,也出自這里。未來,基地除了繼續實施建設項目,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提升服務上海育種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推動上海育種成果服務海南農業產業振興、農民增收。
對此,蔡友銘表示,在幫助陵水等縣發展鮮食玉米產業、做大食用菌產業的實踐基礎上,上海南繁基地管理者應進一步多思考上海農業科研成果落地海南,只有和海南鄉村振興事業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雙向奔赴的穩定發展格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