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5-25 10:18:05
原標題:高校文化育人與思政育人協同機制探究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高校文化育人與思政育人協同機制探究
來源:中國文化報
王宇嬌
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連接點,讓高校文化育人與思想政治育人同向同行,既可培育德技雙馨的教師文化,也可培育充滿時代感的高校課堂文化,培育大學生富有工匠精神的專業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質增效。筆者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如何推進高校文化育人與思政育人協同談一些簡單的看法。
以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思政育人與文化育人成效
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主要陣地,利用好這個陣地,有助于引導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成效,引導青年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一方面,我們要鼓勵高校將豐富的歷史名人資源與思政教學相結合,將課堂講授、現場體驗、情景再現、案例解讀、互動交流等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很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比如,高校可以借用“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位卑未敢忘憂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文化思想幫助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用“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思想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另外,還可積極探索開發影視教學、紅歌教學、戲曲教學等新的高校思政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形成富有思想又生動有趣的思政教學課堂,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的教學成效。比如,通過組織大學生對《周恩來回延安》《古田軍號》《我和我的祖國》《大國重器》《決勝時刻》等影視作品的觀賞,通過藝術作品達到潛移默化、啟智潤心的效果。在思政課堂上,通過對秦腔《江姐》《紅燈記》、豫劇《焦裕祿》等戲曲作品的解析,讓大學生了解歷史的厚度與現實的溫度。
以實踐教學改革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高校通過組織開展參觀、實地考察等實踐教學,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引導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影響力,提升民族認同、情感認同,使青年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思政實踐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延展與補充。
首先,高校通過組織開展各類紅色文化主題的志愿服務,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組織大學生到社區、鄉村開展“學四史強信念,唱紅歌頌黨恩”“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賡續紅色血脈,爭做時代青年”“文潤安福,藝進萬家”等不同主題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加深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其次,高校組織參觀、走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沉浸式體驗,使青年大學生受到感染和震撼,切身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實踐教學的吸引力和育人實效性。比如,組織學生參加“紅色走讀”“一線課堂”“云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在歷史中追尋答案。最后,高校以博物館等為載體,開展大學生研學旅行。以山東省齊河縣為例,將黑陶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晏嬰祠、大清河歷史碑廊、孟家大院等重要的文化場所串聯起來,構建成齊河版的“文化大觀園”;通過全力打造黃河文化全域研學體系,構建黃河文化實踐育人體系,組織不同學段的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加大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以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高校應以優秀的校園文化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構建多維一體的育人體系,培育師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大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提質增效。比如,在高校中開展“從中國近當代史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紅旗渠、紅旗渠精神及其當代啟示”“從宮、商、角、徵、羽看國樂的發展”等為主題的學術講座或報告會,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激勵大學生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政治立場;依托《浩然正氣》等讀本,加強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擴大思政教學效果,促進美育協同發展;組織文藝積極分子編創紅色戲劇,提升大學生的藝術審美;高校通過建設紅色家書館、師生書畫館、紅色文化研究與教育聯盟、紅色文化講解班等,為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積極向上的文明新風,既構筑紅色文化氛圍,也激發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借助網絡推動思政育人與文化育人協同前行
構建有時代熱度、人文溫度、思想深度的網絡思政育人平臺,是網絡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文化教育提出新要求、新目標、新挑戰的重要舉措,在推動高校思政育人與文化育人協同前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可基于新時代大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學習資源庫,提供具有多樣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網絡紅色文化資源。比如,在高校的官方網站設置傳統戲曲、歷史名人、英雄事跡、紅色影視、紅色家書等多個內容模塊,或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欄,為大學生獲取思政教育資源提供多樣化的網絡渠道。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構建起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矩陣。比如,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有關思政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講座信息、競賽信息,以及將相關的地域特色文化轉化為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進行網絡的廣泛傳播,為大學生營造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網絡環境,為高校文化育人與思政育人拓展渠道與載體。
以師資隊伍建設賦能思政育人與文化育人
高校思政教師作為教育的組織者、引導者,是思政教育成效的關鍵所在,思政教師政治站位是否正確、理論知識是否扎實、教學技能是否過硬、師風師德是否優良,直接影響了思政育人的成效。所以,要積極推動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首先,構建包含新入職教師培訓、年輕骨干教師培訓、黨員干部教師培訓等在內的高校教師培訓體系,加強教師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促進教師牢固樹立以德為先、立德育人的思想,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技能,使教師能夠以正確的三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以人格魅力塑造大學生品德,以學術造詣開啟大學生智慧。其次,高校可通過專題培訓班、教師教學技能競賽等活動,夯實思政教師立德樹人的初心,強化思政教師鑄魂育人的思想,提升思政教師思政課堂教學的能力與水平,為高校思政育人、文化育人賦能。
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加強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融合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聯結貫通,既可加強思政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協同創新,也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提供新思路、拓展新路徑,是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可通過朗讀、講故事等豐富多彩的方式尋找、展現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讓大學生探尋、思考歷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影響和意義。在大學生職業精神、職業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使他們感受到職業精神的跨時代傳承。比如,在旅游專業的教學中,開發紅色精神貫穿始終的特色課程,讓大學生在“講、誦、唱、演、訪、拓、設、創”等能力訓練中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讓大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曲折與艱辛,增強其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高校可開設“社會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等內容的選修課,讓紅色文化以更加系統的形式出現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加大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系河北工程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