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4-11-15 20:23:11
原標題:探訪山大二院北院區:以人為本的“第五代醫院”
來源: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
起步區首家現代化三甲醫院——山大二院北院區開診在即。新院區備受關注,社會各界廣泛期待,日前起步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隨籌備專班走進醫院進行實地探訪。
交通便捷人車分流
著力破解醫院門口堵車難題
山大二院北院區,南鄰解營路、北鄰水廠南路、東鄰黃河大道、西鄰清寧西路,附近濟南黃河鳳凰大橋直通主城區,青銀高速、濟樂高速等高速公路均有出入口,外地患者就醫也很便捷。
醫院門口車輛排長隊、電動自行車等停放雜亂是不少醫院頭疼的問題。山大二院北院區作為新建醫院,在設計上采用人車分流的方式,充分考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放需求,充分、靈活利用地下空間,著力破解停車難題。新院區原則上地面除急救、應急等車輛外,其他車輛不準通行。
“地下建筑面積占了整個醫院的三分之一,設置地下兩層停車場,共有1200多個停車位。”山東建筑大學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師解建東介紹,醫院一期共有床位1000張,車位數與床位數比例達到1.2,地下一層主要停放門診、急診車輛,地下二層則主要停放住院人員及醫護人員車輛,不僅如此,未來地下二層將與二期項目打通,實現更靈活停車組織。
地下通道對應不同診區
就診就醫就近上樓少跑腿
根據規劃設計,開診后駕車就診患者直接從醫院入口進入地下停車場。一期共設置5處地下車庫出入口,其中南側兩處為急診出入口,提高急診就診效率,東側門診出入口是主要人流來向,門診中心出入口北南側各設置一個地下車庫出口。北側設置地下車庫出口、醫護出入口。
在就診交通組織方面,新醫院創新采用第五代醫院理念,用地下通道將不同診療區串聯,就診人員可根據引導標識,直接將車開到最近的診療區入口,然后乘坐扶梯或直梯直達前往診療區域。記者現場看到,在院區地下一層南側,停車場與扶梯、直梯兩處電梯區相連,汽車駛入地下停車場后,人員可直接從此處換乘電梯,乘扶梯可到達一層前往門診中心、急診中心和綜合醫療區,乘直梯則可前往病房等位置。
解建東告訴記者,像這樣的落客區一期共設置有4處,未來隨著醫院運營,不同落客區將對應上部不同診療中心,人員從地庫下車后走最短路線便可到達就醫區域。
電梯按鈕藏玄機
電動車和直升機都有通道
在山大二院北院區電梯艙內,記者發現電梯按鈕中有“J”“H”兩個符號,這里面也有特別的含義。據介紹,“J”按鈕則指的是夾層,處于地下一二層之間,該夾層設置非機動車停車場,可容納停放非機動車近3000輛。此外,醫院在地面設置近1000個非機動車停車位,將有效緩解非機動車難停車及亂停亂放問題。
而“H”則代表著直升機通道,按下該按鈕,這部電梯可達急診樓樓頂停機坪。在急救中心樓頂,一處面積490多平方米的直升機停機坪彰顯出該院區國際化氣息,據介紹該停機坪為12噸標準停機坪,可以滿足現階段使用的所有救援機型停靠,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患者從出事地點轉移到醫院。
從“病人圍著醫生轉”
變為“醫生圍著病人轉”
山大二院北院區最高僅12層,且呈東矮西高布局。解建東告訴記者,扁平化是第五代醫院在建筑形態和醫療資源配置上共通的特性。
據了解,“第五代醫院”這一概念來源于法國,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將過去“病人圍著醫生轉”,向“醫生圍著病人轉”的全新就醫模式轉變。
“靠近黃河大道這一側雖然矮,但集中了多數診療資源。”解建東介紹,建筑東側自南向北連成一條街,依次串聯急診、兒科、門診和綜合醫療中心,患者從黃河大道進入醫院,可以更快實現就診,西側建筑高層為病房區,遠離城市快速路且靠近河道,具備安靜的療養環境。
與傳統模式下細分科室相互串聯不同,山大二院北院區創新“全科一站式服務+多科聯合診療”模式,將一類病下的不同科室進行并聯,形成腦血管疾病診療、心臟病防治康診療中心等8個中心,實現一類病在一個固定區域內完成診療。“以心臟病舉例,過去要掛心內科或心外科,但在第五代醫院,只需到心臟病診療中心就診,做心電圖、彩超也都在這一中心完成。”解建東介紹。同時,低矮的樓層設置也極大緩解了豎向通行壓力,縮短乘坐電梯等待時長。
[ 責編:董大正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