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7-02-10 18:16:02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目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三農”工作做了全面、系統的部署。這份文件的發布,為今后一段時期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村發展方式,推動農村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發展目標指明了方向。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從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等六個方面展開論述,內容翔實而全面。要把文件學習好、貫徹好、執行好,需要把握如下幾方面:
一、牢牢把握住農業結構優化升級這一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它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眼點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發展水平邁進。同樣,在“三農”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立足于“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一客觀現實,把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保障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改革的主攻方向。
二、要堅持因地制宜,走“錯位發展、差異化競爭”的發展道路。應當看到,不同地區自然稟賦差異很大,發展條件也千差萬別,只能走特色發展的路子,而不能“照抄照搬”既有的成功經驗。不僅如此,隨著“新常態”的來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居民消費升級也呈現許多新特點。由于交通閉塞等原因,一些“落后地區”在上一輪“招商引資”競爭中落后了,但恰恰是沒有開發所保留下來的“原生態”,契合了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內在需求,為當地贏得了新的競爭優勢!這就為一些“落后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過程中,各地應當從 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重新審視本地區的發展空間和條件,找準新的發展定位,努力走出一條綠色、共享、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三、要堅持兩手抓,處理好四方面關系。一是處理好“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當前,“回鄉創業”是人口流動的一個亮點。這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農村人口凈流出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只有跳出“三農”看“三農”,跳出“三農”謀劃“三農”工作,才能避免陷入本位主義的誤區。為此,一方面要改善條件,為返鄉創業就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民技能,鼓勵其到城市里創業就業。一方面要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鼓勵外出人口反饋家鄉親友。
二是處理好政府幫扶與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的關系。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特別是扶貧工作)的要求很高,扶持力度很大。在農村基層組織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政府替民做主,“好心辦了壞事”的現象。這既浪費了寶貴的人力物力,又挫傷了有關人士的積極性。必須把政府的幫扶和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結合起來。為此,一方面要完善項目管理、提高扶持政策的針對性,扎實推動“精準扶貧”、切實實現“扶真貧、真扶貧”;另一方面則要千方百計提高幫扶對象的參與度,通過推廣政府采購、“定星評級”等措施,引導幫扶對象和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到各類幫扶項目之中,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其業務技能和相關能力。
三是處理好改善硬件條件與培育社會資本的關系。當前我國“三農”領域存在的許多問題,都和小農經濟、分散經營聯系在一起。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抓手。而生產方式的變革又是和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要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則要著力引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通過發展合作經濟,走“共享式”發展的新路。
四是強化政府職能與政府自身改革的關系。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而繁重。各地基層政府只有切實轉變職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歷史賦予的任務。為此,一方面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簡化行政審批、完善市場服務,加強市場監管,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激發社會經濟活力;另一方面則要推動公共資源整合,優化人員和機構設置,把公共服務真正做扎實、做到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