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1-25 09:31:11
新華社成都11月25日電 題:“嫁”給大熊貓的人
新華社記者陳天湖、謝佼、袁秋岳
11月23日,四川栗子坪。
籠門拉開,大熊貓“八喜”和“映雪”沖出籠子,一溜煙奔入森林,回歸大自然。
為了這一刻,許多人付出了極大艱辛,甚至鮮血。至今還在醫院治療的韋華就是其中的一位。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仫佬族青年研究者韋華,2016年底意外被大熊貓攻擊,一度命懸一線。
“八喜”回歸大自然這天,得到此消息的韋華露出欣慰的笑容。
摯愛,促他千里追大熊貓
“‘八喜’回家了,真的太好了!”韋華激動地說。
面前的這個男人,雖然全身大的傷情得到了治療,但他的右手肘關節鈣化,左手肌肉力量退化,雙手難以打直,左手小指已經萎縮,不能動作也沒有知覺……
“這手指以后就是個擺設了。”韋華說,他的手臂腿部到處是凹陷大傷疤,需要每天緩慢行走,艱難恢復肢體功能。頭上有道長長的疤痕——他的頭皮曾差點被整個掀了。
2016年12月,韋華照看的大熊貓“喜妹”在野化培養中,護崽心急,猛地撲倒了他……臥龍耿達鎮衛生院醫生邱瑯泰得到消息后趕緊上山,半路上遇見基地的人正背著韋華下山。邱瑯泰一摸,韋華的身體冰涼,傷口血已不多——身體里的血快流光了!幸好韋華體質好,還有意識。
救護車飛快把他送到都江堰醫療中心。醫生二話不說趕緊配血型,先輸1000毫升血,然后飛速轉到華西醫院。
邱瑯泰說:“我從醫這么多年,從來沒見過這么重的咬傷!這是要命啊!”韋華手腕腳筋被咬斷,左手掌幾乎被咬掉,手臂和大腿沒剩一塊好肉……最后共輸進4000毫升血液——這差不多是正常人全身的血液量!
經過搶救,韋華的命保住了。
到現在快一年了,韋華仍未出院。華西醫院上錦病區骨科醫生段鑫說:“這已經是最好的治療效果,需要評殘疾等級”。
一般人被咬傷后會有心理陰影,韋華卻盼著早一天好起來,繼續陪伴大熊貓:“不知道下次見‘喜妹’,它是什么表現?”
韋華來自我國唯一仫佬族自治縣——廣西羅城縣,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仫佬族野生動植物保護學碩士。畢業后韋華在桂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2012年他到大熊貓中心雅安基地,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里。“哪見過這么多大熊貓啊?!”
回到桂林后,他吃飯走路,眼前都是“滾滾”們的樣子,沒辦法控制自己對大熊貓的喜愛和思念。經過一年考慮,韋華瞞著家人,辭去了工作,到四川,當上一名普通熊貓科研者。
父母唯有苦笑,由他去了:“這個兒子,是‘嫁’給大熊貓了!”
純愛,使他淡泊名利
韋華興沖沖到雅安,投入大熊貓保護工作。
大熊貓中心雅安基地安排他從最基礎工作干起。于是,他與同事每天一絲不茍地搞衛生、收拾大堆大堆的熊貓糞便、喂食……干著臟活累活,他卻笑嘻嘻的,樂在其中。
“打掃也不簡單,要做功課呢。”韋華手臂轉不了彎,笨拙地在空中比了個手勢:“熊貓糞便干還是稀,食欲旺不旺,我都得記下來,這是研究熊貓的基礎。”
韋華負責照顧大熊貓“喜妹”。他注意到,這只120公斤重的大熊貓特別喜歡野外,而且性格活潑。
按照大熊貓中心前輩指點,韋華有空就和“喜妹”說話,像和自己家人聊天;和“喜妹”對視,常常蹲著和“喜妹”平視,去讀“喜妹”的心理……“喜妹”的點點滴滴通過韋華,進入了大熊貓研究的核心領域。
很快,“喜妹”被選拔成為“野化”對象。
“野化”是中國探索恢復大熊貓野外種群的核心環節。按科研計劃,具有野外生活經驗的熊貓媽媽,在臥龍核桃坪基地的野外環境生育幼仔,教幼仔學會爬樹、覓食、避險等生存本領。經過培養后,完全能適應野外生活的亞成體大熊貓才正式放歸野外。
經過多次主動申請,韋華2015年1月如愿調到臥龍核桃坪基地。這里地處龍門山脈深處,人跡罕至,汶川大地震后滿山危巖,道路艱險。韋華幾乎與世隔絕:每天在深山里穿梭,餓了吃點冷雞蛋和面包,渴了喝溪水,曾差點被大樹砸中、差點被滾石掩埋……
“野化培養場”近3000平方米,韋華靠無線信號尋找大熊貓的蹤影,還要搜集記錄大熊貓的行為方式。為了克服大熊貓對人的依賴,只要上山,韋華都穿上厚厚的“熊貓服”。這是大熊貓中心的一大發明:外形模擬熊貓,戴上熊貓頭盔,涂上熊貓尿液,讓熊貓“見不到人”。
2016年12月14日,令韋華喜出望外的是,“喜妹”帶著孩子“八喜”來到“野化場”。他格外關心它們。17日,他和同事商議,連續兩天通過攝像頭沒看到“八喜”,不知道是什么情況,放心不下,得上山看看。
當天下午,韋華和楊長江走進了“野化場”。他們先通過電子信號找到“喜妹”,嘗試讓它進入隔離籠,“喜妹”不為所動。通過無線信號發現“八喜”在另一側,兩人決定撇開“喜妹”,前往查看“八喜”的情況。
看到“八喜”安然無恙,兩人松了一口氣。由于地形復雜,電子信號顯示“喜妹”相隔很遠,但一抬頭,“喜妹”就在眼前,并攔住了去路。
“不好,它生氣了!”熟悉“喜妹”的韋華心里咯噔一下,“喜妹”認不出眼前穿了熊貓服的韋華,誤以為是“壞熊貓”來欺負自己的娃,便向他撲了過去……
受傷后,他沒有告訴家人。
韋華父親在電視上看到韋華傷情,不禁落淚。
全家人趕到成都。在醫院里,看著韋華斑白的兩鬢、艱難邁動的雙腿,家人心疼不已。
妹妹韋萍回想哥哥的往事:
——“上世紀80年代,鄰居爺爺打到一只野雞,三哥韋華再三替野雞求情。鄰居煮好后送我們一碗,哥氣呼呼地站著,一口都不吃,說‘我長大后一定要專門保護它們!’”
——“高考時,三哥第一年考上了警校,多少人羨慕,可他不去;第二年考上師范,他還是不去;第三年考上野生動植物保護專業,他才開開心心去讀大學。”
——“讀研究生時,他去龍崗自然保護區觀察白頭葉猴13個月,回來時我都認不出他,又黑又瘦……”
收入微薄,卻初心不改。韋華將滿腔熱情投向大自然,凝聚在大熊貓身上。受傷前,韋華常在“喜妹”身邊輕聲呼喚,就像呼喚老友親人。受傷后,韋華說起“喜妹”,眼里還是充滿寵溺:“它只是動物,它又不懂事。”
大愛,讓他們并肩前行
原始森林里,野化項目僅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無數個夜晚,韋華和戰友在那,就著昏暗燈光梳理大熊貓監測數據。
孤燈陪伴,韋華內心卻不孤獨。
他有一個龐大的生態粉絲群,有的是同事,更多是陌生人。綠色生態的初心化為大愛,讓他們并肩前行。
何曉安是韋華身邊的一位“綠友”。他記得,一次韋華和貴州鳥類愛好者上雪線觀察藏雪雞,當時風很大,山脊上有雪,海拔大約4700米,韋華帶著大家在懸崖上艱難行走,最后驚喜發現雪鶉。何曉安說:“韋華對大自然充滿熱忱和尊重。”
在艱苦環境里工作,韋華不忘觀察思考總結,到受傷前他完成了150多種鳥類調查,發現了10多種本地區未曾記錄的鳥類。有生態學家評價:“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長期在深山工作,導致韋華膝關節積液嚴重,受傷后更可能終身殘疾。康復中,他僅一只手能動,還托同事帶來《臥龍保護區動植物資源》等書“猛啃”。
一個如此純粹、如此樸素、如此勤奮的生態人,打動了許多人的心。就在幾天前,美國人蘇珊·布蘭登通過郵件問候:“韋華還好嗎?請轉達我的敬意和祝福!”韋華受傷后,問候和致敬不斷從世界各地傳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傳到韋華身邊。
保護研究大熊貓之路充滿艱辛。韋華的受傷讓人們想起,被大熊貓追得口吐白沫的“大熊貓之父”胡錦矗,想起被大熊貓咬傷過的鄧耀楷、張和民,想起在山野調查迷路四天的王鵬彥、蘇杰光……
胡錦矗曾說:“你們看,當地老鄉上山總是帶著砍刀,砍什么?砍路!我們保護大熊貓,研究大熊貓也沒有現成的路,只有不停地砍。砍,才有希望。”
認真研究、接力奮斗。經過長期努力,中國大熊貓保護連續取得世界級成就,物種命運的變遷讓世界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希望。
這種希望,是無數韋華這樣的人大愛的延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