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4-26 15:22:04
齊魯網4月26日訊 絲綢,一個貫徹中華歷史五千年的傳統行業,它不僅僅是一種面料,更承載與傳承著中國歷史及文化的內涵,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絲綢就代表著中國,無數感人的絲綢故事,構建起一座貫穿中西的橋梁。
時代的腳步發展到今天,在日新月異的時尚背景下,中國傳統絲綢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奪目,慢慢的消沉在幽暗的角落,重復著古老的痕跡。在面對世界各大時尚品牌時,中國傳統絲綢行業該如何破局,如何續寫輝煌?本文筆者分析眾多絲綢數據,為您剖析傳統絲綢行業的破局之路。
★加強基礎建設★
目前,全球約有70億人口,每年消耗絲綢約9000多萬噸,但全國絲綢產業卻不足10萬噸。產出值只占需求的千分之一,這樣的比例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絲綢的性價比可能出現了問題。
同樣是絲綢生產環節,上世紀末,浙江省毋庸置疑的是全國產絲、銷售的第一大省,蠶繭產量占全國的近一半; 而現如今,根據國家統計總局2016年全年數據顯示,四川省2016年產絲是20761千米,穩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成為全國老大。東桑西移是絲綢歷史上一件大事,順應了東部發達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對絲綢產業影響和變化,起到了未雨綢繆的作用,功不可沒。但即便如此,中國絲綢行業的總產量仍然在下降,在科技工藝與基礎建設方面更遠遠落后于歐洲的一些絲綢國家。
未來,中國絲綢行業更應多注重質量與產量并行,先從質量下手,在東桑西移的規劃基礎上,將東部地區的先進絲綢技術同步移植到西部,通過東西部技術與人才結合達到產量與質量的共同提升。同時,國內現在部分生產繭絲綢地區,已經開始規劃建設相關絲綢文化產業園,從生產到成品嚴格控制絲綢品質。
另外,目前我國紡織設備在全國約1萬臺左右,遠遠低于市場生產所需的2至3萬臺。絲綢生產裝備的性能也是關鍵,可靠性是國產設備與國外較先進水平紡織設備的病根所在。所以,未來我國應多借鑒先進國家經驗,在加快研發國產紡織先進設備的同時,大力培育紡織行業相關技術人才,并在絲綢生產源頭把關質量。
在人工智能的大趨勢下,加快推進紡織設備、推進機械化智能建設與研發、培育新一代蠶種自控催青設備、蠶室溫濕度調控設備、省力化飼養設備、智能化繅絲設備、蠶繭收烘設備、桑枝剪伐設備、生絲電子檢測等關鍵裝備的研發與應用,從而提升絲綢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
★打造品牌+文化★
絲綢作為中國的一個代名詞,但始終沒有一個屬于中國的絲綢知名品牌,在 “十二五”期間,我國市場行業進行了深化貿工農一體化改革,以“調結構、創品牌、促升級”為主線。中國絲綢是時候去打造自己的品牌效應了。而這種品牌缺乏的現象,在其他行業也有類似的地方,中國面臨服裝行業整體欠缺品牌建設意識,近些年部分服裝行業有所好轉和進步。而中國絲綢行業急需變革,雖然看上去有很大的困難,未來的品牌發展道路依然很漫長,但是中國絲綢已經面臨著變則通,不變則死的抉擇路口。
如何挖掘中國絲綢品牌?要從中國絲綢歷史來入手,因為絲綢歷史也是中國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絲綢或面料像中國絲綢,與一個國家的命運和歷史緊密相連。中國的命運走到了今天,到了一個偉大復興的時代,中國絲綢的發展也到了另一個高潮的起點。所以,在品牌建設方面,中國絲綢行業應多結合厚重的文化底蘊,圍繞多年的藝術沉淀和豐富的文化來打造屬于世界的中國絲綢知名品牌。
★搭乘互聯網快車玩轉跨界模式★
當前,我國互聯網高速發展,以B2B、B2C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更讓面料及服飾商家們的交易變得快捷方便。加之國家大力提倡“互聯網+”行動,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絲綢行業一直延續的傳統經營模式也需要嘗試突破革新,讓絲綢面料如何更普遍的被運用和性價比更合理地被開發,是行業未來要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四川省大力發展絲綢產業,加快繭絲綢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和產業園區建設,基本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優勢蠶桑產業帶,建立了幾十個萬畝核心示范區,其中以南充絲綢發展模式較為突出。在打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結合的產城人文新業態同時,南充市積極結合互聯網建設,并與國內最大的單品供應鏈B2B電子商務公司網庫集團簽約,打破傳統思維,結合新模式,培育絲綢行業新的銷售途徑,相信通過政策大力扶持與企業間的無縫連接,中國絲綢的崛起指日可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