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濟南時報
2017-01-21 10:14:01
近日,“濟南三寶”組合在重汽宿舍附近拍攝自己的音樂故事。 記者黃中明 攝
“老師兒你聽我說,小末子的啰里啰嗦。濟南的冬天它楞冷啊,這事兒不能怪老舍。甜沫不是糖做的,泉水對著嘴兒能喝……”
直到蘆心潔唱起他創作的城市民謠《濟南怪譚》,餐廳里的食客才停止交談或放下筷子,將目光聚焦這位鴨舌帽遮住半張臉的駐唱歌手。此前,他已在角落里彈唱了半個小時。一句“老師兒”,終于讓音樂戰勝了味蕾。
在濟南城聽首關于濟南的歌不容易,以至于蘆心潔經常在酒吧和街頭聽人翻唱他這首歌。次數多了,他就琢磨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卻很少有人去寫歌唱“她”?
生于網絡的說唱組合
2016年下半年,一個名為“八字硬”的二人說唱組合在網絡上走紅,人們欣喜終于有人用濟南話“唱歌”了。此外,敢于降低身段、自嘲取樂,這是該組合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張旭和貝貝二人決定創立演藝組合伊始,即拿組合的名字自嘲。“算命的先生說,我倆的八字都比較軟,所以我們決定起名‘八字硬’,希望能鎮住。”張旭笑著說。
“八字硬”在視頻短片中能歌能演,常制造一些令人捧腹的橋段,而歌詞和故事背景來自濟南“80后”的成長記憶。二人1983年出生,自小是同班同學,初中畢業之后,兩人的發展軌跡一度分岔:張旭中專畢業后闖蕩社會,貝貝在高中畢業之后東渡日本留學。這些經歷,讓他們的創作有了生活的積淀。借助社交媒體軟件平臺的傳播,“八字硬”迅速吸納大批人氣,成為濟南地區的“網紅”。
張旭原本風生水起的服裝生意“死于網絡”。從2001年走出校園開始,草根出身的他很快在服裝生意中收獲人生第一桶金,巔峰時期曾有40家加盟店鋪,但在2012年左右,隨著電商潮流的席卷,服裝生意最終“完敗于馬云”。
相反,“八字硬”的演藝事業“生于網絡”。去年,張旭和貝貝用手機錄制了幾首原創說唱歌曲,兩人發音純正的濟南腔調,聽起來分外親切,經過朋友圈的擴散,被很多濟南年輕人所熟知。其中,傳唱度較高的是《夠級之歌》和《魯能,80后的回憶》,“1996年的春天,那時候我才剛十三,當時的經十路還不太寬,我經常偷老爸的將軍煙,八號樓在體育場的西邊,那里有我的偶像我的泰山……”
有意思的是,實體生意被電商打敗的這段經歷,最終化為張旭和貝貝的人生財富,通過《大觀園》這首歌曲獲得補償,“八字硬”真正成為網紅。他們彈琴唱道,“大觀園往東,地上有個坑,大家都叫它人防商城,原來這里也是相當繁榮的。自從馬云干了個淘寶,人防客流日漸稀少,服裝老板都干了電商,再也看不到那熱鬧景象……”這首歌恰恰是該組合至今轉載量最大的MV歌曲。有網友評論,“濃濃的濟南味兒,像是噴涌的趵突泉水,撲面而來”……
社交軟件成就“神曲”
“八字硬”沒想到,他們用濟南話說唱的成長故事,會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隨后,他們又接觸到更多圈內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包括現在的合作伙伴李逍遙。
1986年出生的李逍遙,同樣因為濟南話說唱而被圈內人所熟知。李逍遙說,2014年時接觸到一款配音軟件,閑暇時用濟南話為動畫片《蠟筆小新》配音,上傳到網絡之后轉載率很高。無意中改變了他的命運。
濟南電視臺導演趙永波在朋友圈看到了濟南話配音版《蠟筆小新》,成為李逍遙踏入演藝界的伯樂。趙永波回憶,2015年,他正籌備《濟南好鄉音》欄目第二季的相關工作,看到它后覺得不錯,于是找到了李逍遙。李逍遙之前沒有舞臺經驗,但見面之后,雙方一拍即合。在節目第二季的決賽中,李逍遙表演了說唱代表作《追憶》,一躍成為網絡紅人。
在2016年該臺舉辦的中秋文藝晚會上,李逍遙與“八字硬”在后臺相遇,相似的創作背景讓他們越聊越投機,一致決定成立新的演藝組合——濟南三寶。此前,“八字硬”用“濟南三寶”來概括濟南方言口語中的三個俚語臟話,改名之后他們再次自嘲了一把。
新的組合帶來新的契機。李逍遙不僅成為其中一員,而且邀請發小王竣儀加盟,后者作為MV導演提升了“濟南三寶”的視頻拍攝質量和后期制作質量。“我們終于從一鏡到底,變成有機位、有鏡頭切換了。”張旭說。此外,在歌曲創作方面,“濟南三寶”借用《五環之歌》的曲調,填詞創作了《大濟南》,成為新的“濟南神曲”。
2016年12月23日,“濟南三寶”的第一部微電影《悔》正式開機。如果不是連日霧霾天氣,這部微電影早已開拍。
質疑“一口京片子唱濟南”
一首首“濟南神曲”火熱傳唱的同時,也夾雜著不同的聲音。
“上層社會”是濟南本地比較知名的原創型樂隊。2015年,蘆心潔作為樂隊主唱參加一檔選秀類節目,他主打家鄉元素適時推出了原創民謠歌曲《濟南怪譚》。近兩年來,它成為泉城街頭藝人的固定曲目。可它在收獲掌聲的同時,也有行家不太買賬——“一口京片子唱濟南”。
對于這個點評,蘆心潔有些委屈,“我試過用濟南話唱歌,但一直找不到調兒,不好聽。通過我的觀察,那些號稱用濟南話‘唱歌’的,其實本質上是用濟南話‘念詞兒’。咱濟南話發音太艮,不適合唱。”作為彌補,蘆心潔在《濟南怪譚》中加入了一段濟南話獨白。
“濟南話不適合唱歌”這個觀點,在濟南音樂圈中取得一定共識。從時間先后來看,齒輪樂隊的《逛泉城》、“上層社會”的《濟南怪譚》、歌手陳小熊的《濟南濟南》等,都是近年來本地音樂人作出的嘗試與努力,但沒有一首歌使用濟南話演唱。這些被冠以“濟南神曲”噱頭的歌,大多會在歌詞中羅列濟南的幾大名勝,再添加一些“老師兒”、“杠賽來”之類的濟南特色詞匯,與其他流行于全國的城市民謠音樂相比,濟南元素的城市民謠音樂難以在更大范圍內引發共鳴。
但這個觀點沒有得到語言學家的支持。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張燕芬予以糾正:“每一種語言都是可唱的。之所以別扭,可能是沒有養成用濟南方言唱歌的習慣。唱出來沒有預期的好聽,而不是不能唱。”2013年至2014年,張燕芬擔任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山東庫建設調查點專家組的相關負責人,曾參與濟南市語言文字委員會篩選標準濟南話發音人的學術項目。
與濟南的情況相反,近年來有很多當地和外地歌手為鄭州歌唱,其中不乏一些用河南方言唱出的流行歌曲。比如,出生于江蘇常州的民謠歌手李志,專輯《你好,鄭州》中的《關于鄭州的記憶》傳唱度甚高;相聲演員史不凡和河南音樂人侯健共同創作的《我是不是恁哥》,使用河南方言演唱,措辭和腔調極富地方特色,成為網絡爆紅歌曲;說唱歌手何瑤的Hip-Hop類歌曲《鄭州普通人》、唱作人金忻的代表作《一個叫做鄭州的地方》等,都成為鄭州故事的訴說載體。
“最美是鄉音”同樣遭遇挑戰
雖然濟南方言在音樂創作方面遭遇瓶頸,但濟南方言在特色新聞播報和綜藝類節目中大放異彩。近年來,山東廣播電視臺、濟南廣播電視臺開設了多檔方言類節目,基本以濟南方言為主,兼有其他省內地市方言。
方言類節目在收獲高收視率、高收聽率的同時,也同樣遭到質疑,其中不乏一些本地受眾。趙永波介紹,《濟南好鄉音》自播出后收視率較高而且廣受好評,但也曾有人打電話投訴,質問電視節目為什么在國家推廣普通話的進程中推廣方言?趙永波說,“極個別觀眾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我們虛心接受。但是,我們的欄目是綜藝類而非新聞類,語言類、曲藝類節目需要特定方言表演,有時甚至不可缺少。比如,藝人表演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呂劇等必須用山東方言。如果用普通話表演,豈不是很怪?”
一方面,民間和媒體意識到方言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應予以保護;另一方面,說好普通話其實并沒有想象中容易。多年來,山東藝術學院在培養播音人才和影視戲劇人才方面成就卓著,而普通話發音是一門基礎功夫和必修課。該校戲劇影視學院教授牟熙春從事臺詞教學幾十年,他認為,濟南話在發展過程中變得“雅”了,“我小時候經常聽濟南人說‘白(bei)菜’,現在濟南人就算說方言也都念‘白(bai)菜’了。總體來說,濟南話的發音在趨向普通話,這是大環境使然。”
隨著濟南的城市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濟南學習和工作,普通話成為重要溝通媒介,而方言之間的沖擊、融合、同化等過程也不可避免。牟熙春在教學中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他在日常談話中隨時可以切換到濟南話,發音同樣很地道。“我的濟南話口音是老城區口音,所以能聽出老城區之外的濟南話。比如,老城區濟南人說自己時不說‘俺’,直接說‘我’。現在一些濟南話欄目為達到效果,主持人會故意說‘俺’,其實這并不是老濟南話。”
用文藝作品“封存”濟南話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為濟南寫就的城市名片,卻沒有一處措辭帶有濟南方言——比如,在老舍筆下,“響晴”是濟南冬天的特點,但“響晴”并不出自濟南人之口,即便濟南孩子學習這篇文章,恐怕也要翻翻字典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
近代濟南的文藝形象,一直活在老舍筆下的那個冬天。濟南之所以被人詬病現代城市形象模糊,與其缺少本地原創性文藝作品有很大關系,尤其體現在缺乏本地歌曲、本地電影、本地文學等藝術作品。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樹錚是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山東省語言學會會長,多年來一直從事方言研究工作。他指出,從學術角度看,方言很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去特別保護。“我們無法劃定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區域,讓他們與世隔絕,好像一塊世外桃源,保持純正的地方話。我們只能用現代化的手段,經過科學調查,用錄音、錄像去保存一種語言。這樣才叫封存。”
2014年2月,濟南市語言文字委員會聯合相關專家,經過5個多月的篩選,最終確定4名土生土長的“老濟南”擔任濟南話發音人,同時還有3人成為“濟普話”發音人。他們的聲音已被收錄在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山東庫中。
相關學術研究發現,濟南方言確與普通話存在差別。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張燕芬介紹,濟南方言的“一聲”近似于普通話的“三聲”,濟南方言的“二聲”近似于普通話的“四聲”(高降調),濟南方言的“三聲”近似于普通話的“一聲”。張燕芬說,“語言之間不能說對等,只能說近似,或者說大致等于。”
張樹錚介紹,濟南作為山東省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方言點,而濟南話在方言分區中屬于“冀魯官話”,在近現代歷史上是山東地方戲劇的方言基礎,也是今天省內電視臺方言類節目的方言基礎。從另外角度審視,山東地方戲劇記錄了山東方言的變遷。
由此來看,用濟南話創作濟南故事,不僅僅是對文藝作品的打造,而且還是具有文獻價值的“封存”方式,供子孫后代去研究這門方言的發展以及這座城市的歷史。
“姑娘的歌聲回蕩在泉水湖畔邊,佛山倒影微波瀾……”最近,蘆心潔又創作了一首關于濟南的歌曲,他思前想后,決定起名為《盼》,“盼著來年,盼著藍天”。
盼
詞/曲:蘆心潔
嬉戲的孩童忘記了回家的時間,霞光已布滿了天。
姑娘的歌聲回蕩在泉水湖畔邊,佛山倒影微波瀾。
淳樸的人們且將生活如心愿,期待中盼望著來年。
時報的百態炎涼酸甜苦辣咸,訴說著我的大濟南。
現代的工業發展如快馬加鞭。冬天若夢境一般。
二環的長龍咆哮困在經緯線。往日的靜謐不再見。
泉城的人們且將生活如心愿,期待中盼望著藍天。
時報的百態炎涼酸甜苦辣咸,訴說著我的大濟南。
齊煙九點,趵突騰空。詩畫在心中。
濟水之南,三面環山。溫暖愛無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