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萊蕪新聞網
2017-06-15 10:20:06
“你看這些菌袋,基本上都鉆出木耳來了,咱們好好管理,產量肯定孬不了。”5月29日,記者在大王莊鎮前卞莊村拉呱大院院后看到,原本閑置的土地上已經建起了高高的葫蘆架和一個個小型黑木耳大棚,后卞莊村支書蘇友強告訴記者,這些大棚看著不大,“擔子”卻不小,承擔著前卞莊和后卞莊兩個村子共19戶家庭的脫貧任務。2017年以來,在原有的扶貧經驗基礎上,大王莊鎮大下河、小下河、前卞莊和后卞莊四個村,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貧困戶收入,開拓新思路,在繼續推進“庭院養殖”模式的同時,又開始試行“立體輪作套種”種植模式,發展寶葫蘆種植基地,4個村子擰成一股繩,開始了“抱團”式發展……
葫蘆種植基地里,大王莊鎮扶貧辦主任陳永孝和大下河村支書趙茂忠查看葫蘆秧生長情況。
◆“立體輪作套種”實現多項增收◆
記者在前卞莊村拉呱大院院后看到,剛收獲的大蒜整齊地碼在地面上。前卞莊村支書玄光亮告訴記者,這片收完大蒜的地里,已經種上了黑豆,等到10月份就能收獲。在玄光亮的指引下,記者看到田地上方都已經架起了高高的葫蘆架,葫蘆秧也已經爬了1米多高。
前卞莊村共16戶貧困家庭,2016年10月份,其中的5戶安裝了20平方米到30平方米不等的庭院式蘑菇棚,截至2017年1月份,每戶家庭已收了3茬蘑菇,收入達到2000余元。“村里這些貧困戶中很大一部分屬于老弱病殘,基本沒有勞動能力,所以我們就在這片閑置土地上建起了這些大棚和葫蘆架,雇專人管理,承擔這部分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的脫貧任務,一年四種作物輪種,就想著能夠多收入點錢。”玄光亮告訴記者,2017年3月份,村里開了黨員大會,一位黨員在會上最初提出了這個想法,就得到了全部成員的支持。就這樣,前卞莊村和情況類似的后卞莊村一起在這片2畝多的閑置土地上建起了大棚和葫蘆架,承擔起了兩個村子共19戶貧困家庭的脫貧任務。
“現在平菇季已經過去了,村里的庭院蘑菇棚里都換上了黑木耳菌袋,這邊的棚里也一樣,你看現在已經鉆出不少木耳了。”后卞莊村支書蘇友強掀起菌袋上的覆蓋物,記者看到每個菌袋上的小孔里都鉆出了大小不一的木耳,長勢喜人。在大棚外面,一塊醒目的牌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蘇友強告訴記者,這些牌子上登記的都是每戶貧困戶的具體信息,大棚內的作物品種和種植規模以及預計年收入等等。這些貧困戶都是前卞莊和后卞莊里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放置這塊牌子能夠區分各戶的大棚,也能讓扶貧收入更加公開透明。
“根據目前的市場價,保守估計,每戶的黑木耳年收入能達到3000元以上,葫蘆能達到1500元,平菇也能達到1000元以上,僅這三項就能收入5500元。”蘇友強說道。
前卞莊村黑木耳大棚里,支書玄光亮與貧困戶正管理長出的黑木耳。
◆村“兩委”全員出動,“不讓一個貧困人員掉隊”◆
“一天光噴幾遍水就行了,還有技術員上門給俺指導,怪省心。”在小下河村70歲的李登永家,他正用電動噴水器給自己庭院大棚里的黑木耳菌袋噴水。李登永的老伴患病多年,需要長期服藥,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去年10月份,村里給李登永家安裝了一個27平方米的蘑菇大棚,到今年1月份,他家的蘑菇收了3茬,共收入2300元。“5月初的時候,村里又送來了500個黑木耳菌袋,還給俺都掛起來了,幾個干部都來給幫忙,連擺加掛,忙活了大半天。”
這已經不是小下河村“兩委”成員第一次全員出動入戶了。2016年10月5日,為了給村里的貧困戶盡快安裝好蘑菇大棚,及時開始平菇養殖,小下河村“兩委”成員入戶給貧困戶清庭院、測量、安裝,上菌袋,僅用3天時間,給村里15戶家庭安裝了蘑菇棚,安放平菇菌袋15000余個。
今年農戶改廁期間,小下河村計劃將村民家中的旱廁、“老欄”都改成水沖式廁所。為了讓那些老弱病殘貧苦戶家庭也能及時實現改造,村“兩委”干部一人包一戶,從材料運輸到實地施工,都由干部完成。村支書李登玉負責70歲的李登蓮家的農廁改造工作。庭院里的泥土一刨全是樹根,面對困難,李登玉騎著自家的電動車載著磚和水泥,愣是一鋤頭接一鋤頭地刨掉了李登蓮家的“老欄”,蓋起了新式廁所。
2017年5月,小下河村的蓮藕種植擴展到了60畝,村里原有的“臭水溝”也被改造成了環境優美的藕池并已完成栽種。“以前誰走到這邊都嫌臭,以后這里就成了俺村特有的風景線。”李登玉說。
◆四村一體開始“抱團式”脫貧◆
“這幾天葫蘆秧的管理很重要,爬架之前必須摘去2個側芽,側芽摘了可能隨時還會長出來,每天必須隨時去芽,尤其是基地里的葫蘆秧,數量多,有必要全天候管理。”5月29日下午,記者在位于大下河村1號水庫畔的寶葫蘆種植基地里,大王莊鎮扶貧辦主任陳永孝正在指導管理人員如何給葫蘆秧去側芽。據了解,這個占地30畝的葫蘆種植基地承擔了大下河、小下河、前卞莊和后卞莊四個村70戶貧困戶的脫貧任務。
“農村工作要創新,不創新就沒有發展。”大下河村支書趙茂忠告訴記者,“抱團脫貧”思路是在他參加“PPP模式”學習后萌發的。“學習結束之后我就在想,我們4個村的支部書記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應該為村里的百姓做點什么,工作上搞點創新,尤其是在精準扶貧工作上打造一個小氣候。”經過商議,4個村的村支書決定一起出資,利用大下河1號水庫畔的30畝閑置土地發展寶葫蘆種植,在土地資源、生產資源上“抱成一團”,實現資源共享互補。“截至目前,葫蘆種植基地在苗子、化肥、機械等方面已經投入17萬余元,全部由我們4人個人出資,計劃分3年收回成本,其余利潤全部分給4個村的貧困戶,讓他們在現有的養殖、種植項目基礎上能夠多一份收入。”趙茂忠說。
在這個葫蘆種植基地,記者看到,葫蘆秧已經爬了1米多高,技術人員也在查看生長狀況。趙茂忠向記者透露,基地雇的管理人員都是來自4個村的貧困戶和殘疾人,給予每人每天60元的工資。小下河村的李登永就是管理人員中的一位,“我每天忙完家里的活就去基地上看家,和另一個人兩班倒,也不累,每天還多收入60塊錢。”李登永說。
說到“抱團脫貧”,趙茂忠說:“作為村里的一把手,不能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文章,支部書記就是火車頭,帶好了頭大家才能往好處發展。我們這4個村就要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讓村里的貧困戶盡快實現全部脫貧,都能過上好日子。”
小下河村李登永正在給自家庭院里的黑木耳菌袋噴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