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7-10-12 11:50:10
原標題:樂陵萬畝棗林紀行:漫步棗林問上蒼
漫步棗林問上蒼
——樂陵萬畝棗林紀行
大眾網記者 馬寶濤
樂陵的棗林是神圣的。
30萬畝棗林覆蓋著這片孕育了一方文明的厚土。作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這里至今生長著上萬顆500年以上的古棗樹,千歲以上“壽星”竟也多達3800株。
深秋時節,我隨團參加全國網絡媒體樂陵行大型采訪,走進了這浩浩然、茫茫然的大林海。
1
空氣中飄著醉人的棗香,平坦的柏油小路伸向深不可測的密林深處。目光所及,到處都是掛滿枝頭的紅棗、虬龍般的樹干,以及細碎的枝葉,密密匝匝,連綿不絕。
踏進棗林,腳下猶如鋪了一層紅、黃、綠相間的大地毯,落棗、枯葉與矮矮的苔蘚,似乎早已等候多時,迫不急待地發出沙沙聲。秋日的暖陽斑駁地灑落下來,忽然刮過一股涼風,幾片棗葉閃著金光、打著旋兒在林間起舞,為午后的棗林平添了幾分靜謐。輕輕伸手,把垂到臉旁的棗子摘下,放進嘴里,甜甜的,脆脆的,一股清爽沁入心脾。
尤其震撼人心的是,棗樹的軀干粗壯、黝黑,從上到下布滿了疤痕,一圈圈、一塊塊、一條條,有自然形成的紋理,有人工開咖留下的刀溝,有雷電擊打灼燒的印跡,越是老樹,越顯滄桑。
“棗王”位于棗林腹地。乾隆皇帝率領文武百官南巡,途徑樂陵時,曾品嘗這顆老棗樹上的果實,頓覺生津潤肺,龍顏大悅,當即揮毫寫下“棗王”二字。我看到,“棗王”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樹干上滿是縱橫交錯的溝壑,樹身坑槽里還住著白殼蝸牛,隱隱讓人嗅到久遠的年輪和生命的厚重。
棗樹生長是極慢的,“棗王”已有一千多歲,但至今一個成年人就可以將其環抱。“我爺爺的爺爺說,他小時候就這么粗。”住在附件的老棗農說。
上蒼就是這樣神奇,常會以無比巨大、無限多樣、無上美妙造就萬物,樂陵萬畝棗林就是其一。這里的文明曙光,深入鴻蒙,黃河即是她文化的源頭活水。
早在遠古時代,黃河自告別了高山之母后,納涓滴蟄流,由細至巨,匯千川萬溪,變柔為剛,騰躍下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懷惴泥沙,咆哮著東下、東下……作為退海地的樂陵,定是她的得意之作。再后來,“禹浚九河,樂陵有其三”,勾盤河、馬頰河、鬲津河,現仍在滋養著這方風土吉壤。
生命力極強的棗樹,是這片土地上最早的主人。今天亦然。
敢問上蒼,你何以情定樂陵,亙古不移?
2
歷經大自然的淘選和無數代人的培育,金絲小棗成了樂陵的“鐵桿莊稼”,無論氣候旱澇、天氣冷熱,不分“大小年”,一律穩產高產;不管朝代更迭,還是戰事頻仍,他都剛強地站成一道風景,任由風霜洗禮,歲月打磨。
樂陵小棗不同于他棗之處,不僅在于皮薄肉厚,更在于它在熟透之后用手一掰,能扯出一縷縷細長的、柔美的、晶亮的金絲兒。
舒緩的漳衛新河由西向東,走向大海,澆灌出燕趙文明和齊魯文明,還充當起河北與山東兩省的界河,不過如今交往頻繁的省界群眾,往來穿梭是家常便飯,趕集、訪友,甚至家住此岸,工作單位在彼岸。但樂陵小棗卻以神奇的方式廝守固園——河的右岸是山東樂陵,結出的是金絲小棗;左岸是河北南皮、鹽山,結出的卻是銀絲小棗,雖然兩岸相距不足千米。
金絲小棗大家族成員也是繁多且龐雜的,《山海經》首次提及,后又被歷代方術道士、文人墨客經常詠嘆的無核小棗,尤其特別。我在棗林品嘗到了這神奇的天賜良物。遠觀之,其樹與其他品種并無二致,軀干或如虬龍,或如莽漢,或如打著太極的老人;樹冠亦是疏密有致,枝短葉小;棗果外表更是小而光滑,屬于典型的樂陵金絲小棗的模樣——但它無核!細細品咂,略能感到中心似有變成了果肉的絲絲木渣,但這并不影響品質,而令人叫絕。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啜食這棗中極品后,以他那瀟灑遒勁的蘇體,寫下了《求無核棗貼》;清代大學士紀曉嵐則對其如此贊譽:破棗觀其核,中空無所有,樂陵傳此種,海內云無偶;《樂陵縣志》云:邑有虛心棗,實小無核,亦名無核棗。
更加神奇的是,“移他處則生核”。多地已經培育出銀絲、銅絲、鐵絲小棗,但金絲小棗僅產于樂陵。
唯一讓人信服的解釋,是供它生長的條件,包括土壤成分、氣候特點、地理位置,等等,除了樂陵,別無僅有。
在樂陵棗博館,這樣的唯一性,被賦予了獨特的屬性。北魏農圣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有云:青州(樂陵古屬青州,作者注)有樂氏棗,豐股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如今的國宴食材,均嚴格選自原產地,金絲小棗須出自樂陵,被嚴格限定。
大自然在向世人展示奇跡,卻不破壞自己的法則。
敢問上蒼,你的藝術何以如此深廣博大,令世人蹶角受化?
3
宇宙輪回的法則,是秋季把棗林變成五彩的油畫——綠的枝葉、灰的樹干、紅的果實,還有樹下那斑斕的野草,樹上披著花衣裳的蝶蟲,以及林間揮舞著竹竿打棗的農人、大呼小叫著像孩子似的游客。
登高遠眺,是浩淼的林海;林中行走,每一株棗樹都是一尊放大了的盆景;坐臥樹下,你會生出無限美妙的遐想。置身畫中,我陶醉了。我想,深秋的棗林最動人。
當地人卻告訴我,這里四季皆景,美輪美奐。等過些日子,冬天來了,黑白交織的棗林給人力量;來年春天,米粒一樣的棗花,為一個季節收尾;夏日,棗林不僅像個空調房,還是一所天然的大氧吧,碧濤奔涌,蔚為壯觀。
那么當下,什么是稀缺資源?旅游、空氣、藍天、運動、采摘,一股腦的時髦詞匯,其實都在指向“健康”這個人們最大的追求。萬畝棗林,誰說不是令人神往的福地呢?
時空逆轉,用小棗充饑曾是上蒼賜予樂陵的原始禮物;后來,隨著文明發展,其藥用價值為人所用;再后來,一系列保健產品被開發出來;現如今,樂陵長滿了2500萬株棗樹,浩浩蕩蕩,磅礴無邊……
樂陵和金絲小棗有著前世之緣,今世之情,來世之約。
——每個時代,這千年棗林都是一座大寶庫。
人文接孔孟之脈,金絲成棗都之名,今天的樂陵已成為一座深厚歷史底蘊與濃郁現代文化相互交融、古老而神奇的人文之都。城在林中,人在綠中,城水相依,城綠相融。
文化是萬物之魂。棗樹精神內涵豐富:葉不爭春春光美,花不爭艷艷陽高,冠不爭天天酬勤,根不爭地地富饒。
樂陵人在棗林里建起多個館舍,幾乎每一處都鐫刻著這首“棗樹之歌”,而這又跟當地人被小棗文化滋養而成的“謙遜堅韌、為而不爭、包容誠信、敢為人先”的特有品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在樂陵萬畝棗林感受到的,是蒼古之美、豪邁之氣、謙沖之懷。
敢問上蒼,你何以如此善解民意,天人合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