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0-17 08:23:10
5400多公里長的黃河浩浩湯湯自西而來,到了東營墾利區最后一站,蜿蜒向東北120公里,終流入海。
為了解決黃河下游河道防凌防汛問題,四十年前,黃河南展區工程實施,所有村民統一遷至大堤旁逼仄狹長的房臺上生活,三十多年來因交通不便,閉塞落后,幾成“孤島”。如今,這里的老百姓迎來了新一輪搬遷。這一次他們住進的是新型農村社區,并開始了從農民向工人和創業者的轉變。
楊廟社區樓房簇新,基礎設施完善。記者 任小杰 攝
三年筑臺,三年蓋房,一處房臺擠了11個村
作為東營墾利區境內唯一的自然河流,千百年來,靜靜流淌的黃河滋養了這片土地??稍谘匕独习傩湛诳谙鄠鞯臍v史里,狹窄的河道曾一度決堤成災,母親河溫柔的懷抱中也有傷痛的記憶。
為了解決黃河下游自東營區麻灣自利津縣王莊這段30公里長河道的防凌、防汛問題,上世紀七十年代,黃河南展區工程興建。全長38.65千米、總面積126平方千米的展區內,原先散居的村莊統一遷至臨黃大堤旁的房臺上,村民原有的宅基地則成為蓄凌蓄洪區。所謂房臺,就是緊鄰黃河大堤就地取土建成的蓋房用的宅基地,高于行洪水位、低于黃河大堤。
站在董集鎮楊廟社區臨黃大堤上,十月的秋風刮到人臉上已有凜凜寒意,楊樹葉子在風里嘩啦啦地響。這段黃河自南向北流,從大堤向西望去約500米就是黃河,大堤東側,一個挨一個的院落都建在這段南北寬只有13米的瘦長房臺上。像這樣的“高臺村”,董集鎮共有11個。“那可真是三年筑臺、三年蓋房吶!”年過六旬的楊學讓在董集鎮楊廟村干了40多年黨支部書記,他清晰地記得當年組織村民筑臺、蓋房、搬遷的過程?!?973年筑臺,1976年蓋房,1979年搬遷?!碑敃r的房子都是土胚房,因為急于搬遷,加上沒地房買磚鋪地基,好多村民都是用自家老房扒下來的磚,甚至用上祖墳的磚。
程永鋒是1979年出生在楊廟村的,他的小名叫做“新房”,他說,比小他8天的表兄弟叫“修房”,“那幾年董集鎮每個村都有幾個小孩名字里帶‘村’、‘房’的,蓋新房、搬入房臺村在當時可是大事兒!”楊學讓感慨,當時老百姓日子過得真是不易,除了入住房臺村每間屋補了110元的搬遷費,其余的補貼都沒有?!岸伎恐N地收成,可一年到頭那些鹽堿地和沙土地產量也上不去啊?!?/p>
以前房臺村的小巷很窄,只能通過一輛板車。記者 廖雯穎 攝
新社區八種戶型,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如今,房臺村擁擠不便的歷史終于翻頁。2013年,東營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黃河南展區村莊搬遷改造工程,規劃建設11個新型農村社區。截止2016年11月,首個改造社區——墾利縣董集鎮楊廟社區一二期主體工程已全部建設完成,總投資7.9億元。目前楊廟村、羅蓋村等在內的11個村近5000人已全部實現搬遷安置,成為了東營最早集體“上樓”的村民。
據了解,楊廟社區的樓房一共有八種戶型,從55平方米一室一廳到200多平方米的大戶型,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經濟能力來自行選擇。房價每平米在2000元至3000元,每位村民享受10平方米再加8000元的住房補助,原有的老屋還可以評估作價。社區規劃了安置房的10%為廉租房,供老弱病殘村民居住。每月60元房租。如果不要安置房,折算10平米的房價是2萬元,交完10年房租還有余錢拿。社區內采用地熱供暖,供暖費每平方米10元,村民不用再自己買煤燒炕。社區里所有道路硬化,水、電、暖齊全,太陽能、下水道、學校、社區服務中心、衛生院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記者見到,針對社區老人的日間照料中心已經建好,即將投入使用。
68歲的蓋玉德是一名鄉村醫生,如今在楊廟社區社會服務站工作。2016年底,隨著楊廟社區二期工程完工,他和老伴搬入了新家——100㎡的三室一廳,獨立的餐廳和廚房干凈整潔?!罢鏇]想到咱還有這樣的一天,和以前住在土坯房里完全是天壤之別,寬敞、干凈,心里也敞亮了!”蓋玉德坐在客廳里,和兒子邊喝茶邊聊天,2017年,他過上了人生第一個在樓房里度過的春節。
楊廟社區的新型農村社區。記者 廖雯穎 攝
土地流轉入股,百姓轉型增收致富
這三十年來,受自然條件所限,黃河南展區內水、路、電和通訊等基本設施建設落后,產業布局和項目規劃也受到制約,除油田外,基本沒有其它工礦企業,二、三產業基本屬于空白狀態,群眾經濟來源主要靠種地和外出打工,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經濟增速一直低于其他地區。“以前主要靠種地,一人一畝多點,種點花生、棉花,每年收入能夠開支就不孬了,孬的連開支都不夠?!睏顚W讓回憶過去,“要不是2005年那場天災,鬧得幾乎絕收,可能還沒有這么多人想著去外面。”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走出去,“墾利、東城、西城還有濱州,大部分年輕人能在外安家的都安家了,不過大多都離得不遠?!?/p>
外出務工雖好,但如何讓留下來的這些已經“上樓”的村民能在家把錢掙了,真正過上居民的生活呢?董集鎮鎮長王安峰告訴記者,下一步鎮里將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萬畝牧場”項目、金岸花園田園綜合體項目等重點項目實施,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旅游觀光、民俗民宿等特色產業,積極轉變當地群眾的生產方式,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
緊鄰黃河的羅蓋村已經瞄準了轉型的路子,未來的發展定位是集吃住農家樂、垂釣溫泉采摘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2016年,村里成立了鑫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村民以土地流轉形式入股。待所有村民遷出后,篩選出120套房屋準備建成民宿小屋?!拔覀兊哪繕耸怯?-5年時間把羅蓋村打造為‘東營第一村莊’?!?6歲的羅蓋村村主任蓋經文外出創業有成,如今這個村里能人選擇了返鄉,想帶著鄉親們一起創業致富。
回憶往昔:
20里地走了4個小時,坐拖拉機趕考遲到
當年,董集鎮房臺上的房子都是統一蓋的。房臺南北寬13米,東西長度人均只有2.8米。受限于房臺的長寬,包括道路等公共區域在內,人均擁有面積只有45㎡,攤到居住面積上只有不到10㎡。有的戶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一個院內,只有7間房,相當多農戶是人畜共居。以楊廟村為例,當年全村527人只有501間房,還得刨去6間辦公室。
“都說‘兩棵棗樹蓋了兩間屋’,也有說‘9個平米娶個媳婦’,還有說‘煙囪朝著上,鍋臺連著炕’的。”楊學讓回憶當時老百姓的各種調侃,“沒辦法,房子太緊張了,兒子要娶媳婦家里最多給單獨勻出一間房。就因為這個,當初村里小伙子都不好找對象。”鄭存玉大娘一家五間土坯房,住著大娘老倆口和二兒子一家三口,大兒子娶媳婦時候搬出去了。正房四五個人站著就轉不開身子,更別說坐下;老兩口的炕也窄小得很,雜物間里更堆滿了家什;二兒子收拾干凈的新房,一張婚床就占去大半空間……三十多年過去了,村里的人口在增加,可房臺就這么點大,住房變得越來越緊張,如今人均面積不足6平方米。
除了居住越發狹窄,房臺村的村民出行也有諸多不便。每個村只有一條用來趕集的主街寬10米,其余的小胡同一律只有2米寬,每次只能過一輛板車。當時受限于展區政策,展區內一直沒有大的基礎建設,道路絕大部分是土路,群眾出入主要靠走臨黃大堤,有的種地要走往返十幾里路?!拔矣浀玫谝粭l生產路是2000年才建成的。”程永鋒說,從那之后路況才慢慢變好,“以前都是狹窄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農用機械根本就沒法進村入戶?!背逃婪逵浀?,自己當年小升初考試要去10公里外的隔壁村考,中間5公里都是荒地根本沒有路。當天下了雨,拖拉機用拖斗裝著20多個小學生卻上不去坡,早上5點出發、9點才到,“我們穿著雨衣,在拖斗里被淋得瑟瑟發抖?!钡⒄`了考試,孩子們只能補考。
如果說往東5公里是荒地,嚴重影響了交通出行,往西500米的黃河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房臺村隔成了一個“孤島”。村民們回憶,河西岸是利津縣城,所有的生產用品和稀罕些的生活物資都得過河去買。當時沒有橋,只能坐柴油船過河,船上就能放輛自行車。一來一回就是一天時間,太耽誤事,去的頻率自然就少了。對孩子們來說,一兩個月坐一趟船渡河去縣城逛逛成了平淡生活里的最大期待?!艾F在回想,這三十年,外面的信息進不來,里面的人走不出去,咱們沒能趕上大形勢的發展,確實耽誤了。”羅蓋村村民蓋玉德忍不住感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廖雯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