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8-05-15 10:45:05
閆成欽向記者講述他與土地的故事
閆成欽與村民交流小麥長勢
無人機噴灑農藥,一臺無人機十分鐘可噴灑10畝地,與傳統人工式噴灑相比更快、更勻。
供銷社對土地進行測土配肥
合作社為村民提供多項服務
魯網菏澤5月15日訊(記者 李朋)自1984年中專畢業后一直在供銷社一線工作,時至今日他在供銷社一線一干就是34年,經歷了供銷社曲折發展的艱辛歷程,成功探索了供銷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特別是在新常態下供銷社發展的成功之路。
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探索創新,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推進服務規模化,以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為依托打造土地托管服務圈,走出了一條以服務規模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實現了社會效益和企業經營效益的雙豐收。他就是菏澤市鄆城縣張營鎮供銷社主任閆成欽,他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俺們的好管家”。
5月9日至10日,魯網記者前往菏澤市鄆城縣張營鎮采訪,深入了解了閆成欽30多年來扎根基層的故事,他順應“三農”工作新形勢、新要求,探索出一條帶動鄉村發展的新路子,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農人。
從壟斷經營到山窮水盡 主動謀變讓基層供銷社激發新活力
1984年,閆成欽從菏澤供銷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張營供銷合作社工作。1991年,閆成欽當上了張營供銷社主任。供銷社的農資原本是壟斷經營,效益是政策賦予的。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上任第二年,中國開啟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改革大潮。當市場經濟到來,產品經營、價格完全放開后,供銷社在市場競爭下潰不成軍。這一時期,大部分基層供銷合作社陷入“網破、線斷、人散”的境地。供銷社漸漸淡出了城鄉居民的視野、淡出了城鄉大市場。有些供銷社一度將包、分、租、賣作為應對競爭的措施,喪失了整體優勢,日益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
閆成欽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第一次供銷社大變革。
為了應對經濟轉軌的沖擊,張營供銷社在2000年把20多個門市部全部承包給個體經營。“保穩定、收租金一度成了我這位基層社主任的主要職責。可每年不到15萬元的租金,連當時退休金都不能全額發放,又如何保得了穩定。”張營供銷社也一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市場經濟下,十來年的教訓讓我們明白,供銷社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躺在國家政策上生存了。”閆成欽感慨道,再不變革,供銷社只有死路一條。
面對嚴峻的形勢,他不等不靠,主動改革,尋找出路,從2003年開始,閆成欽迎來了他所經歷的第二次變革。張營供銷社對下屬企業實施了破產重組,解除了300多萬元政策性虧損包袱。如果說供銷社第一次變革是被動適應的話,這一次則是主動的謀變。
這時,張營供銷社放棄了“工業立社”、大建工廠的思路,重回農村商貿流通的思路定位。張營供銷社先后建成了一個由1400平方米的鎮級日用品超市和42個村級加盟店組成的日用品網絡;圍繞農資業務,建成了倉儲面積4000平方米的農資配送中心和40多家連鎖店,成為宏福、澳佳、魯西化工等十余個知名農資品牌的區域總經銷、總代理。進一步構建了新型經營網絡,逐漸恢復了供銷社在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
在此基礎上,張營供銷社在閆成欽帶領下成立了鄆城縣錦繡千村植保有限公司,在全縣的50多個村建立了村級服務站,為種田科技大戶、種田能手提供個性化的測土配肥、精準施藥服務,大大提升了供銷社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從賣農資到托管土地 農戶與供銷社均實現增收
2008年以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張營鎮是山東經濟較為落后的魯西南地區的典型代表,外出打工的現象更為嚴重。許多打工農民將土地直接撂荒或托付給親戚耕種。閆成欽看到了一個發展機遇,從2010年開始,閆成欽就嘗試供銷社為農服務的新路子,他在張營鎮張一村嘗試著托管了260畝小麥,開始替外出打工的農戶種田。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借托管種地賣供銷社的農藥、化肥、種子。”閆成欽解釋道,這種方式能變被動為主動、從坐等農戶上門到深入田間鎖定用戶。
托管與流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承包方式。流轉是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出讓給承包者,地里種什么,承包者說了算,承包者要向農戶支付土地流轉費;托管則是承包者為農戶打工,生產由農戶決定,收獲的糧食歸其所有,農戶要向托管方支付各種環節的服務費用。
張營供銷社為農戶制定了一整套“菜單式”托管服務流程。在與農戶簽訂的《土地托管服務合同》上,服務內容包括:代種代收(耕地、施肥、播種等)、統一澆水、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儲存銷售或加工。農戶可根據自身情況任意選擇,根據所選服務項目有不同收費。
現實中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戶占到了很大比重,而采用托管方式,土地自主權還是農戶的,推廣阻力大大減小。同時,流轉費用每畝千元左右,供銷社資金壓力大,托管則是向農戶收取費用。
按照閆成欽這幾年的核算,農戶種植小麥、玉米,每畝犁地60元、播種20元、種子60元、底肥150元、追肥50元……共計960元;托管給供銷社規模化種植,成本要減少10%—15%,只需620元。
在綜合效益上,按每畝小麥1000斤、每斤1.1元計算,產值減去960元投入,農戶每畝純收入僅有140元。托管給供銷社種植優質小麥,收購價每斤要高出0.1元,每畝純收入可達580元。托管給供銷社全程機械化規模種植一季小麥一季玉米,比農戶自己種植每畝增收節支達到947元,供銷社也可從每畝地中分利140元—150元。
將農資經營與大田作物托管服務相結合,在總結這幾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閆成欽推廣了“供銷主導、各方參與、統一運作、合同管理、政府支持”的土地托管服務模式。
他從2013年成立了供銷社控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的鄆城縣眾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入手,推行“菜單式”半托管和“保姆式”全托管兩種模式,從選擇優勢品種和示范種植做起,以訂單種植為實破口,讓種植戶嘗到甜頭,以點帶面逐步擴大托管服務面積,實行種子、機播、配肥、植保、收獲、銷售“六統一”的生產服務模式。
在培育重點服務對象方面,圍繞全縣178個規模化種植的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小麥飛防、農作物收獲、土地深翻、小麥精播、玉米籽粒烘干、代儲、統一銷售等托管服務,使其逐步成為張營供銷社服務的“重點客戶”。
由賣農資向賣服務轉變 村社共建走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2010年,張營鎮供銷社依托經營農資的錦繡千村植保公司和經營農產品的鑫豐種植合作社,開始由賣農資向賣服務轉變。2010年,他們在張一、張二等村村委會支持和組織下,托管了1200畝示范地種植強筋小麥。
合作社組織技術力量向三大難題發力。在播種環節,推行合理密植的寬幅精播模式,相較于以往每畝四五十斤的播種量,播種前期強筋小麥的播種量減少至15斤,并根據播期進行科學合理調整,就解決了抗倒伏的難題。管理環節,合作社統一種子包衣及早預防病害,在小麥拔節前將農藥噴施到根部,防止了紋枯病、赤霉病和條銹病的發生,通過科學配方平衡施肥和加大有機肥配比,實現了高產穩產。
“這些活兒太麻煩了,老百姓根本不愿意去干,還不夠工夫錢,如果不是規模化服務,肯定實現不了。”種植大戶屈愛清說,農戶一般都圖省事,春節后一次性施肥,氮肥用得過早導致小麥拔節不壯;而合作社則在清明節后第二次施肥時,才會使用氮肥。
農民一家一戶干不了的事,供銷社開展的全程社會化服務可以幫著解決。張營供銷社購置玉米深松施肥機、小麥收割機、玉米種肥同播機、植保無人機等各類機械70多臺,整合社會機械140臺。
強筋小麥引來河南新鄉、江蘇連云港、我省濱州、菏澤等地的企業競價訂購,每斤高于市場價0.15元。農業服務全程社會化后,全部算下來,每畝地兩季可為農民節支增收500元。
在村社共建活動中,閆成欽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主動與縣農業局、農機局、金融辦、農開辦對接,聘請縣農業局農技推廣站、土肥站、種子管理站的專家,技術人員為供銷社托管的種田大戶、專業合作社的社長進行小麥、玉米播種技術、病蟲害預防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
一年有二十幾場宣傳會、推廣會,親自講課、授課,以典型農戶、科技種田戶為范例,現身說法,博得農戶稱贊。今年3月,張營供銷社同該鎮陳莊村達成了新的協議,陳莊村將200畝土地采取入股的方式,同張營供銷社成立了股分合作社,村兩委、持有土地的村民、有經驗的莊稼把式都成為股東,供銷社負責投入化肥、種子、農藥,對農戶采取訂單農業種植模式,并保證農戶每畝不低于800元的保底收入。
對于增收的那部分,張營供銷社同持有土地的農戶、村委會、莊稼把式采取30%、40%、20%和10%的比例分紅。這樣,在保證供銷社和農戶增收的前提下,不僅能讓上了年紀有種地經驗的農民在家門口增加了一份責任心和收入,還讓村集體有了一定收入。這對于如何建設美麗鄉村和解決村集體無收入問題,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閆成欽決定在張營鎮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把全縣“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鄉鎮、村莊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目前已同板材加工“黃安鎮” ,鋼球加工“黃集鎮”、酒類包裝鄉鎮“丁長鎮”達成協議,積極開展土地種植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到那時,農民只需要按畝數取得收益,規模效應將更大。“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夢想正一步步接近現實。
舍小家為大家 為農服務永遠在路上
這些年,閆成欽帶領張營供銷社從變中求生存,從變中求發展,但他唯一不變的是對黨的堅定信仰和服務三農造福桑梓的初心。
閆成欽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腳下的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1991年7月,閆成欽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入黨的那天起,閆成欽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點名堂,要對得起黨員這個稱號。這年9月,正值秋耕秋種時節,鄆城當地急需二氨和尿素,看到農民因買不到肥料焦急的心情,當時還是業務經理的閆成欽主動請纓,一定不能耽誤農民種麥。閆成欽了解到,在河北一帶,當地農民沒有施用二氨和尿素的習慣。閆成欽顧不得即將臨盆的妻子,收拾好行李就坐車來到河北正定、新樂,挨家到基層供銷社做工作。經過1個多月的辛苦努力,閆成欽從河北調回500噸二氨,450噸尿素。當他一身疲憊地回到家時,看到虛弱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閆成欽除了喜悅之外,更多的是對妻子的愧疚:“在妻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沒陪伴身邊,真對不起妻子,對不起剛出生的孩子。”
閆成欽擔任張營供銷社主任以來,每個春節值班的準是他,這也是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從2013年建立第一個為農服務中心,到2016年建立第二個為農服務中心,他常年吃住在供銷社,忙起來十幾天不回城里居住的家中一次,他懷著一顆艱苦創業,磨煉意志的心態,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無論是供銷社繁榮時期,還是困難時期,他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時刻以黨性為后盾,以政治責任感為動力,從思想上、作風上嚴格要求自己。這些年來,他堅持用自己的收入為村里孤寡老人送去溫暖,為張營鎮小民屯村、高莊村的村民打了5眼機井,聯系了3個貧困戶并幫其脫貧,每年堅持為當地農民開展病蟲害防治、小麥增產增收管理等講座20多次……
閆成欽同志多次放棄了進城和到上級社工作的機會,多年來一直在充滿希望的綠色田野上耕耘。他的辛勤付出,讓張營供銷社重新煥發了生機,提高了供銷社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解決了部分土地流轉后制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最后一公里”難題,讓農民外出打工,家中土地無人種植的問題有效的得到了緩解,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好評和上級社的充分肯定。他也多次受到各級供銷社的榮譽獎勵,兩次獲得縣人民政府授予的“勞動模范”稱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