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06-18 22:07:06
辛棄疾紀念館白色外墻陳舊斑駁 首席記者羅曉飛 攝
[英雄無覓] 位于四風閘村的辛棄疾紀念館“地遠人稀”
[欲說還休] 建筑破敗待整修,館內陳列內容單一
[歌且從容] 將修繕提升,建設辛棄疾主題文化公園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在屈原投江1400多年后,一位著名的愛國詞人在憂憤中辭世,其愛國熱忱和詩詞藝術成就為其“贏得生前身后名”,他就是出生在歷城四風閘村的辛棄疾。
6月16日,記者來到稼軒路旁的辛棄疾紀念館。記者發現,建成20年的紀念館有些破舊與落寞,在為紀念詞人而立的雕像旁不遠處,甚至被人開墾出一片菜地。
紀念館建成20年 游人寥寥詞人寂寞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的詞,已融入了我們的記憶。
據載,辛棄疾出生于濟南府歷城縣四風閘村,今在由高新區代管的臨港街道辦事處轄區。時至今日,知道辛棄疾是濟南人的挺多,但知道或去過其故里四風閘村的人可能不算很多。
6月16日上午,記者驅車沿工業北高架路東行,從102省道拐到郭董路,沿途并未注意到有關辛棄疾故里或紀念館的提示牌。“繼續往北走就到了。”在董家附近,一村民熱情地為記者指路,并說紀念館就在路邊,很好找。記者繼續北行,在過青銀高速后的稼軒路上,看到前方掛著“辛棄疾紀念館”藍色指示牌。
在一條鄉村柏油道路的一側,記者注意到,辛棄疾紀念館正門是一座石牌坊,上書“辛棄疾故居”,東側原為售票處,免費開放后成為保安值班室。盡管是端午小長假第一天,但到此游玩的人并不多。
在東展室內,游人宋先生正仔細觀看有關歷城名人的展板。宋先生節前偶然搜到辛棄疾故里就在四風閘村,從奧體中路坐了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專程趕過來。“來之后沒看到幾個人,我感觸很深,辛棄疾這么有名的歷史人物,咱濟南推廣得并不算好。”宋先生說,在他的認知里,辛棄疾在濟南的名氣可能不如同為濟南人的李清照大,像泉城廣場文化長廊中,有李清照的雕像,卻沒有辛棄疾的。
紀念館導游示意圖顯示,辛棄疾紀念館于1996年開工,1998年10月一期竣工并對外開放,當時收費參觀。“賣門票頭一兩年還有人來,后來就很少了。前些年免費開放后,周末游客才多了點。”紀念館工作人員任先生說,他在這里工作十幾年,已“習慣”了紀念館的這種寂寞。當天下午2點,記者再次來到紀念館,從門口的登記簿看到,16日有15人登記參觀。
詞人雕像旁開菜地 建筑破舊待修繕
記者發現,難以吸引游客駐足是紀念館的一大不足。和宋先生同時參觀的游客,從進到出也就20分鐘。喜歡傳統文化的宋先生參觀了1個多小時,他感覺紀念館保護和開發不盡如人意,陳列內容過于單一,不夠吸引人,后院也沒開放。
紀念館建筑布局上,正北三間主展廳展示辛棄疾生平主要事跡、歷史資料以及“文東武西”壁畫再現歷史畫面。在正中展廳,有辛棄疾目前唯一傳世書法作品《去國帖》的影印復印件,原件現珍藏于故宮博物院。東西兩側的展廳主要展示歷城名人和地方文化風俗。
為紀念詞人而立的石像十分挺拔,約有四五米高。但讓人意外的是,在其西側一片綠地中卻開辟出一塊菜園,黃瓜、小白菜等長勢不錯。據工作人員稱,這片菜地已存在數年。
紀念館中的辛棄疾雕像 本版照片均由首席記者羅曉飛 攝
雕像西側綠地開出一塊菜地
另外,紀念館基礎配套亟待修繕、提升。在紀念館門口的六角碑亭,地面上落著柱子、亭子頂部掉下來的漆皮無人清掃;東側碑廊集中展示了國內多位著名書法家的藝術刻石,但墻壁上的墻皮返潮,多處脫落,屋梁上的原本深紅色的油漆也已斑駁,屋頂上長出了荒草。
紀念館內的六角碑亭,脫落的漆皮無人清掃。
在紀念館,記者遇到了四風閘村村支書王如虎。作為辛棄疾故里的“村官”,他對此情此景也感到痛心。“目前紀念館維護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撥款,路面花磚、屋面泥瓦、墻體粉刷都需要維修。而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富裕,難以拿出足夠的資金維護。”王如虎說,目前紀念館可吸引人的點不多,只有一個辛棄疾的名號,無法留住游客,如果將來統一規劃的話,希望有所改觀。
當年,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道:“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為詞人而建的紀念館,“風流”更多的是在落寞和寂寞中被遺忘。
辛家遺存八百多年古槐 村民希望紀念館早修繕
王如虎所說的統一規劃與當地村居舊改不無關系。繼去年4月臨港街道包括四風閘村在內的村居凍結后,今年4月13日所有村居再次延續凍結至2019年4月12日。
紀念館向北不遠就是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四風閘村。村子以紅磚瓦和水泥建的房屋、院落居多,還有一些土坯房。村民任先生說,凍結公告早發布了,但沒聽說拆遷,即使以后拆遷,紀念館肯定會保留,“建館就是為了紀念辛棄疾。”
即將84周歲的村民任志明,因癡迷于研究辛棄疾被稱為“辛癡”。在他簡陋的小屋里,書架上擺著與辛棄疾有關的資料,都是他手寫抄錄后,再線裝裝訂。其中,20余萬字的《幼安忠義錄》是他歷時研究50年而成,去年被濟南市圖書館收藏。這套《幼安忠義錄》共20冊,講述了辛棄疾在四風閘村幼年成長、青年抗金、晚年壯志未酬的一生,還搜集了歷代文人墨客研究稼軒文化的著作名錄,既有文學性質又有學術研究性質。
老人說,如今四風閘村已沒有辛姓。當年辛棄疾起兵后,辛家人不是南遷就是改姓,以躲避金國統治者的追殺。如今,在辛棄疾的出生地,遺存下來與辛棄疾有關的事物,一是辛家花園里的一棵古槐,二是辛家墳地。
任志明老人展示他手寫的《幼安忠義錄》
在老人的指引下,記者目光越過紅瓦房頂看到那棵800多歲的古槐,槐樹長在一戶居民的院里,由于主人不在家,無法近觀。老人說,現在的槐樹其實是在古槐樹干上冒出來的新芽,古樹樹洞里還曾長出過一棵梧桐,被稱作“槐抱桐”,可惜桐樹死了。除了古槐和辛家墳地,老人說,有一處老樓可能是辛家宅院的一部分,因為辛家人逃難后,房屋空置,遂由一戶任姓人家翻建并在此居住。
任志明曾在辛棄疾紀念館看守過大門。對于紀念館落寞的現狀,他非常惋惜,希望能早日修繕,增加講解人員,讓游客好好了解辛棄疾文化。“后院再閑置下去太可惜了,應該好好利用,不能白建。”和任志明同齡的任庭華老人今春進過一次后院,它大部分時間都鎖著。
●他山之石
開發文化名片,逝世地建起文化園
除了濟南的辛棄疾紀念館,在埋葬詞人的江西省上饒市鉛(注:音同“沿”)山縣,當地以“辛棄疾第二故鄉”為名建設了辛棄疾文化園,位列鉛山十大旅游景區。其中,32米高的辛棄疾雕像落成時,為全國最高的辛棄疾雕像。
從2012年開始,鉛山縣以辛棄疾在當地留下的活動遺跡和作品為主線,建設以辛棄疾文化為核心的綜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市民休閑公園。
“去年辛棄疾逝世810周年時,鉛山那邊邀請濟南方面前去研討交流,我去看過文化園,還灌了一瓶瓢泉泉水。這泉就在辛棄疾晚年故居旁,我有個愿望,等有合適的機會把瓢泉水倒進紀念館的水系中,讓四風閘村和鉛山共同發揚辛棄疾文化。”四風閘村一村民表示痛心,作為辛棄疾的出生地,與鉛山對辛棄疾文化的保護與發揚相比有些滯后。
在紀念館參觀登記簿上,記者看到,登記的游客中以唐王、濟鋼、郭店、董家附近居民為主,還有集體組織學生來此參觀的學校,也有泰安、北京等外地“辛迷”游客。“上午有一對北京夫妻,專門來尋訪辛棄疾足跡,還說要去南方重走辛棄疾的生平路線。”紀念館工作人員任先生說,前幾年也有福建的游客北上追尋辛棄疾的足跡,可見辛棄疾文化影響了一部分人。
第二次來紀念館參觀的山東冶金技師學院的姜先生認為,名人紀念館遇冷不是個別現象,但就濟南來說,應著力推廣英雄名人,通過文化渠道好好宣傳,“紀念館不一定建得富麗堂皇,重要的是推廣文化地標,利用好名人文化。”就辛棄疾紀念館來說,他感覺功能單一,沒有加以綜合性利用,如果做做水文章,做好小清河景觀帶旅游或打造荷花景區,也許能吸引濟南人過來游玩,“到附近泡溫泉的人也不少,應該好好研究怎么綜合開發。”
“無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須和淚看旌旗。后會丁寧何日是?須記,春風十日放燈時。”寂靜的辛棄疾紀念館周邊,建起了現代化的機場、高速、高鐵。于飛奔的腳步中,何妨慢下來傾聽一下詞人的鄉愁……
●官方表態
辛棄疾故里將建主題文化公園
6月17日上午,在問政直播節目中,有網友反映,作為濟南歷史名人,辛棄疾故居破敗不堪,亟待整修。
對此,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白秋生表示,辛棄疾是濟南的名人,也是濟南的驕傲,他的故居出現這種情況令人汗顏。轄區街道辦事處專門召開了修繕的專題會議,已拿出專門的工作方案,準備上報建設辛棄疾主題文化公園,下一步管委會將進行專題研究,拿出專門的修繕方案進行提升,“請網友放心,我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下一步會加快工作力度。”(首席記者羅曉飛)
●人物小傳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生于歷城四風閘村,現存詞600余首,與蘇軾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字易安)并稱“濟南二安”,在詞壇影響巨大。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陷于金人之手。21歲時,辛棄疾聚眾2000余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后耿京被叛徒所殺,辛棄疾率少數人至金營生擒叛徒并押解南渡歸宋,在南宋朝野引起極大震動,時人稱贊“壯聲英慨,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
南渡后,力主抗金的辛棄疾,被反復起用、罷官。40余年間,一半時間賦閑在家,另一半時間雖為官,卻又被頻繁調動。寫有《美芹十論》《九議》等,陳述抗金北伐建議,但始終壯志難酬。
辛棄疾將一腔熱血融入詞中,成為豪放派的代表詞人,被譽為“詞中之龍”。
●辛詞名句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
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賀新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鷓鴣天》)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
●辛詞譜曲
今年3月,央視《經典詠流傳》欄目引發廣泛關注。臺灣地區74歲的傳奇音樂人陳彼得曾獻唱一曲《青玉案·元夕》,讓現場鑒賞團和觀眾數次起立振臂高呼。
曲子對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進行了大氣磅礴的演繹。陳彼得說,要通過歌聲告訴800多年前的辛棄疾,“他夢想中強大的中國,經過我們的努力已經實現了!” (邵猛整理)
掃描二維碼欣賞《青玉案·元夕》
原標題: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菜地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