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9-01-03 11:18:01
原標題:元旦前,南山兩個易地扶貧搬遷村貧困戶全部搬進新房
積米峪村安置區
1月1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屋內,14歲的王志禮便麻利地起床收拾房間,為父親王明義做早飯。這是他們從山上搬進新家的第一個新年,對相依為命的父子倆有著特殊的意義。75歲的王明蘭起得更早一些,中午孩子們都回來,她要準備一家人的水餃。看著鏡子里越來越好的臉面,她舒心地笑了。
清晨的積米峪村安置區,藍頂白墻的樓房矗立在山腳。遠處傳來的陣陣雞鳴打破沉寂,安置房內逐漸“亮”了起來,新的生活便開始了……
2017年11月29日,張永蘭在彎彎地村10平方米的石頭房子里擦拭老照片。
腿腳不便的父親不用再擔心接送孩子了
2015年12月,《“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印發,明確用5年時間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016年4月《山東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的批復》(魯政字【2016】83號)確定南部山區西營鎮老峪村、積米峪村為易地扶貧搬遷村,也是濟南僅有的兩個易地扶貧搬遷村。
2017年7月底,積米峪村、老峪村安置房破土動工;2018年9月,兩村安置村民選房,領取新房鑰匙;2018年9月底,村民開始陸續搬進新家。兩村共搬遷557戶1542人,其中貧困人口147戶308人,同步搬遷人口334戶1047人,非戶籍人口76戶187人。元旦新年前,兩村的貧困戶已全部搬進新房。
正是得益于這個政策,王明義父子從山上搬進了山腳的新房。
58歲的王明義身體殘疾,腿腳不方便。因為貧窮,妻子回了外省的老家沒再回來。雖然生活艱苦,但父子倆相依為命,生活還能勉強維持。王明義是彎彎地村村民,那是一個只有20來戶人家的自然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進出只有一條羊腸小道。
在沒搬進新房前,每天接送兒子王志禮上下學是他的心病。“遇上大雪封山,根本出不了村,更別說上學了。”王明義說,“就算是好天,我的腿腳也走不了遠道。”王志禮從小便很懂事,從沒向父親抱怨過。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干農活、洗衣做飯,稚嫩的肩膀早早挑起了家里的重擔。“我沒怨過媽媽,媽媽走后,照顧爸爸就是我該做的。”王志禮堅毅地說。
好在村里都非常照顧他們,如今又趕上了好政策。“從山上搬下來,心情非常激動,多年的夢想成真,今天又是新年,我們爺倆準備好好慶祝一下。”王明義笑著說。
王志禮今年14歲,在西營鎮中學上初二。“現在從新家到學校有直達的公交車,上學非常方便。”王志禮說。不僅上初中便利了,積米峪村安置區里的孩子上小學更近便。“從安置區到積米峪小學只有300米距離。”積米峪村支部書記李法明說。
1月1日,王善河坐在新家的陽臺曬太陽,張永蘭起身燒水。
從靠火光照亮的石頭房搬進明亮的樓房
同樣欣喜的還有彎彎地村的王善河、張永蘭夫婦。此前,兩位老人住在村頭一座100多年的石頭房里。“住了一輩子石頭房,沒想到老了還能搬進嶄新的樓房。”74歲的張永蘭老人說。
記者還記得2017年11月29日第一次到老人家中的情景,用石頭壘砌的墻壁,陰暗的屋里只有床、四方桌等幾件像樣的家具。老人用火鉤子捅了幾下爐膛,爐膛內微亮的火光勉強能把屋子照亮。
已經79歲高齡的王善河有心臟病,在山上住時經常需要住院。“前段時間,還在山上住的時候,3個月內住了兩次院,可把我嚇得不輕。”回憶起那段時間,張永蘭眼中閃著淚光。如今,老兩口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再也不用窩在陰暗潮濕的石頭房。
新年第一天,記者來到兩位老人的新家。此時王善河老人正在陽臺曬太陽,張永蘭則包著水餃。太陽照進來,又暖和又亮堂。“我現在身體好多了,一天比一天精神。”王善河說。
同樣從石頭房搬進新房的還有積米峪東村的范英貴。他今年72歲,1970年入黨,已有48年黨齡。住在安置區的老年公寓里,一早,他也忙活著包水餃,慶祝新年。“老年公寓里床、櫥子、櫥柜,一應俱全,拎包入住,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范英貴說。
正包著水餃,幾位鄰居來到他家串門。又是張羅鄰居落座喝茶又是包水餃,范英貴忙活著、開心著。
搬家前的日常:王明義用水缸的水洗碗,王志禮做飯。
以前得到外村挑水吃 現在擰開水龍頭就有
這一天,遛馬嶺村的王明蘭比平常起得早一些。中午孩子們都回來,她要提前準備餃子餡,包好一家人吃的水餃。
2018年11月17日,老人搬進了安置區125平方米的新房。“搬進新房一個多月,老人的氣色越來越好,我放心多了。”老人的大兒子張生旺說。
遛馬嶺村是積米峪村下的一個小自然村,海拔700多米,距離安置區有6公里遠。全村四面環山,只有21戶62人,自然條件惡劣,吃水困難。“天旱的時候,村里基本沒有水源,最近也得到1.5公里外的拔槊泉村和灰泉村挑水吃。”王明蘭說,“遛馬嶺村每一戶村民家中,都有一口大水缸,水缸滿了,村民心里才不發慌。要是趕上大雪,挑水就別想了,只能化雪水吃。”
說著,王明蘭把廚房里的水龍頭擰開,自來水沖洗著菜葉,老人仔細地清洗著。
不僅吃水容易了,對老人來說,看病也比以前方便多了。“住在山上時,感冒生病了,都是打電話叫醫生上山看病,現在家門口就有衛生室。”王明蘭說。
解決了看病難,也搬掉了張生旺心中的一塊大石。“老人一個人住在山上,我們作為子女的最不放心,不忙的時候我兩三天回來一次,忙時就多打幾個電話。”他說,“現在老人住上寬敞的新房,公共設施更加齊全,我們也放心多了。”
2018年9月24日中秋節,王志禮扶著父親抽簽選房。
抓鬮選的房 搬進來發現對門是親家
83歲的范而娥是黃鹿泉頂村第一個搬進新房的村民。
黃鹿泉頂是南山有名的石頭村,她21歲從南龍灣村嫁到“石頭村”,一輩子沒離開過。“做夢也沒想到能住上樓房。”范而娥笑著說。不僅住上了樓房,她還和親家成了對門。范而娥的親家是彎彎地村的王善忠,自從女兒嫁過去后,她很少去親家那邊走動。
“現在成了門對門,每天都能見到。”范而娥說。他們都是通過抓鬮選的房子,選完房時誰還都不知道。當他們搬進新家,看到彼此,眼中除了驚訝,更多的是驚喜。
在積米峪村安置區,幾年甚至是十幾年沒見的村民、朋友、同事相聚的場景時常發生。1958年,灰泉村曾搬到山下的積米峪村,那時尹朝連和馮殿秀成了一個大隊的同事,再后來馮殿秀搬回了灰泉村,兩人從此再難相見。“一年到頭見不到,現在我們住在樓上樓下,串門聊天成了容易事。”尹朝連說。
1月1日,父子倆做晚飯,慶祝搬進新家的第一個新年。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劉玉樂 攝
每天,她們坐在電視機前吃著花生閑聊,回憶著那時的青春。
中午11點,王明蘭的子女陸續趕來,此時鍋里的餃子還在翻騰著。掀開鍋蓋,蒸汽升騰瞬間溢滿廚房,餃子香味四散,沖擊著屋里所有人的味蕾。(記者牛偉密)
●相關新聞
搬遷后貧困戶生活咋保障?
設扶貧專崗,策劃鄉村旅游
此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積米峪村和老峪村,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自然村分散,海拔高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難以延伸,信息閉塞,祖祖輩輩無法告別“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居住難、發展難”的貧困現狀。
老峪村包含5個自然村,分別是花園嶺、花家峪、后嶺子村、花金筲和老峪村,其中花園嶺海拔最高為660余米。積米峪村包含8個自然村,分別是灰泉、遛馬嶺、火窩、彎彎地、黃鹿泉頂、孔老峪、積米峪東村和西村,其中灰泉村海拔最高為780余米。只有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眾生存和發展環境。
據了解,老峪村安置區距離鴨西線1.5公里。安置房屋為宅基地小院、4+1多層樓房和集體公寓三種形式,共建設61個單體。積米峪村安置區緊鄰彩西路,安置房屋為4+ 1多層樓房和集體公寓兩種形式,共建設19個單體。所有住房內部均進行簡單裝修,可以直接搬遷入住。
兩村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一戶一冊”幫扶措施中包括孝善扶貧、公益專崗、投資分紅等。
據悉,2018年南山為積米峪村和老峪村每村增加投資性扶貧資金200萬元,每村投資性收益將達到18萬元;設立防火護林員、環境管理員、治安巡查員等扶貧專崗,每月每人工資200元;65歲以上貧困老人,由被贍養人、贍養人、村孝善理事會簽訂三方協議,最多每戶每月可以補助到80元,用于保障貧困戶老人老有所養、老有保障;對于符合低保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兜底解決;策劃老自然村舊村居發展鄉村旅游項目,吸收貧困戶和當地農戶就地就業。
(濟南時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