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3-11-23 14:34:11
原標題:再添兩位院士!涉海院士“領跑”,青島聚力“逐夢深藍”
來源:青報觀象山
原標題:再添兩位院士!涉海院士“領跑”,青島聚力“逐夢深藍”
來源:青報觀象山
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共有133人當選。其中,青島有兩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教授、海軍專業技術少將笪良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薛長湖。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成為院士需要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因此他們也被譽為“站在科研金字塔頂”的人。對一座城市來說,擁有兩院院士的數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其科技創新的發展水平。
此次增選后,住青兩院院士達到38位,其中11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7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值得一提的是,住青兩院院士中有23人為涉海領域院士。
越來越多的院士等高端智庫為城市發展“引領護航”,是青島這座海洋名城彰顯出的海洋科技重鎮優勢。
01
涉海院士集聚
城市的底色往往與人才的底蘊交相輝映。此次增選,兩位“新晉”院士都是海洋科研領域的“大拿”。
笪良龍是我國海洋水聲環境軍事研究的開創者,為我國水下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30多年來,笪良龍一直著力解決潛艇在水下“藏得住自己”,同時“探得著別人”的攻防作戰核心問題,為維護我國水下國防安全鍛造了“殺手锏”。
薛長湖是我國著名水產生物資源高效利用專家,他構建起水產品現代加工技術體系,引領了我國水產品加工技術進步與產業轉型升級。他的成果在近百家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轉化,新增產值超500億元。
作為海洋科研重鎮,青島向來是全國涉海院士的“集聚區”。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從最近十余年的入選名單來看,青島乃至山東新增的院士中,海洋領域都是絕對主流——
2009年,麥康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吳立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宋微波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李華軍、包振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1年,王軍成、陳松林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還有文圣常、管華詩、侯保榮等我國海洋科研領域聲名顯赫的院士,都來自青島。
目前,青島共擁有23位涉海院士,他們占全國涉海院士總數的約70%。他們是我國多個海洋細分領域的開拓者、奠基人,無論是在前沿創新,還是產業化、工程化應用領域,都有著不俗的成績。
例如,現已年過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是中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他帶領團隊推動中國海洋藥物的產業化開發,系統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制備與應用開發技術體系,構建了國內外第一個海洋糖庫。
再如,47歲就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吳立新,是當時中國海洋領域最年輕的院士。他長期從事大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發現了20世紀全球大洋副熱帶西邊界流區“熱斑”現象,推動了大洋鉆探船、海洋觀測網等多項大科學工程的實施。
涉海院士集聚背后,折射的是青島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除了涉海院士數量全國領先,青島擁有國內一流海洋科研機構的數量也占全國1/3以上,獲國家海洋創新成果獎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一半。
在全省乃至全國海洋發展領域,青島勢必要增強責任感和引領力。在這個過程中,涉海院士更應該發揮“領跑”作用。
02
“國家隊”戰略力量
我們為什么如此看重院士?院士制度是黨和國家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導向,凝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設立的一項重要制度。
如果以博士為起點,將我國高端科研人才結構做成金字塔形狀,兩院院士就是在長江、杰青等人才之上,位于科研金字塔頂的人。兩院院士再“往上”,就是諾貝爾獎得主了。
因此,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堪稱“嚴苛”。除了政治站位、道德學風等基本要求,科研成果是最直觀,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衡量標準。一般來說,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科研工作者才能擁有兩院院士的“報名權”。候選人至少獲得過一次國家級一等獎或兩次國家級二等獎,才能相當于符合院士增選的“門檻”。
例如,笪良龍就曾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得國家科技獎兩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簡單梳理一下,院士的“成長之路”大概具有這樣的共性過程:發表至少100篇論文——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成果——獲得省級科學一等獎——獲省部推薦參評國家科技獎——獲得國家科學一等獎或兩次二等獎——報名增選院士——第一輪通過——第二輪通過——當選。
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成功當選院士,先后參選多次是常態。今年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平均年齡54.7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5歲;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58.2歲,最小年齡48歲,最大年齡76歲。
何況,今年的院士增選工作調整了部分規則,進一步增強了入選者的含金量。其中,變動最大之處在于第一輪評選,每組有資格投票的專家人數在60人左右,更加強調憑“硬實力”說話。
在一流科研工作者中選出“頂級智庫”,入選者稱得上是鳳毛麟角。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為例,今年共有655名候選人報名,最終僅有74人當選,當選比例僅為11.3%。在今年兩院院士增選第一輪有效候選人名單中,青島共有19位在列。最終僅有笪良龍、薛長湖2人成功當選,可見其競爭激烈,實屬不易。
經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產生的兩院院士,是我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重大原創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的國家高端智庫,也是我們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隊”戰略力量。
03
用好“關鍵少數”
成為兩院院士不僅意味著榮譽,更代表著責任。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放大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就要更好地發揮院士作為“關鍵少數”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兩院院士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爭取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獲得高質量科研成果、推動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
麥康森多年來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從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引領了符合國情的水產飼料工業體系構建,其成果在主要產業化企業累計直接新增產值年超600億元;
李華軍長期從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研究與工程實踐,其創新技術成果支撐了100余項國內外重要工程的安全建設與運行,工程總投資超過千億元,經濟效益超過百億元,推動了我國海洋工程行業的科技進步;
包振民和科研團隊研究十年,建立了以BLUP育種技術為核心的扇貝育種技術體系,成功培育出了扇貝新品種“蓬萊紅”,一舉改變了我國扇貝養殖無良種的局面,標志著海水養殖動物育種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王軍成長期從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與儀器裝備研制,突破了海洋監測浮標系列關鍵技術,構建發展了海洋資料浮標設計理論與技術體系,實現了我國海洋浮標的系列化、產品化,支撐建設了國家海洋環境浮標監測網;
……
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實現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都離不開兩院院士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我們也期待著,借院士隊伍再擴容的“東風”,青島可以進一步用好這支科技創新“排頭兵”隊伍,通過“關鍵少數”帶動全面發展,提升城市創新策源力,推動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為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注入更多智庫能量。
作者 |耿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