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4-07-13 14:50:07
原標題:山東:以改革"沖擊鉆"打通"0到N"創新鏈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以改革"沖擊鉆"打通"0到N"創新鏈
來源:大眾日報
5月,浪潮海若大模型以93.70%的準確率刷新世界紀錄,斬獲全球權威賽事QASC挑戰賽國際第一;6月,全球首列用于商業化運營的碳纖維地鐵列車“CETROVO 1.0 碳星快軌”在青島發布;7月,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宣布全球首次成功構建西瓜屬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剛剛過去的幾個月,山東問鼎“全球之首”的新突破、新成果不斷涌現。
突破從何而來?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跟隨“改革潮涌風正勁 齊魯揚帆征新程”山東改革·媒體行,記者調研發現,全省各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從省市到區縣,從科研院所到企業,數不清的科創單元正以改革“沖擊鉆”打通“0到N”創新鏈,在科技體制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實質性突破,托舉一批批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
給創新裝上“加速器”
一座大樓里科技企業和各類服務商“扎堆”
濟南市歷下區奧體西路與工業南路交會口,樓宇鱗次櫛比。其中,齊魯科技金融大廈是一個頗為特別的存在——這是一座中小企業集中的辦公大樓,在2樓辦公區分布著近百個工位,每4—6個工位就是一家企業。
“大廈內有注冊企業324家,其中科技類企業126家,圍繞科創的各類需求都很旺盛。”濟南科金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燕說。中小企業由于研發實力薄弱、缺乏要素支持等,好的創新點子往往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更好支持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研發工作,齊魯科技金融大廈發揮平臺要素聚集作用,為企業提供融資、路演對接、項目孵化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全方位服務。
科技創新平臺,是創新要素的集聚地,是突破科學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實力擔當,也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山東多地都在著力構筑科創平臺,集聚創新要素,加速創新實現。
一些地方充分開發利用外部資源,與大院大所開展合作,搭建高能級平臺,增強平臺賦能作用。濰坊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下游配套企業等聯合組建創新共同體,與哈工大、西工大等149家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關系,促成792項科技成果在當地企業落地轉化,累計產生經濟效益16.8億元;威海攜手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聯合共建天智創新技術研究院,去年一年在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290.68萬元,總產值累計突破1.5億元;青島與省政府、中國科學院建設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搭建了20個省部級平臺。
大平臺破解大問題,帶來大效益。“截至去年底,我們與500多家企業建立實質性合作,實現20項重大成果的轉化。”青島能源所所長呂雪峰介紹,其中生物天然氣產業化項目全國累計推廣示范工程10余套,單細胞分析儀、微藻高值化利用等重大藥物微生物制造等項目正在與海正集團、魯抗集團等企業聯合實施轉化。
為“主力軍”配好“工具包”
科技企業用上了“卡脖子攻關貸”
對于企業而言,資本、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的制約是共性問題,靠企業單槍匹馬很難改變,圍繞企業所需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威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力軍”作用,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占比57.16%。“針對科技型企業,去年威海創新推出‘撥投貸保’聯動機制,助力企業突破核心技術。”威海市委副秘書長李繼說,目前威海已建立“卡脖子”項目攻關庫,106個項目順利入庫,39家企業獲得銀行授信、授信額度5.61億元,7家企業使用“卡脖子攻關貸”、貸款金額達3855萬元。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齊魯科技金融大廈持續豐富“工具包”。王燕介紹,他們推出了齊魯科研貸等59個科創金融產品,累計提供信貸支持近60億元。同時,引進私募基金管理機構20家,管理基金規模近170億元,打造山東省科融信服務平臺,為企業授信39.5億元,“目的就是讓金融活水直達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王燕說。
“融資難”,難在企業缺乏質押標的。臨沂高新區設置政府專項風險補償基金,強化風險協同共擔效應,為金融機構吃下“定心丸”,有效調動銀行放貸積極性。今年以來,推動20多家企業獲批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貸款近8000萬元。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需要激發釋放科研人才創新活力。在濰坊,創新推出“人才興濰”24條等一批人才政策,創新實施“雙聘制”引才,目前引入濰坊籍“兩院”院士21人、國家卓越工程師2人、國家級人才工程29人;在青島,嶗山實驗室水動力平臺組建起共計200余人的高層次科研隊伍,開展40余項課題研究;日照探索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今年以來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5名專家到市內企業兼任科技副總,幫助企業開展科技攻關等工作。
打通堵點各有妙招
新型研發機構暢通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成果價值評估、生產工藝改造、產品推廣應用等諸多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堵點。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點,就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堵點。
青島能源所改革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制度,將成果轉化收益80%以上獎勵科研人員,并將與企業橫向合作、成果轉化納入職稱、特聘崗位評定條件,調動科研人員合作、轉化的主動性、積極性。
“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靈活優勢,我們探索形成了自主研發、合作研發、引進落地三類成果產出模式和許可/轉讓、作價入股、自主創業三類成果轉化模式,保障成果轉化‘所有的路都通著’。”呂雪峰介紹,“十四五”以來,該所專利授權數量躍居山東省科研院所第一。
濟南充分立足自身特色優勢,開展有針對性的成果轉化支持。發揮駐濟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優勢,濟南修訂升級“新高校20條”,安排1億元專項扶持資金,實施項目117項,推動駐濟高校院所開展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中的關鍵節點,濟南做優做強黃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平臺,掛牌項目472宗,成交金額2.72億元。
只有深扎進產業一線,瞄準企業迫切需求的關鍵技術開展精準攻關,才能更好地實現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的“雙向奔赴”。威海連續39年水產品產量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以往,魷魚類產品大都為工人手工加工,效率低、成本高。“在威海市科技局‘揭榜掛帥’政策牽引下,我們與企業聯合開發魷魚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威海天智創新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劉靈燕介紹,這條產線經過精密的機械設計與智能化控制,推動了魷魚加工業自動化轉型。
盛夏時分,煙臺黃渤海新區海風輕拂,15棟集辦公、科研、中試、食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建筑拔地而起,這是一期項目剛剛建成的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總部基地。“今后,實驗室將為本地企業與實驗室開展項目合作、共享人才、共建聯合實驗室等提供載體,提升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的能力。”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主任助理鄒強說。(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