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4-08-16 09:44:08
原標題:山東:AI加持,讓“齊魯糧倉”更智慧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AI加持,讓“齊魯糧倉”更智慧
來源:大眾日報
“請刷卡。”隨著一聲提示音,來自海陽市的種糧大戶程英顯將兩車新收的夏小麥運進了煙臺市糧油儲備庫有限公司。今年夏收期間,他已經往煙臺市糧油儲備庫運送了幾千噸新糧。
目前,山東夏糧收購工作進入尾聲。受降雨天氣影響,今年煙臺市糧油儲備庫的夏糧收購工作結束較晚。糧庫所處的棲霞市桃村鎮西莊村屬于非產糧區,為了盡快完成2.86萬噸輪換任務,糧庫隨著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收糧時間和收糧價格。
一年豐收季,顆粒盡歸倉。山東正以現代化、綠色化、智能化為方向,守住管好“齊魯糧倉”。近年來,山東積極推動“智慧管糧”,率先實現地方儲備庫存動態監管全覆蓋,確保糧食“看得見、管得住”。
流程自動化
新糧入庫效率翻番
7月23日,在煙臺市糧油儲備庫采樣區,糧庫工作人員正操控扦樣機的取樣管,從高處插入車斗內,將不同位置的小麥抽取到分樣器中充分混合,再經過分樣器均勻分成兩份。這就是新糧入庫的第一步——扦樣。
“根據車型大小,每車至少要抽取8個點位,經過多點位抽取并混合分樣的小麥樣品,更有利于后續檢測的準確性。”煙臺市糧油儲備庫有限公司扦樣員柳建伊告訴記者,相較于從前的人工拿桿取樣,機器自動取樣不僅更加安全,時間也僅需原先的四分之一左右。
“今年麥收期間天氣好,所以麥質好,容重高,不完善粒低,水分干,顏色金黃,毒素特別低。”對于扦樣后的質量檢測環節,程英顯很是自信。這份自信不僅來自種糧大戶的經驗判斷,也得到了數據的證明。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毒素59.08μg/kg,遠遠低于國家標準要求的1000μg/kg。”煙臺市糧油儲備庫有限公司質檢科副科長伊振國說。除了毒素這一指標,取出的小麥樣品要先經過容重、水分、不完善粒和雜質等初檢,只要有一項結果不達標便停止其余的檢驗流程,不予入庫。程英顯的這車小麥,屬于容重794g/L的一等小麥。
為了保證檢驗公平,糧食檢驗全程采用盲檢的形式進行。檢驗人員只需掃描司機登記時領取的二維碼,將結果輸入系統,司機看到公布在園區大屏上的檢驗結果合格后,就可以進行稱重和卸車。
卸車,看似簡單的環節,要想卸得又快又好還不費力,也需要自動化機械的幫忙。
“以前卸車就是人拿著鐵耙子往下扒糧,卸完一輛車要一個小時左右,現在用液壓卸車平臺,一車不到半小時。”煙臺市糧油儲備庫保管員牟健慶告訴記者,卸車效率的提高使單日入庫的糧食量翻了一倍,還可有效減少卸車輸送過程中撒漏、揚塵、糧食破碎等問題,降低了糧食損耗率。不僅如此,卸下的麥粒還會直接運輸到清理篩進行兩層篩選,省去了人工篩除雜質的麻煩。
傳感器監測
糧食收儲可觀可感
“現在送糧非常方便,所有流程都在卡上,我們只需要看著大屏幕,等待檢驗通過就可以卸車結款了。”程英顯說的“卡”,是每輛運糧車在糧庫進門登記時都要領取的IC卡,也叫“一卡通”。有了這張卡,新糧入庫的全過程都變得井然有序、可觀可感。
“以前夏收繁忙的時候,總有司機來反映后來的車比他先卸了。現在有了一卡通系統,所有車輛順序都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避免了爭搶和混亂。”煙臺市糧油儲備庫有限公司業務科科長孫維華說。
除了新糧入庫,在糧食儲存環節,智能測溫系統也為糧食的安全儲存搭建了實時監測平臺。
“這里能監測我們糧庫全部36個廒間的溫濕情況,只用不到一分鐘,想查看的倉內糧情數據就能準確顯示出來。”在糧庫信息中心,煙臺市糧油儲備庫有限公司信息化負責人林洪濤正坐在電腦前進行日常檢測。除了整倉的倉溫、倉濕和糧食的品種、數量,顯示器上,一個個閃爍的溫度值以不同的顏色分層逐行地顯示出來,糧堆內部的高溫和低溫點一目了然。
三層、六行、八列,102倉這144個實時傳回的數值,依賴于均勻埋在倉內糧堆間的144個傳感器。倉容越大,糧堆內的傳感器數量越多。“糧情監測,最重要的就是溫度和濕度。生蟲、霉變、結露……很多糧食異變的情況都能通過異常的溫濕數值反映出來,及時預警。我們會對異常點進行糧食取樣檢驗查找原因,同時也能根據每層糧食的溫濕變化及時采取相應保糧措施。”孫維華說。
根據檢測結果,當日17時的氣溫在25.8℃左右,而整倉的糧均溫只有12.8℃。這種準低溫的儲藏條件,主要借助機械通風、倉房隔熱、密閉保溫等手段達成。
“新入庫的夏小麥溫度可能在30℃以上,到了冬天容易結露。借助風機將冷氣從糧倉底部的通風籠吹進去,把糧堆的熱氣從上方的窗戶推出來,就能有效降溫。再配合良好的隔溫條件,可把平均糧溫長期保持在20℃以下,利于安全存儲。”孫維華說。
AI預警
孿生模型助力優糧優儲
置身糧倉內,入目盡是平整的糧面。而在糧面之下,科學布置的各種智能機械設備在為糧食的安全儲存保駕護航。
在傳統糧倉向智慧糧倉升級的過程中,減少人力成本和人為誤差的影響、提高準確率和自動化水平,仍是目前重要的發展方向。以此為目標,加強產學研合作已成為基層糧庫和高校科研團隊的共同需要。
為了完善糧食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增強糧食應急保障能力,今年4月起,煙臺市糧油儲備庫與山東商務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合作開展了AI儲糧大數據預警模型研究項目,王鵬鵬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
“糧倉安全關系重大。我們利用糧倉已有的球機攝像頭,使用自研的孿生對比網絡模型,通過多維度視覺計算與比對,建立疑似圖片和正常圖片的對應關系,以此分析攝像機采集的圖像,發現糧食缺失或糧面異常,實現實時自動報警。”王鵬鵬說。
算法能夠處理普通的情況,但實際場景中的干擾更加復雜。為了實現科研項目的產業化落地,研究團隊還需要收集更多困難樣本,增強算法的準確率和泛化能力。
王鵬鵬告訴記者,目前,該項目的異常檢出率保持在99%以上,誤報率在0.3%以內。他們希望通過與糧庫的進一步合作優化,增強人工智能在實際場景中應對偶發困難的能力,實現替代人力查看監控,快速響應安全隱患。
記者從省糧食和儲備局獲悉,截至8月5日,全省共收購新小麥598.2萬噸;糧食綠色倉儲提升完成改造升級倉容208萬噸,全省完好倉容達到4452萬噸。(記者 劉童 通訊員 張偉)(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