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9日訊 (山東經濟廣播記者顧震宇)
前不久,在杭州某科技公司的面試現場,一位擁有專業認證資格的程序員因為MBTI測試顯示"INFP"(內向型、直覺型、情感型、知覺型)人格類型被當場淘汰。這一事件并非孤例,智聯招聘數據顯示,超四成求職者遭遇過性格測試篩選。人格類型測試被納入招聘流程,能否成為人才“試金石”?心理學工具MBTI是否會異化為就業“絆腳石”?
科學幻象下的認知陷阱
MBTI是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的縮寫,是一種基于心理學理論的性格分類工具。這種測試方法將人格分為4個二元維度、16種類型,旨在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點、行為偏好、思維方式等。但很多人不知道,MBTI創始人布里格斯母女從未接受過正規心理學教育,其理論原型脫胎于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未經實證的假說,因而MBTI從原點上就存在著非常大的爭議。
此外,人格心理學權威刊物《Journal of Personality》曾多次發文指出,MBTI的四維二分法割裂了人格的連續性特征。當企業將應聘者的職業潛力簡化為"ENTJ適合管理,ISTJ適合會計"的刻板公式時,無異于用星座指導人力資源管理,況且星座還可以根據生日來具體定位,相比下,MBTI的具體類別是否屬實,也缺乏明確的標準。
(該圖片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篇評論觀點)
工具異化帶來的人才困境
某上市集團HR總監坦言,使用MBTI的真實動機是"快速篩人"。這種效率至上的邏輯,導致企業錯失類似特斯拉CEO馬斯克(INTJ)、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INFP)這樣的非常規人才。更荒誕的是,同一測試在不同機構常得出矛盾結論,使求職者陷入"人格整容"的焦慮。
記者觀察發現,在很多社交平臺,點贊收藏量靠前的,不少是“HR眼中的MBTI排序”“高分通過性格測試分享”“為求職者量身定制MBTI課程”等內容。不少求職者表示:“我會刻意按照公司想要的類型填寫MBTI結果,盡量不暴露自己?!比绱诉@般的“雙向奔赴”,真的能續寫伯樂與千里馬的佳話嗎?
重建理性的評價維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勞動者進行歧視性的限制或排斥。以MBTI中的幾個類別就來限定招聘者,不僅不科學,還可能無意間已經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廣大求職者而言,由于企業在招聘時屬于強勢一方,不少求職者都選擇被動接受其提出的要求。如果已經為求職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卻仍然因為MBTI性格測試不匹配等原因遭受區別對待,求職者也可以勇敢捍衛自己的自由擇業權,如拒絕用人單位的不合理要求,或通過及時向勞動監察大隊舉報、向法院起訴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當MBTI測試淪為新時代的"顱相學",被部分企業當成了人才“試金石”,折射出職場評價體系的懶惰與傲慢。人格不應是禁錮人才的枷鎖,而應成為綻放個性的沃土。破除標簽化思維,基于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而建立的多元評價維度,方能讓每個人在職場找到真正適配的坐標。畢竟,人性的復雜與可能,遠非16種字母組合所能定義,MBTI不該成為求職者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