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干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七月,正值黃河汛期,濱州濱城的黃河泥陶手藝人王超在河邊挖了近兩個小時,才從泥沙中找出一些精泥。這些精泥經過晾曬、搗碎、揉搓等十幾道工序,變成茶具的坯體,晾曬5天的坯體放入電爐中烤制,這個過程持續48小時以上,茶具才可定型。
王超做陶藝的地方是黃河岸邊的古村落西紙坊。上世紀80年代,在老村不遠的地方,村民自發淤起了高高的新村臺,陸陸續續搬了進去。老房子破敗了,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從2015年開始,對舊村進行整修,開發黃河古村文旅項目,王超把工作室搬到了這里。
在王超工作室的隔壁,是傅琨的攝影工作室。傅琨,是長江上游城市四川瀘州的女兒,黃河下游城市山東濱州的兒媳,定居濱州之后,拍了13年的黃河,幾乎走遍了黃河下游的每一處土地。行走黃河灘,講述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在傅琨看來已經是自己的一種使命。朝夕相處中,她已經成為西紙坊村的一員。
在西紙坊,各種藝術工作室達到7個,民宿、文旅項目的發展帶火了這里的旅游,村民的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
如今的西紙坊,黃河古村民宿、特色農家樂、陶藝坊、游學項目錯落有致,一個以黃河文化為底蘊的文旅生態圈正在形成。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結合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山東沿黃7市9縣編制出臺了特色產業發展規劃,11個縣區規劃投資83億元,建設39個產業園區,一條千里綠色產業長廊正沿黃河蜿蜒展開。
閃電新聞記者 朱偉偉 編輯 劉雨暄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