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干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灘區人民在和黃河抗爭的同時,也享受著來自黃河的饋贈。建設村臺,第一步是淤筑村臺,而淤筑村臺需要從黃河抽沙。淤建一個村臺需要8至10艘抽沙船同時作業。菏澤市東明縣的24個村臺,主要集中在長興集和焦園兩個鄉鎮,黃河流經這兩個鄉鎮總長28公里,如果按照施工標準每隔500米安放一艘抽沙船,無法保障24個村臺同時淤建。
菏澤市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指揮部副指揮長劉慶喜稱:“大規模、高度集中的抽沙,在黃河的抽沙史上第一次,所以有很多預想不到的問題。本來想著按設計、按理論數據,500米內抽沙應該源源不斷。但是,由于河勢的變化、河道的變化、汛期的變化,很多地方就抽不到沙。”
抽沙淤填的全新工作,考驗著建設者的智慧。年近60歲的翟聯賓,從2017年9月開始進住東明縣沙窩鎮3號村臺。沙窩鎮3號村臺是東明縣一期施工建設的村臺,但起初,抽沙淤填工作在全縣排名倒數第二,這讓翟聯賓很是著急。
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3號村臺縣級副指揮長翟聯賓稱:“黃河里面打沙,理論上是正常的,可是黃河里面沒沙。5個落河村、3個古建筑遺址,底下全部是膠泥底,沒沙場。”
翟聯賓同施工人員多次商量,但一直找不到解決辦法。情急之下,他決定帶隊沿黃河尋找沙源。
“我們劃著小船,找著農民探水工,在黃河里面探,到底哪里有沙場,挪了五次管道,挪了五次沙場,管道延長了2.5公里,才找著沙場。冰天雪地,確實是太冷了,在那個階段,我是天天在黃河邊。”翟聯賓表示。
為確保抽沙淤填進度,翟聯賓和大伙采取“人盯船、人盯管道”戰術,結合黃河河勢和抽沙需求,及時調整抽沙船數量、更換抽沙地點。施工人員頂風冒雨,晝夜值守。
翟聯賓稱:“一個船一個船地調度,一個船一個船地督導。有風有雨,還要害怕安全事故。但凡有一點兒小風就把抽沙管道刮斷,太難了。我這一生當中,沒吃這么多苦。”
400多個日夜,翟聯賓幾乎天天吃住在工地,父親住院他也沒能回去看一眼。與時間賽跑,最終,翟聯賓負責的沙窩3號村臺成功“逆襲”,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先期完成了抽沙任務。
閃電新聞記者 袁敬宇 編輯 董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