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干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抽沙必然引水,這就導致村臺含水量高,如何降水,又成了一大難題。2018年6月底,菏澤市鄄城縣的4個村臺淤筑完成。然而,經過4個多月的自然沉降后,臺體含水量仍然很高,無法達到建房施工標準。村臺降水,國內沒有任何先例,也沒有成熟的技術可供遵循。沒有路子,只能摸索著干。多種方法比較下來,專家們決定采用一種土辦法:井點降水。
菏澤市鄄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指揮部特聘專家任文振介紹:“一開始用農村打水壓井的方法,能不能抽出水來,先做這種簡單的實驗。專家認可這種方法,能用的話,井點布置梳理地再密一點,這樣降水能更快一點。”
村臺完成降水,并非大功告成。臺體沉降不均勻、承載力達不到標準,都無法施工。當地再次借鑒民間智慧,對村臺進行強夯固結。
菏澤市發改委黨組成員范同建稱:“強夯一般夯三遍,兩遍點夯,一遍滿夯。夯后村臺承載力達到12噸,土層密實度達到97%以上。一個村臺從強夯,到檢測完畢大致需要5個月時間。等5個月,工期我們等不起。我們又論證了分區域施工的辦法,當一個區域檢測完畢,我們就開始施工建設,其它區域繼續檢測,壓茬進行。這種方法,既有當地群眾的智慧,也有專家的智慧。”
正當建設者們擼起袖子建村臺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添了一道“加試題”。
申玉臣,東明縣沙窩鎮2號村臺項目經理。今年春節,他盤算著在工地上過年,加緊趕工期。沒想到,疫情打了他個措手不及。
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2號村臺項目經理申玉臣告訴記者:“壓力太大了,我們這個工程中標是合同工期,2020年5月19號主體封頂,2020年7月19號工程竣工,還知不道疫情到什么時候結束,天天關注新聞。我們這些人都是干活的,誰也不愿閑著,閑著比干活還難受。”
疫情之下,很多地方為企業復工發愁,村臺建設任務繁重的東明縣,又多了一愁:村臺復工。2020年2月10日,一場村臺復工戰役打響。縣里針對需要到外省運輸建設物資的車輛,依規辦理通行證明;對外地復工人員,實行點對點專車接送。
申玉臣表示:“先通知班組長,何亮一開始抵觸情緒很大。我苦口婆心勸他,最終他說服了他的家屬,他先帶工人來到現場,然后通過來到現場這些工人,再挨個挨個通知他們身邊的人。”
要把損失的時間搶回來,申玉臣很清楚,施工現場的疫情防控必須滴水不漏。消毒、測溫、口罩,一個也不能少。
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2號村臺瓦工隊長何亮下班后,跟妻子岳麗芳打視頻電話,說自己在工地上很好,讓妻子放心。“這邊防護做得很好,每天都消毒,每天都發口罩,你放心就行了。”
一邊抗擊疫情,一邊趕進度,到11月,沙窩2號村臺房屋建設基本完成。
閃電新聞記者 袁敬宇 編輯 董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