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8日訊 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山東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提升救助質效。圍繞精準認定,建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打通52個部門202類數據,構建社會救助家庭“核對資源域”,全省年均對社會救助家庭開展經濟狀況核查比對超過600萬人次,實現智能畫像、精準識別,切實保障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實施。圍繞快速識別,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2024年高水平建成覆蓋全省、分層分級、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山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將191萬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通過“平臺監測預警+基層入戶核查”的方式,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圍繞便捷辦理,推行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實現了7個救助部門15項救助業務“只進一門、掌上通辦”,省市縣三級全面開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科學提高標準,靶向對接需求。健全保障機制。完善與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同時明確低保標準對特困人員、孤困兒童、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救助標準的基礎參照作用,促進各類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截至2024年底,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較上年提高7%、9%。創新服務模式。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服務類社會救助指導意見,推動社會救助從單一的現金救助向多維的“物質+服務”模式轉型,有針對性地向困難群眾提供日常訪視、看護照料、就醫陪護、助餐助浴、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等服務,不斷滿足群眾對救助服務的新期待。銜接慈善資源。建設省級“救急難”信息對接平臺,開展“慈善救急難雙百行動”,將困難群眾救助需求與慈善供給“線上”智能匹配。2024年動員194家慈善組織設立220個慈善項目,通過平臺實施幫扶4462人次、支出資金2247萬元,困難群眾尋求慈善幫扶從“四處奔走”變為“一鍵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