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4-08 10:04:04
原標題:學以為己 知行合一
來源:中國教育報
人需要一個“參照系”,才不至于迷失自己。自己在專業領域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總是在比對中發現的?!安煌昝馈笔菍W習的根本動力,發現自己的不完美,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用不同形式去學習,才能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教師的成長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師生角色變換,在課堂上互相學習
教師學習最好的場所是課堂。我給小學生上過課,給新入職教師上過課,給不同類型的語文教師上過課,也給大學的研究生上過課。在不同的課堂上,作為教師,收獲也不同。
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給小學生上課,一直是我的主要工作。給小學生上課,要想讓他們學得好、學得足,就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一是要思考他們能學會什么,二是要思考他們怎樣才能學會。關注“學會什么”,要會在課程、教材、教法的三維視角之下確定教學目標。關注“怎樣學會”,就要為小學生設計學習的支架,讓他們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和表達。有時候,問題設計的問法出現偏差,學生的思路就會跑到另一條道上。給小學生上課,讓我意識到要更加注意用詞的精準,設計的活動步驟要明確,設計的學習支架要有用,這樣才能讓學生能看懂、能執行、有所收獲。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給教師上課,要能夠解決教師們的現實問題,不能只講自己擅長或者準備好的內容。比如我給新任小學語文教師上課時,知道他們在學生管理方面沒有經驗,于是在開始的時候,我就拿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與他們分享。比如,如何分工打掃衛生、如何保證課間的秩序等,然后再開展語文教學的專題。即使是語文教學方面的內容,也應從他們最關心的課堂教學問題入手。不同階段的教師,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內容,要有所側重。我跟他們一起觀看課例,一起分析評價,把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發現哪些是共性的問題,哪些是某個階段的問題。這樣的過程,讓我對教師培訓和教師成長規律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在課堂實踐中開掘思維深度。給別人上課的同時,我也在北京師范大學讀博士。我印象最深的是質性研究課。在課堂上,老師都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關注解決現實的問題。老師一直強調我們是“研究”、是“診斷”而不是“開藥方”。研究先要判斷有什么問題或者哪里出了問題,而不是憑借朦朧的判斷和模糊的經驗去干。一線教師付出很多,但多是靠經驗在做事。如果不能以研究的視角審視現實問題,就難以發現深層次的原因,就找不到問題的根源。
所以,在教師成長過程中,應該多進行換位思考和體驗,在“師”與“生”的不斷交叉變化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有效的學習,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堅持課題引領,做研究型教師
人總是有惰性的,長久堅持做一件事是需要毅力和韌勁的,做課題研究就是如此。課題研究就像一個“刻度表”,以時間的尺度來衡量所做之事,讓人須臾不敢懈怠。不斷迭代的研究,總需要在前面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發展,就這樣一點點地前行,讓所做的事更有深度。
通過持續研究提升思維水平。2000年4月,我第一次接觸到課題研究。當時的學校申請了山東省“十五”規劃課題“構建小學語文實踐體系 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我參與了課題申請書的撰寫,負責其中一項子課題。周六日坐在辦公室苦思冥想,終于完成了課題申報書,這個情景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這個課題順利立項和結題,讓我明白,中小學教師做課題研究,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
后來我先后主持“構建小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體系”等一系列“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課題。之所以不斷申請課題,是因為在上一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F在回頭看看20年來做過的一系列課題研究,其實都是第一次課題的延伸。教師應該成為研究型教師,課題研究對于教師成長的作用很大,圍繞一個課題進行多個方面研究和總結,可以解決自己想弄清楚的問題,并逐漸培養研究思維。但教師不應該為做研究而研究,教師在用課題成果指引自己前進方向的同時,應該多思考教師做課題研究的意義,把研究成果運用到更廣闊的領域。
通過總結梳理和成果提煉升華認識。日常工作總是繁雜的,即使是課題研究,也要面對瑣碎的日常。在工作中解決了很多問題,獲得了很多經驗,但是,什么是拿得出來的,什么是值得向別人展示的,這些都需要不斷地梳理、提煉,不斷地去粗取精。
成果的總結能讓人的認識從隱性變為顯性。課題成果的提煉,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生的,但教師在課題開始之時就要對結題的成果有預測。教學成果提煉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能力提升的過程。我多次參加各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主持的“小學單元整體課程實施與評價體系”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的“小學語文整體教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研究”獲北京市2017年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成果的評審過程中,聽取不同專家、不同老師的意見,反復修改,這樣的過程對于提煉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很好的鍛煉。
扎根腳下土地,走出“鐘擺效應”
教學成果的呈現有多種形式,一是課題結題報告,二是教學成果申報書,再就是各種圖書。不斷地寫各種報告,自己的教學思想就逐漸清晰了。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地提煉,讓研究成果固化下來,才不至于在教學中“搖擺”。教學的鐘擺效應,就是因為總是忘記過去曾經做過什么。
我先后出版圖書多種,有供教師閱讀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理論與實務》《小學讀整本書教學實施方略》等,也有供小學生閱讀和供家長閱讀的。與出版社編輯、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深度接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是一種不同的角度學習——編輯的要求讓我更嚴謹,一線教師讓我更審慎,學生和家長讓我更貼近現實問題。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腳下的土地。在什么樣的土地上成長,需要自己不斷適應,也需要不斷地尋找,關鍵是要清楚什么樣的土地是自己需要的。教師為了實現更好的成長和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自己,但不能頻繁更換領域,而應該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充分地生長與舒展。
教師成長最大的動力就是以修為的姿態不斷地解決自己的問題。教師學習是一件既簡單又困難的事兒。教師學習需要有情懷,以知行合一對待生活;教師學習要有嚴謹治學的精神,以融合態度對待學問;教師學習要有專業要求,以敬畏之心對待學生。
從自我經驗出發,我認為教師成長有三點很重要:一是要有發展規劃,找到人生榜樣,然后按照他們的樣子去成長;二是要有行動策略,以研究的姿態,一生只做一件事;三是要有終極目標,那就是學以為己,影響他人。
教師也可以成為時代的育人英雄。我們的一小步,就是教育的一大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