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2-07-22 07:26:07
原標題:尋找人與大海的和諧共生之路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訊(記者 陳小艷 王晨霞 通訊員 張東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是‘你進我退’的關系,海水養殖和生態保護可以并行不悖。”近日,民盟青島市委會圍繞海水養殖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發展,邀請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共同開展調研,致力于在經濟和環境效益之間尋找一條和諧共存、相互促進的道路。
民盟青島市委會了解到,我國海水養殖占漁業總產值七成左右,是許多漁民賴以生存的“飯碗”。但在生態保護面前,海水養殖業一直在讓渡生存空間,伴隨海洋功能區劃調整和岸線整治,多地養殖面積正在逐步縮小。
民盟盟員、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副教授朱慶林表示,海水養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存在沖突,但兩者絕不是需要“二選一”的單選題。在限養區域,重點不應當是該不該養,而是怎么養。他舉例指出,膠州灣北部傳統的底播貝類養殖就同時具有固碳和水質凈化功能,嘗試生態化養殖對改善生態環境反而有正面作用。
“其實可以換一個思路,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增加生物資源的‘養護’,讓更加健康的生態系統來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民盟盟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正建議,在限養區改變傳統養殖方式、增加生態養殖比重,甚至可以通過養殖食物鏈底層生物吸引頂層捕食者棲息,在濱海濕地等自然保護區形成物種組成更加豐富的生態圈。
“生態養殖或許會增加成本,但疊加生態效益后可以實現‘多贏’。”民盟盟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芳明指出,生態養殖可以疊加苗種培育、精深加工、休閑垂釣、生態旅游等形式,建立集約高效的綜合產業模式。同時,也可以通過鼓勵社會機構開展生態產品認證,提升養殖產品的附加值,或者通過立法環節探索類似“濕地銀行”的政策,對養殖活動促進或損害生物多樣性的行為進行賦值或補償。通過人類正向干涉,完全能夠做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兼顧。
調研組建議,要抓住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生態系統修復十年”等倡議陸續發布的契機,通過科學、政策、技術手段的綜合管控,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為海水養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