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5日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齊魯兒女始終牢記囑托,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十年時光,山東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今天,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等央媒“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專欄集中刊發山東篇,整版聚焦山東“非凡十年”。
以下為報道全文:
·人民日報:齊魯大地“走在前、開新局”
·新華每日電訊:山東:銳意改革景色新 敢創新路天地寬
·光明日報:山東: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
·經濟日報: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積厚成勢
·科技日報:瞄準三大目標 山東發動新一輪“海洋攻勢”
人民日報:齊魯大地“走在前、開新局”
泰山巍峨佇立,黃河奔騰入海。
黨的十八大以來,齊魯大地發展日新月異。習近平總書記3次考察山東,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山東發展把舵領航、指引方向。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囑托山東“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一以貫之、一脈相承,賦予我們‘走在前、開新局’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牢記囑托走在前,勇擔使命開新局,努力把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山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找準定位,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
作為東部沿海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山東應當如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十年來,山東釋放內需潛力,農業大省轉向農業強省——
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20年率先突破萬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首次突破2萬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均居全國前列……一組組數據體現山東農業的硬核實力。
2012年,淄博市博山區,房利軍和他的山東華旅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一頭扎進21平方公里的山溝溝,將秀美風景一步步建成紅葉柿巖景區。據統計,2021年景區帶動周邊返鄉村民約500人再就業,營業收入超過6000萬元。“一企帶九村”的示范效應正在凸顯。
東營市廣饒縣發展紅色教育,聊城市東阿縣壯大特色產業,高唐縣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濟寧市培育“鄉村振興合伙人”……放眼齊魯大地,一個個鄉村呈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面貌。
十年來,山東暢通經濟循環,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今年4月30日,一列中歐班列(齊魯號)由濟南南站發出,滿載空調配件、太陽能設備等貨物,駛向匈牙利布達佩斯。至此,“齊魯號”用三年半的時間,開行總量超過5000列,穩居全國前列,國際運營線路達到52條,直達“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54個城市。
2021年,山東實現外貿進出口2.93萬億元,2012至2021年年均增長7.3%,高于全國年均增速。全省實際使用外資首次突破200億美元,2012至2021年年均增長16.7%,規模躍居全國第四位。截至目前,已有22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山東投資興業。數據表明,十年間,山東省開放指標實現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山東自貿試驗區實施110項試點任務,形成142項制度創新成果;上海合作組織示范區全力推進國際物流、現代貿易、雙向投資合作、商旅文交流發展“四個中心”建設,一批高能級平臺支撐山東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十年奮斗,山東發展基礎更加堅實:三次產業齊頭并進,供需兩端協同發力,新老動能相得益彰,各類企業比翼齊飛,陸海資源統籌開發,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城鄉區域均衡發展,對外開放提檔升級,人文沃土深度耕作……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山東將比較優勢化為發展勝勢,一定能夠贏得主動權,既為一域增光,更為全局添彩,為全國大局作出山東貢獻。”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棟說。
矢志創新,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
黃海之濱,今年3月開工的萬華化學低碳新材料產業園,建設場面熱火朝天。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增太說,這里將為公司打造世界級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增添強勁動力。
煙臺市錨定世界一流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目標,全力推動綠色石化產業鏈條化、園區化、智能化。
從挖煤炭、燒水泥的“一黑一灰”,到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兩高四新”,棗莊工業正重塑新輝煌。
近些年,菏澤市瞄準生物醫藥產業,推動“一港四園”快速發展,投資額年均增長64%,產業規模年均增長30%、達到605億元,實現3年翻一番。
行走齊魯大地,觸摸經濟發展脈搏,山東經濟發展處處呈現新氣象。
這些年,山東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頂住陣痛、迎難而上,新舊動能轉換闖過一道道難關,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工信部公布的6批共455家國家級“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山東以109家居全國第一,其中淄博市以17家列全省第一。更令人驚喜的是,淄博老工業基地產業調整改造成效明顯,這個走過120年歷程的老工業城市,正在華麗轉身。
最近5年,山東省加速淘汰落后動能,壓減鋼鐵產能占全國12%,萬元GDP能耗下降18.4%。傳統動能提檔升級,實施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6.7萬個,一批重大工程支撐強勁。新動能不斷壯大,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數字經濟規模增長40%以上。
從“粗、黑、重”到“高、精、尖”,山東省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呈現趨勢性、轉折性、關鍵性變化,邁向高質量發展呈現出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根本性轉變。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山東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包括加強科技研發創新、人才引育創新、營商環境創新等在內的“十大創新”行動計劃,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
浪潮集團突破140多項關鍵技術,海爾集團在全球建立了“10+N”創新中心,中鐵十四局不斷刷新大盾構施工穿山越海新紀錄……一批優勢企業,乘上創新東風,破浪前行;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工船投入運營……在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版圖上,山東元素愈發閃耀。
勇當先鋒,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興東社區,白墻紅瓦的小樓整齊排列,活動中心、幼兒園、學校、超市等一應俱全。
“家再也不在洪水里飄搖了!”2021年3月,村民馮留海全家搬進一棟帶院落的二層小洋房。歷經3年奮戰,山東60萬黃河灘區群眾喜圓安居夢,住上了安穩的家。
萬里黃河,奔騰依舊;千里灘區,換了新顏。從過去黃河灘里的“窮窩窩”,到如今幸福河畔的“美家園”,灘區百姓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明鄉村全面振興的方向,我們發展產業干勁更足!”東營市墾利區楊廟社區黨委書記張麥榮說,農業示范園、糧食烘干基地、果蔬冷鏈倉儲物流園等項目相繼落地,一個沿黃農業產業示范帶正在形成。
眼下,全國第一家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方案確定的8項任務圓滿完成。
爭當沿黃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山東在沿黃9省區率先制定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成立黃河流域首個生態環境觀測站,與河南省率先建立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2021年,山東境內黃河干流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過去一年,山東出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390個年度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100億元,286個項目集中開工,102個跨省合作事項加速落地,劃定沿黃9市陸域生態紅線,累計修復濕地2.3萬畝。
夏日的東平湖,碧波蕩漾,蘆葦叢生,青頭潛鴨、白鷺等眾多珍稀鳥類成群結隊,動靜之間盡顯生物多樣性之美。然而多年前的東平湖,25萬多畝水域,網箱網圍占到一半,采砂船日夜采砂,餐船餐余垃圾直排入湖……
近年來,泰安市東平縣堅定開展清網凈湖、清違拆障等九大攻堅行動,清除違法建筑447處,清理網箱網圍12.6萬畝,湖水水質常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
東平湖新生,折射出山東省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決心和信心。發展環保產業培育新動能,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群眾幸福感,加強環保治理深入推進清潔生產……7月12日,山東發布各地各部門“抓環保促發展”100個典型案例,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為山東領導干部的自覺行動。”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侯翠榮說。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山東干部群眾凝心聚力,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銘記于心,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付之于行,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落到實處。
“走在前、開新局”,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億萬齊魯兒女牢記囑托,勇于擔當、踔厲奮發,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努力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征程上贏得更大榮光!
人民日報: 勇擔新使命 奮進新姿態
黨建引領 煥發鄉村活力
本報記者 肖家鑫
從濟南市長清區孫莊村走出去的企業家孫增民,自愿到臨近的西蘇村擔任黨支部書記,贏得村民一致好評。
2020年,濟南市開展“頭雁隊伍提升”行動,在全市范圍內遴選村黨組織書記。一直想回報鄉村的孫增民第一時間報名,當選長清區文昌街道西蘇村黨支部書記。在這次遴選中,200多名“領頭雁”奔赴全市鄉村振興主戰場。
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村級事務無序……上任之初,孫增民面臨的難題不少。有著豐富企業經營經驗的他懂得,班子的凝聚力是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關鍵所在。他以黨建作為總抓手,不斷提高班子的向心力、戰斗力。
通過分享創業的艱辛歷程,孫增民鼓勵村干部煥發奮斗激情。針對西蘇村現狀,孫增民因地制宜,讓企業管理人才傳授適宜的管理方式和技術。就這樣,西蘇村集體經濟當年就增收30多萬元,一舉解決了村里幾十年的陳年舊賬。借助打造美麗鄉村的契機,西蘇村對村內道路進行修整;乘著產業振興的東風,村里的農產品電商平臺也初具規模。
西蘇村的蝶變是個縮影。近年來,圍繞全方位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濟南全面加強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推動重點任務攻堅落實、重點領域改革突破,農村基層黨建質量不斷提高。2019年以來,全市已累計選聘3775名大學生回村任職,累計調整1900多名村黨組織書記,樹立起“憑實績用干部”的用人導向。
如今的濟南,農村班子結構不斷優化,干部素質持續提高,形成了農村基層黨建整體優化提升的常態化、長效化良好格局。
產業提質 澎湃發展動能
本報記者 王 沛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驕陽似火,京東方物聯網移動顯示端口器件青島生產基地里,工人們正進行內部裝修。6月21日,該項目提前63天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建設速度出乎意料!”青島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孫華鈞說,這得益于西海岸新區各部門的主動服務。
作為青島市經濟發展龍頭,西海岸新區聚焦實體經濟,按照從鏈主企業到產業鏈、再到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開展全面提質行動。
京東方項目順利推進后,“鏈式效應”隨即釋放,上下游配套企業紛紛上門。目前西海岸新區半導體及光電顯示產業鏈規上企業達30家,去年實現產值413億元。“西海岸新區將突出抓好總投資6465億元的1146個在建項目,建設智能家電、高端化工新材料、芯屏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船舶海工、汽車、高端裝備制造3個500億級產業集群,推動人工智能和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倍增,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青島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黃島區委書記孫永紅介紹。
新興產業動能澎湃,傳統產業如何發展?青島市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突出工業互聯網引領賦能作用。
山東礦機華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產能、產值排名同行業全國第一,但總經理錢峰濤仍心事重重,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經西海岸新區相關部門牽線搭橋,公司完成智能化改造后,今年1至6月利潤同比翻番,還被評定為“專精特新”企業。
近年來,青島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目前全市已有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7家,位列全國第八。今年,青島還將重點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實施“沃土計劃”,滾動培育一批“雛鷹”“瞪羚”“獨角獸”和“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共有1萬余家企業進入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
治理創新 解決群眾愁盼
本報記者 李 蕊
一場細雨后,濱州市無棣縣棣豐街道明湖小區廣場上,幾位居民圍桌而坐。社區網格員孟令春拿出紙筆:“今兒個咱就拉呱拉呱,說說心里話。”
“我在這兒住了近10年,要我說,治理變化真是大!就說前幾日,家門口的消火栓漏水,我打開‘管家’APP,拍了張照片,上報了問題。縣委政法委在‘全科大網格’平臺上收到信息后,迅速對接街道及社區網格員,問題當天就解決了。”邵富民夸贊道。
近年來,濱州市持續探索社會治理新路徑,將政法、生態等多部門的網格合并到“全科大網格”一張網,全市統籌管理。同時,研發“百姓管家”平安碼小程序,群眾免費注冊使用,隨時隨地反映問題,訴求統一匯集到“全科大網格”信息管理系統。
“管家”有所呼,“夜話”實時應。濱州市每周組織召開一次“百姓夜話”活動,網格員與群眾坐在一起,反饋處理結果,傾聽百姓建議。
消火栓修好后,孟令春邀請邵富民參加“百姓夜話”:“邵老哥,處理結果滿意不?您再給我們提提建議唄?”邵富民呷了口茶,“消火栓事關咱百姓的安全。我建議給它們建‘專屬檔案’,明確負責人,定期查驗檢修,避免再出現類似問題。”
“這個建議提得好!”孟令春迅速記下。次日一早,他便領著幾名物業人員,做了一本消火栓“專屬檔案”。
像這樣的網格故事,時常在濱州上演。目前,濱州市已有77.8萬余人注冊使用“百姓管家”平安碼小程序,今年以來共辦結各類事項52.6萬余件,開展“百姓夜話”活動2.3萬余場次,收集群眾問題訴求和意見建議1.3萬多條。
“要用好‘全科大網格’這張大網,堅持坐到群眾炕頭、想到群眾心頭、干到群眾點頭,扎實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讓他們擁有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濱州市委書記宋永祥表示。
賡續傳承 弘揚優秀文化
本報記者 王 沛
“對弈前,先行禮;輕落子,勿有聲……”伴隨著清脆的朗讀聲,濟寧市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圍棋小課堂正式開課。阮家村聯合曲阜市惠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幸福曲阜·童伴家園”系列文娛活動,讓孩子們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近年來,為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示范區,濟寧市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富集優勢,以融入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基層社會治理、融入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等“八個融入”為切入點,選取100個示范點率先突破。
“只有把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群眾血脈、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賡續傳承。”濟寧市有關負責人表示。依托示范點現有的室內外場地、配套設施,濟寧突出儒家文化體驗項目、傳統民俗非遺等內容,在各示范點常態化開展可參觀、可體驗、可互動的活動。
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汶上縣郭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大講堂內,掌聲雷動。宣講員郭瑾正飽含深情地講述該鎮“獨臂斗士”吳懷慶的故事——吳懷慶不僅自己創業發展面條產業,還帶動群眾一起增收致富。“老吳就是俺鎮里美化村的,一位殘疾人都能依靠好政策致富,我們更要加油干!”郭倉鎮郭倉村婦女主任馬洪苓說。
推動理論普及活起來、實起來。去年11月,濟寧市推出基層宣講品牌,市委宣傳部、市委講師團成立理論宣講工作專班,市、縣兩級分別組建宣講團,深入群眾講實事、講身邊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
目前,全市共組建776支百姓宣講志愿服務隊,宣講員4466余名,共開展各類宣講近17萬場次,受眾近750萬人次。
生態修復 促進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 肖家鑫
盛夏的威海市,與劉公島隔海相望的華夏城景區里,山巒郁郁蔥蔥,往來游人如織。很難想象,十幾年前,這里曾是滿目瘡痍的采石場。
沿著棧道一路攀登,從高處俯瞰,華夏集團董事長夏春亭指向遠處:“那里原本是采石立面,現在是九曲街。我們還在礦坑里建起了仿古建筑、民俗館。”多年來,華夏集團持續投入,將寸草不生的渣石礦坑恢復了生態,變成了生態良好、風光旖旎的5A級旅游景區,威海華夏城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環翠區嵩山街道張家疃村村民孫萬里見證了這里的巨大變化,他在景區負責維修工作,月收入4500元。華夏城景區開業以來,共接待游客超過2000萬人次,帶動周邊新增酒店客房4000余間、餐飲等店鋪約2000家,近5年拉動周邊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增長14.8%。
2021年,華夏生態文明館開館運營,全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主線,寓教于樂,利用華夏城生態修復的成功案例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展現山東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成為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的“網紅打卡地”。
讓家鄉不斷綠起來、美起來,威海市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工程,2021年啟動實施17處廢棄礦山治理項目,續建12處廢棄礦山治理項目,完成治理面積122公頃,還完成4.5萬畝退化林修復和低效林改造任務。通過實施雙島灣海岸帶整治修復、東部濱海新城海岸帶修復、乳山浪暖口至和尚洞海岸帶保護修復等5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有效恢復了海洋生態功能。
人民日報評論:“走在前”是榮光更是擔當(新跨越 新期待)
山東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工業大省,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今年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公布,山東GDP增速3.6%,在全國各省份中居于前列。這個成績來之不易。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寄予厚望,從“努力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走在前列”到“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一脈相承,一以貫之。
面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山東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
事非經過不知難。2018年以來,山東累計治理“散亂污”企業11萬多家,化工園區由199個壓減至84個,完成粗鋼產量、焦炭產能壓減任務,整合轉移煉油產能780萬噸。山東咬緊牙關,忍住陣痛,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新動能,全省經濟迎難而上。
不久前,山東省舉行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重點項目現場觀摩。這些項目規模體量大、創新元素多、融合程度深、綜合效益好,觀摩人員普遍評價:看出了信心,比出了干勁。翻看成績單,全省經濟結構、質量正呈現出趨勢性、關鍵性變化,一系列關鍵指標持續向好,正在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走在前,蹚路子、當表率、樹標桿,為全國發展提供更多經驗、作出更大貢獻,這是山東的榮光,更是山東肩負的使命擔當。
今年5月舉行的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六個新躍升”的目標任務,系統部署12個方面重點工作,目標更高,任務更重,挑戰更大,每一項都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山東省委提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一張藍圖繪到底,在發展思路上強調堅決做到“六個一”,在策略方法上強調“六個更加注重”,堅決扛起“走在前、開新局”的光榮使命,抬高標桿、加壓奮進,大力開創經濟實力強、人民群眾富、文明程度高、治理效能優、生態環境美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走在前,事爭一流、唯旗是奪,且看新時代的山東奮進新姿態!
新華每日電訊頭版:山東:銳意改革景色新 敢創新路天地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山東考察調研,并為齊魯大地發展指引方向。2013年11月,他在山東考察期間,就對山東提出了要求:“銳意改革,敢創新路,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切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這篇大文章,努力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走在前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使命任務,山東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動能轉換加速推進,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積蓄強大勢能。
深化改革融入新發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山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經濟成績單。
這既是山東經濟強大韌性的體現,也與山東不斷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等密切相關。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
山東應聲而動,統籌推進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健全市場體系等重點領域改革:國企改革持續推進,一企一策“倒計時”抓落實;“減權放權授權”“一窗受理 一次辦好”等“放管服”改革舉措陸續推出;構建并深化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持續優化小微、“三農”金融供給。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記者從山東省委改革辦了解到,十年間,山東聚焦制約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發起了“九大改革攻堅行動”,著力推進國資國企、人才制度、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已形成制度成果130項。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企業最有發言權。“去年開始實施的服務企業專員機制,讓我們能和領導干部‘掏心窩子’了。”山東玉馬遮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承志說,政府專人靠前服務,幫助企業切實解決了一批實際困難,讓他干勁更足。
截至2021年底,山東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超過90%,2767個事項實現全程無人工干預“秒批秒辦”;超過300類電子證照實現亮證即用;“愛山東”App接入服務事項超過2萬項。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調研時,要求山東“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打通“梗阻”暢通內循環的同時,山東著力擴大開放,廣迎八方賓朋。
發揮毗鄰日韓的區位優勢,山東用好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等開放載體,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上合示范區管委會產業發展一部副部長臧元奇說,2018年以來,上合示范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已常態化開行包括日韓陸海快線在內的26條國際國內班列線路,通達上合組織及“一帶一路”沿線22個國家、51個城市。
十年間,“齊魯號”歐亞班列從無到有,2021年開行量超過1800列;跨境電商綜試區總數達到9個,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進出口額1300億元。
銳意進取全方位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今年初,濰柴集團將全球柴油發動機本體熱效率紀錄提高到51.09%。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說,公司近三年累計投入發動機研發費用超100億元。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我們的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2021年10月,他在山東考察調研時又提出“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的新要求。
創新強動力,發展提質量。山東把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全方位推進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不斷形成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格局。
重大科技成果不斷“上新”。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國內首套水下采油系統海試成功;超純海藻酸鈉正式上市打破國外壟斷……山東省科技廳負責人說,在智慧交通、精細化工、燃料電池、深地資源勘查開采等20個領域,山東的科技創新均走在國內前列。
截至2021年底,山東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萬家,是2012年的7.9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76%,較2012年增長17.65個百分點;今年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預算145億元,是2012年的近10倍。
發展動能除舊布新。2018年初,國務院同意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山東圍繞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潛力產業,確定了涵蓋三次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3.8萬個,投資規模居全國首位;加快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
發展格局持續刷新。“推動海洋強省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6月在山東考察時作出的部署。山東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陸海統籌、向海圖強。建成海洋船舶、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裝備三大海工裝備制造基地;自主設計研發的“藍鯨1號”“藍鯨2號”鉆井平臺赴南海試采可燃冰……2021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14942.1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6.5%。
創新思路推進黃河生態保護
7月初,山東省財政廳宣布向河南支付1.26億元生態補償金,引發廣泛關注。
這筆生態補償金的由來,是魯豫兩省去年在全國率先建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以來,黃河由豫入魯的水質始終保持在二類以上。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了解到黃河口水質明顯改善等變化時,他叮囑說,“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是前提,要有始有終、鍥而不舍抓好黃河生態保護工作。”在這次考察調研期間,他還勉勵山東“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促進更加協調的發展。
作為我國北方經濟體量最大的省份,山東在黃河流域經濟最發達、常住人口最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積極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奮力“走在前”:
——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山東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行動對環境空氣質量改善(PM2.5)直接貢獻率達37.5%;2020年底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初步評價達到94.1%,比201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
——落實“四水四定”,著力提升用水效率。作為黃河流域農業大省,山東在農田灌溉面積、農業總產量和總產值穩定增加的情況下,已連續18年實現增產增效不增水。
——開展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山東拿出真金白銀,重點支持開展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動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今年以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修復1000公頃濕地,鳥類由1992年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371種。
——構建跨區域協作機制。推動黃河流域技術、人才、平臺等創新要素共享共用,搭建黃河流域合作互聯網共享服務平臺,促進黃河流域政務服務“跨域通辦”。
近年來,隨著山東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陸續“交鑰匙”,60萬名灘區群眾喜遷新居,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泰山巍巍,大河奔涌。
齊魯兒女篤行不怠、只爭朝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山東正踔厲奮發,不斷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石,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光明日報:山東: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
【跨越】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齊魯兒女始終牢記囑托,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十年時光,山東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1.動能轉換 產業蝶變
時值盛夏,記者走進位于滕州市的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寬敞的龍門裝配車間里,幾十臺數控機床正繁忙運行。不遠處的高端智能重型數控機床裝配項目現場機械轟鳴,一幢恒溫恒濕的高標準廠房基本完成。
“這是公司著眼高端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的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威達重工副總經理雷祥元告訴記者,該項目采用5G+工業互聯網技術,將自動化設備與智能工廠數據大腦緊密結合,實現產業鏈協同賦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產品穩定性。
威達重工是“中國中小機床之都”滕州市高端裝備的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名列全國機床行業30強、全國機床出口10強,連續三年榮獲國家機床行業最高獎“春燕獎”,他們生產的拳頭產品立式龍門加工中心一年銷量約300臺,價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不等,在全國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
滕州的實踐為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近年來,山東堅持“騰籠換鳥”,著力加快動能轉換,一方面改造提升舊動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老樹發新枝”;一方面積極培育新動能,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讓“小苗成大樹”。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山東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等“十強產業”,嚴格實行產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個減量替代”,推動有60多年歷史的濟鋼集團停產搬遷,2021年全省“四新”經濟占比達到31.7%,“四新”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提升至51.2%。
如今的山東如同破繭一樣,傳統產業重生,新興產業蝶變,處處涌動著澎湃的發展動能。
2.創新引領 活力涌流
地處黃河尾閭的東營市,作為勝利油田駐地,因油而生、因油而興。十年前,這里的東八路以東,還是一片蘆葦蒼蒼、荒灘茫茫的鹽堿之地。如今,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占地18000畝的新材料產業園氣勢恢宏,科技感撲面而來。
從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到欣欣向榮的產業園區,這一變化歸功于坐落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作為國內唯一一家稀土催化領域的研發機構,研究院致力解決稀土催化應用領域“卡脖子”難題,打破國外壟斷。
自2019年8月研究院落戶東營以來,一條“點土成金”的神奇之路正式開啟:協助濰柴動力實現天然氣發動機后處理催化劑貴金屬減量70%,年節約采購成本30億元;圍繞稀土汽車催化全產業,國瓷、東珩、貴研等總投資55億元的9個項目相繼落地,將形成汽車催化產業鏈閉環,可實現年產值600億元……昔日的“老油城”正煥發出新活力。
在山東,像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一樣,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熱物理試驗大科學裝置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建設。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2萬家、比2012年增長了7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山東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著力深化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斷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被國務院列入2021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成效明顯的地方。
3.人才引育 萬馬奔騰
在菏澤市成武縣化工園區,有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山東匯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生產的DCTF(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產品被評為第四批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產量占全球70%以上。
DCTF等吡啶類含氟化合物是重要的農藥醫藥中間體,從研發到大規模生產用時長達十年,產品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目前公司已成為DCTF領域產能最大的龍頭企業,在行業中地位舉足輕重。
“發展的關鍵在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匯盟科技有關負責人說,在企業580名員工中,研發技術人員就有124名,并建有博士科研工作站。同時,企業還長期與天津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增強了科技研發實力和成果轉化能力。
有“伯樂故里”之名的成武縣,通過人才招引培育、與高等院校合作、打造創新工作室等方式,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在帶徒傳技、技能攻關、技藝傳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鍛造出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成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主力軍,全縣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為讓更多“千里馬”在創新創業賽道上競相奔騰,山東頒布實施人才發展促進條例,出臺人才改革22條、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20條、人才興魯行動32條等系列政策,建立重點人才工程清單,健全人才支持制度體系;組建人才發展集團、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對省屬高校院所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實行“自主組織、事后備案”;創新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引進頂尖人才,在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中推行配額制、舉薦制和創業人才“以賽代評”等多元遴選辦法。
截至目前,全省人才資源總量突破1500萬人,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達115名,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突破4500名,高技能人才達到350多萬人。近三年集聚高校畢業生青年人才218萬余人,人才集聚態勢不斷擴大。
富硒葡萄成熟季。資料圖片
空中俯瞰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這個曾經典型的黃河灘區村,如今實現了安居樂業夢。資料圖片
【2012】
??●地區生產總值42957.3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6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6元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03%
??●發明專利授權量7454項
??●糧食總產量4815.8萬噸
【2021】
??●地區生產總值83095.9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6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94%
??●發明專利授權量36345項
??●糧食總產量5500.7萬噸
??數據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光明日報評論:城鄉勝景聚山東
作為一名從事民間文藝研究的學者,我一直行走于鄉村田野,調查民間藝術的發展狀態,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大到發展方向,小到具體門類,民間藝術都離不開生活的土壤,喜怒哀樂、衣食住行就是我們文化藝術的基礎。近十年來,我尤其深刻地感受到城鄉文化面貌的變化、老百姓文化認識和心態的變化。比如,以往主要由專家學者呼吁搶救和研究保護的民間文化樣式、民間工藝技法等,現在得到了人們的自覺傳承和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鄉土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并積極地參與傳承和發展。這一可喜變化的背后,離不開我們對于完善和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高度重視。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從生產生活出發、符合老百姓需求,能滋養人心、促進交流、形成凝聚力和發展潛力。
十年來,山東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上體現了三大變化:從硬件建設到軟件升級,從“送文化下鄉”到“留住鄉愁記憶”,從高速度發展到高質量發展。
以往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比較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鄉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鎮綜合文化站的硬件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起來了,需要運營管理和服務的切實跟進。不少地方就此成立了調研組,調查硬件基礎上的活動開展情況,了解基層老百姓的滿意度,不僅要有設施、有設備,還要有內容、有活動,不僅要有建設、有投資,還要有服務,有成效。所以,山東省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發展上致力于實現從硬件建設到軟件升級的轉化和提升,重視“在供給側上細細打磨”。這是一個可喜的發展和轉化,體現了政府抓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化、升華和提升。
過去有一段時期,我們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往往以“送文化下鄉”為主題,不同程度地以城市文化來影響鄉村,相對忽視了鄉土文化自身的特點和作用。近十年來,這一現象全面改善,“留住鄉愁記憶”的觀念深入人心。山東省不僅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建鄉村博物館,尊重鄉村文化記憶,而且關注鄉村百姓的文化需求,根據村民的文化需求來定文化服務的“菜單”。比如,“冬春文化惠民季”“一村一年一場戲”“百姓大舞臺”等成為品牌活動,鄉村百姓喜聞樂見的小品小戲,用鄉音唱鄉情、訴鄉愁,也發揮了崇德向善、明知明理、見賢思齊的價值導向作用。從鄉村實際出發的公共文化服務深入人心,更具有文化的影響力,也使一度受到沖擊、處于困境的民間文化藝術樣式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整體上看,十年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努力實現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發展和提升,從夯實硬件基礎到關注活動內容,從全面推進到精準服務,從以現代化建設為主導到同時關注鄉土、傳承傳統、留住鄉愁,公共文化服務更全面、更精準、更有溫度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少鄉村里土生土長、代代傳承的文化藝術又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以文化之力造福城鄉。比如,山東魯西南的巨野農民畫和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剪紙、年畫,不僅在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得到進一步普及傳承,其中富有鄉土特色和創造力的作品還登上了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展示空間,向世界講述中國鄉土文化藝術。
十年來,山東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新發展是一個縮影,體現了國家文化建設的新風貌,彰顯了文化發展的規律和意義。公共文化服務有根基、有生活、有人心的潤澤與凝聚,還將發揮積極而長遠的作用。
(作者:潘魯生,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經濟日報: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積厚成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以壯士斷腕的魄力堅定退出落后產能;以滾石上山的勁頭勠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鳳凰涅槃的決心奮力蹚出高質量發展之路。
眼下,山東發展呈現出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明顯轉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脈動更加強勁。今年上半年,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6月份增速達到6.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5.5%,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10.7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61.0%、33.1%和18.2%。數字賦能、創新驅動、智能制造已經成為提升山東工業轉型動能和競爭實力的核心要素。
夯實塑強傳統優勢
長期以來,傳統產業占比高、經濟結構偏“重”、能源資源消耗大是山東轉型發展的心頭之痛。在縱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中,山東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全面提升傳統產業,使其煥發新活力。
自2017年7月后,濟鋼集團董事長薄濤就再沒經手過一筆鋼鐵業務。當年因環保壓力大等原因,濟鋼關停鋼鐵產能。近年來,濟鋼完成了從“靠鋼吃飯”到“無鋼發展”的轉變,去年營業收入超越主業停產前水平。
在濱州市鄒平魏橋輕量化鋁業基地,一塊呈蜂窩狀漂浮在水面上的鋁材引起記者注意。據介紹,這是高性能泡沫鋁,密度不及水的一半,壓縮強度卻是碳鋼的5倍,廣泛應用于電子通信、交通運輸等領域。“通過輕量化轉型,鄒平鋁產業徹底擺脫原來‘利薄如紙’的賣原料模式,實現從規模經營向‘價值效益’的整體攀升。今年上半年,高端鋁產業集群營收達到1520億元,同比增長7%,中高端鋁制品占比達到71%。”鄒平市委書記呂明濤說。
一塊粗鋼可加工到多薄?日照市嵐山區金屬表面處理生態產業園給出的答案是:比A4紙還要薄。這種打破“卡脖子”技術的極薄硅鋼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億元。嵐山區“吃鋼嚼鐵”的產業鏈不斷向高端、綠色方向延伸。今年前5個月,嵐山區48家鋼鐵及配套企業實現產值910億元,同比增長1.7%。
信號燈閃爍,8條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45秒就有5個產品下線……數字動能已成為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國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設立專項資金2000萬元,連續安排3年,“護航”數字產業發展。
以“智”取勝,讓德州市慶云縣小森精工機械有限公司成為細分領域行業冠軍。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實現采購、下單、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全環節精準匹配,企業生產效能提高30%,成本降低15%,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
在山東能源集團鮑店煤礦井下400多米深處的工作面,采煤設備自動運轉,滾滾“烏金”如流水般“奔”向地面,整個過程清潔無塵、人機分離。從2018年起,山東能源集團加速主導產業向綠色低碳、高端高效轉型,先后投入上億元,組建研發團隊攻關礦用5G技術,山東省也拿出上千萬元財政資金扶持。2020年10月,山東能源集團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套礦用高可靠5G專網系統一經亮相就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山東把智能化技改作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牛鼻子”,2018年以來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3.8萬個,2020年至2021年技改投資平均增長5.7%,技改投資規模居全國首位。
加速凝聚新生優勢
俗話說靠山吃山,作為泰安市主城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泰山區如今換了一種“吃法”。泰山區用好轄區內泰山這塊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金字招牌”,加快醫養大健康特別是現代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發展。
在位于泰山區的山東海天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實驗室內,工程師們通過腦機接口實現人腦和智能設備互通。“這個系統采集腦卒中患者的腦電信號,解碼運動意念,幫助患者完成康復動作。”山東海天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強說,海天智能已擁有康復機器人、可穿戴生命體征監測系統等多項產品。
如今,威高集團泰山醫療科技產業園等一大批醫療及醫藥器械健康產業項目快速推進,諾萊醫學中心、美康達智能康養設備研發等項目已投入運營。“醫養健康是我們在新舊動能轉換中重點培植的‘十大產業’之一。‘十四五’末期,泰山腳下醫療及醫藥器械健康產業將崛起。”泰山區委書記張培峰說。
為培育壯大新動能,山東編制實施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醫養健康等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突破行動計劃等指導性文件,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構建起了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走進濟寧鄒城市的珞石(山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排排白色機械臂抓起物品放到指定位置。“這是我們今年推出的新一代柔性協作機器人xMate CR系列,它不僅‘柔’,還擁有工業級精度等‘剛’性特質。”珞石(山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雙說,與傳統協作機器人相比,它的靈敏度提升了5倍。近年來,鄒城市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組建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專班,建立重點項目儲備庫,著力打造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集群。
如今,山東“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1年的32%左右,“四新”經濟投資占比達到51.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6.8%。
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良好的產業生態是集聚產業、催生創新的土壤,而產業生態好不好主要看產業鏈的完整性、產業集群的協同性。今年,山東實施產業生態創新行動計劃,聚焦“全鏈條”薄弱環節和“卡脖子”關鍵技術精準發力。
“歷經10年,我們突破了彩涂板涂層方面諸多難題。這款氟碳鋁鎂錳彩涂板,能確保70年不掉色,已應用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冬奧會國家速滑館等重大工程上。”山東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章峰說,今年企業多了一個新頭銜:精品鋼板產業鏈“鏈主”。
精品鋼板產業是聊城市冠縣特色支柱產業,已形成130余家鋼材綠色智造及其上下游企業抱團發展格局,形成了年綜合生產加工能力達1600萬噸的產業集群。冠縣盯緊產業鏈短板弱項,建立“八鏈七專班”機制,實施“鏈主”企業領航行動,圍繞產業鏈發展方向、區域布局、產業配套等問題,開展“診鏈”活動,為產業經濟、技術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和智力支持。
現在,山東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九大產業領域的43條產業鏈共確定“鏈主”企業112家、核心配套企業709家,已初步探索出有山東特色的“鏈長制”推進形式。
山東還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建立“科技+產業”創新生態會商機制。前不久,濟寧市重大產業創新項目中的工程機械智慧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揭榜。而張榜出題的正是濟寧高新區領軍企業——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為幫助企業解決創新難題,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濟寧高新區創新實施“企業出題”機制,開展產業創新揭榜掛帥+技術研發聯合攻關,以“企業出題、高校揭榜、政策扶持、協同攻關”的形式推進技術研發,同時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產業鏈上的抱團創新。同時,濟寧高新區還斥資1億元建立山重集團研究院,在服務山推股份前提下為創新共同體成員企業創造開放式研發環境。
“山東以工業互聯、智能制造、新能源推廣為代表的新動能增速優勢正在積累,新動能與新經濟‘量勢’齊升的態勢已顯現,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長期后勁會更加強勁。”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德祿表示。
擦亮營商環境品牌
前不久,煙臺業林紡織印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衛金龍簽下一筆海外訂單。然而,海外客戶要求其出具相關環保材料,這讓他犯了愁。“我們廠建立時間較早,一些工程竣工驗收資料已遺失。現在連基本的申請材料都湊不齊。如果辦不下排污許可等證件,就可能丟掉這筆大單。”衛金龍說。
煙臺市行政審批服務局企業專員上門走訪時了解到這個情況,立即牽頭市區聯動、容缺受理,并協調綜合行政執法等部門,采取第三方全覆蓋內窺方式,核查了廠區污水管網運行情況,快速核發了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讓衛金龍撓頭的環保手續難題迎刃而解。
解決了材料問題,衛金龍心頭還有一個“缺血”難題。他本計劃對原有設備升級改造,由于老舊廠房、設備資產評估價值過低,銀行審批額度遠低于預期。這時,煙臺市企業法律服務專員提示業林紡織,因其申請專利較多,建議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專員很快協調專業評估機構,順利為企業解決了難題。
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核之一,近年來煙臺以“企業辦事不跑腿、群眾辦事不求人”為目標,創新推出“煙必行”營商環境品牌,推動營商環境全面優化提升。針對30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和重點企業,煙臺匹配1800多名企業服務專員,當好“有需必應”的店小二;開通“政企通”企業服務專線,2021年以來累計解決企業訴求1.4萬多件。
“煙必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政策出臺,言出必行。煙臺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趙曉峰說,“煙臺通過數據處理和分析生成企業精準畫像,按需推送惠企政策。去年以來,煙臺市縣兩級推出首批‘免申即享’政策142條,兌現政策資金8億多元。今年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減負力度更大,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政策能為市場主體實現減負105億元”。
“同時‘煙必行’又取‘煙臺必行’之意,寓指煙臺一定能夠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趙曉峰說,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大力壓減項目審批時間,是煙臺市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的重點工作。
自2018年以來,煙臺投建了超400個體量大、層次高、效益好的重點產業項目,總投資過萬億元,用項目建設的“高效率”跑出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度”。
科技日報:瞄準三大目標 山東發動新一輪“海洋攻勢”
【跨越新引擎】
◎本報記者 王延斌
貝殼在海岸線上隨處可見,然而在山東海瓷集團的車間里,不起眼的貝殼卻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它被鍛造成“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的海洋貝瓷,價值翻了幾番。
貝殼之變,高科技居功至偉。山東海瓷集團憑借貝茨生產過程中“鈣質瓷的釉中彩手繪生產工藝方法”拿下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科技加持下的小貝殼成長為大產業,這只是山東釋放海洋潛力的“冰山一角”。山東擁有3500多公里海岸線,約占全國海岸線的1/6,其擁有的近16萬平方公里的蔚藍國土與陸域面積相當,海洋資源豐度指數居全國第一。
面對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富有進取心的山東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培育壯大海洋產業的努力。數據顯示:2021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1.49萬億元,約占全國的1/6,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8%;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實現高質量發展,山東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
向海圖強,山東托起全國海洋科技的“半壁江山”
夏日的海南東南陵水海域一碧萬頃,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從來不缺乏全球關注。
而為這一“大國重器”提供船體模塊建造以及大合龍服務的正是位于山東煙臺的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來福士)。
敢于挑戰“全球首座”,這是創新者中集來福士融在血液中的基因。要知道,全球最大、鉆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海上鉆井平臺“藍鯨1號”、能夠在海底3千米處尋寶的“藍鯨2號”均出自這家中國海洋工程的領軍企業。
山東省下轄16個地級市中,有7個地市沿海。類似中集來福士的行業龍頭企業,在這些城市云集。
“作為山東省海洋產業體系的新興戰略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產業規模正在走向1000億元層級;同時,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比重約占全國一半。”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列舉的上述數字,揭示出該省海洋產業的“硬核實力”。
支撐海洋產業做大的是一批核心裝備。“以‘蛟龍’號、‘向陽紅01’、‘科學’號以及‘海龍’號、‘潛龍’號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遠海裝備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的廣度和深度。”張建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科技創新,是海洋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記者從山東省科技廳了解到,“十三五”以來,山東承擔了全國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實施了“透明海洋”“問海計劃”等重大工程,研發了智能浮標、深海浮標、水下無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并得到了應用。
浩瀚海洋,也成了山東人新技術、新模式大展拳腳的地方。
走向遠海,從一條“魚”到一根“鏈”
乘坐快艇,一路劈波斬浪,記者到達了山東煙臺長島南隍城島海域。這里集結了首批亞洲最大量產型深海智能網箱平臺——“經海001號”“經海002號”“經海003號”“經海004號”等,它們呈“田”字形分布,分立于黃海海面。
“經海”系列智能網箱,是一種鋼結構坐底式養殖平臺,其養殖包圍水體達7萬立方米,可實現網箱平臺的深遠海魚類養殖功能。“傳統養殖,即在陸地上建造養殖池,占地面積大,養殖規模難以提升。”在煙臺經海海洋漁業公司養殖事業部經理呂建國看來,將智能網箱應用到深遠海養殖后,一個網箱就可養殖約70萬尾經濟魚類。
更重要的是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餌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經海”系列網箱以人工和天然雙重餌料配以清潔水質,實現了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深遠海養殖打破傳統近海業態重疊、望洋興嘆的局面,而在“經海”系列、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之外,山東還建成了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國內首座坐底式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介紹,作為國家唯一的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省份,截至2020年底,山東海洋牧場綜合經濟收入超過2500億元,正引領全國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養殖浪潮。
魚類養殖走向深遠海,并不是孤立的,山東人更看重產業鏈。
與深遠海相呼應,山東人在陸地上建立起產業園區,他們布局苗種繁育、高端研發、精深加工、展示交易和冷鏈物流等產業鏈條,帶動海洋高端傳感器、特種裝備、海洋大數據、海洋生物醫藥等項目聚集,開創“陸海島”一體化、深遠海全鏈條發展新篇章。
從一條“魚”延伸到一根“鏈”,魚的價值得到了“翻跟頭式”的躥升。
實際上,不僅僅是養殖領域,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多個領域,山東人都在致力于“以點帶面”,打造多根產業鏈條。
三大目標,山東發展海洋經濟瞄準“世界一流”
翻開中國地圖,山東大地宛如一只雄鷹,面向海洋,振翅欲飛。
“山東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這句話現已在山東全省上下成為共識。山東全面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海洋科技創新攻關、海洋港口整合優化、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海洋開放合作深化,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站在全球競爭的角度上,山東在海洋科技、海洋人才的優勢以及長期積累形成的海洋產業基礎,支撐著山東海洋人的信心。比如山東擁有全國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1/3的海洋領域院士,擁有55所省級以上海洋科研教學機構、236個省級以上海洋科技平臺。
在去年國家科技獎評選中,山東主導及參與完成37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項。
以山東大學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吳锜承擔的深遠海探測科技攻關專項——全海深下海洋傳感器的檢驗關鍵技術和校準核心算法為例,該團隊開發出全海深(11000米)海洋環境模擬艙,填補了國內外此類高精度檢驗和校準裝置的空白,使我國對深海觀測設備擁有國際話語權,推動山東成為海洋傳感器強省。同時,它對山東建設海洋物聯網、實施智慧海洋突破行動、經略深遠海、促進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科技支撐下,“人才—成果—項目—產業”的邏輯鏈條已經成型,山東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有了十足底氣。
去年年底,山東對外發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設立了三大目標,即到2035年,山東海洋經濟和科技水平位居國際前列,對國民經濟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躍上新臺階;沿海港口發展水平整體大幅躍升,建成世界一流港口;高水平海洋開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優良、海洋文化先進、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強省。
目標高,任務重,挑戰大,但山東人有信心沿著規劃,砥礪前行。
高煜:啃了十年“硬骨頭” 只為實現自動鉆機國產化
2017年6月,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智能化深海漁場在青島交付使用。
俞方平攝
【奮斗青年說】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 寧
從初次領略世界上最先進自動化鉆機時的震撼,到自己親身參與研發出行業矚目的國產高端自動化鉆機,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鉆井工藝研究院石油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石油機械所)副所長高煜在持續十年“啃硬骨頭”中得到了歷練和成長。
高煜所謂的“啃硬骨頭”,屬于國家級課題“深水鉆機與鉆柱自動化處理關鍵技術研究”下的重要項目,其目標是研發我國自己的鉆機自動化系統。
十年磨一劍。當項目研發大功告成之時,高煜從當初的職場“小白”已經蛻變為中國石化青年崗位能手、石油機械所副所長。
面對記者的提問,高煜深有感觸:“我們十年潛心研究自動化、智能化鉆井技術,幫助行業淘汰落后產能,讓鉆井行業舊貌換新顏,內心感到無比光榮而自豪。”
對石油行業來說,采掘石油之前必須先經過鉆井階段。傳統石油鉆井現場作業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特別是在管柱輸送、上卸扣、起下鉆等作業環節,存在較大安全風險。
在國際上,一些新型鉆機、海洋鉆井平臺都配套了相應的鉆機自動化裝備,只需兩個人在司鉆房即可實現全自動“無人接管”作業,但價格昂貴,讓國人望而卻步。
高煜無法忘記那次攪動內心的震撼:“十年前的一次技術交流會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化鉆機的風采,僅需一個人在中央控制室,就能完成鉆進、起下鉆、上卸扣、管柱排放一整套鉆井流程,簡直是在看科幻大片。”他說。
破解一線難題,在科技前沿插上“中國制造”的旗幟,成為高煜科研團隊攻關的初心。高煜說:“攻關這個項目,就像孕育生命,我們將之命名為DREAM(夢想)。”
當夢想規劃好了,如何實現它卻是挑戰。
管柱輸送、上卸扣、起下鉆,這些復雜繁重的環節,以往完成每一步都需要人工操作,這些成為高煜他們“夢想團隊”的攻關重點。每一天,科研人員都在探索如何將鉆桿運上十幾米乃至數十米高的鉆臺,整齊存放、準確連接……
作為歷史的參與者,高煜已經記不清自己熬了多少日夜,畫了多少圖紙,跑了多少現場……蚊蟲叮咬的鉆臺上,燈光常亮的實驗室里,不眠不休的加班夜里,高煜和同事們的每一秒都沒有浪費。他們深信:啃下硬骨頭,必須付出所有。
高煜負責國內首套ZJ90型電驅二層臺排管裝置的研發,需要從零開始,一遍遍試驗,一遍遍失敗,乃至一遍遍復盤、重新開始。在冥思苦想中,在反復總結中,在越挫越勇中,他在成長,項目在慢慢成熟。最終,“機械手零下20攝氏度毫米級精度控制”的目標完美實現。
10年間,高煜科研團隊持續攻關,相繼研制了動力貓道、二層臺排管裝置、泥漿防濺盒、液壓動力集成系統、司鉆集成控制系統等自動化核心設備;他們通過合作研發,定制了適用現場集成配套的鐵鉆工,并優選了動力卡瓦、液壓吊卡等井口自動化工具,形成了鉆機管柱自動化集成配套技術。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攻堅克難中,高煜也逐漸成長為“夢想團隊”的核心骨干。
如今,在國家頁巖油示范區牛頁1區試驗井組,“勝利天工”鉆井管柱自動化系統正發揮全力;在司鉆房里,鉆井工人盯著顯示屏,僅憑搖桿和控制面板就能輕松操控鉆井,就像是在“開飛機”。
目前,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大步向前,“夢想團隊”也在開展新一輪攻關,研發“一鍵式”鉆機關鍵模塊,以高端化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贏得未來先機。
全球首座一體化建造LNG工廠首個核心工藝模塊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啟航 侯憲鵬攝
以科技放大資源優勢,這里揚帆遠航向深藍
【標桿看變遷】
◎本報記者 王健高
實習記者 宋迎迎
數據最具說服力:“十三五”期間,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4%,占青島海洋經濟總量的40%、占山東省海洋經濟總量的10%……
青島西海岸新區已成為山東向海圖強、青島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的嶄新一極。
青島西海岸新區承擔著海洋強國戰略使命,是青島海洋經濟最富活力的區域之一。青島西海岸新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不斷放大海洋資源集聚優勢,以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海洋新興產業擴能升級,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國重器”將養殖區推向深遠海
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海西灣,是世界知名的船舶海工產業基地。這里聚集了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企業及各類配套企業,形成了上下游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我國對海洋的探索和開發不斷從近海邁向深遠海。
十年來,依托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青島西海岸新區著力突破關鍵技術,不斷強化設計研發、核心設備制造,推動船舶和海工裝備向深遠海、極地海域和自動智能方向發展。
“從設想到落地,這條船中國人等了整整40年!”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國信中船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技術總工程師王偉堂說。
今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海西灣正式交付運營。
這是一座移動的海洋牧場。從魚苗入艙、投喂養殖到運輸、加工、起捕,“國信1號”在一艘船上構建起了一座漁業養殖加工廠。它的成功下水,將我國養殖區域從近岸推向了深遠海。
“國信1號”是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從傳統造船業向高端海工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果之一。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日新月異
船舶海工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也日新月異。
青島西海岸新區已發展成為我國“藍色藥庫”的主要研發基地。近幾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管華詩對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頗為看好,他領銜的院士團隊與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國際海洋藥物協同創新中心,開發海洋類抗腫瘤新藥。
距離青島正大制藥不遠處,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以537人的科技隊伍,打造了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近年來向海洋生物產業轉型的本土企業也不在少數。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已從一家海藻加工企業,成長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業,涉足海藻酸鹽、功能糖醇、生物醫用材料等多個產業,其制備的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打破國外壟斷,開啟國產化之路。
無獨有偶,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有限公司也實現了從工業級產品到食品級產品,再到海洋生物醫藥級產業的轉型升級,企業與管華詩院士團隊合作研發海洋寡糖,原料產值可從每噸10萬元躍升至200萬元。
海洋生物醫藥曾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產業發展的短板。在全面剖析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后,青島西海岸新區推出“鏈長制”工作部署,繪制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1個圖譜”和“13張清單”,形成產業鏈條全景圖。據統計,2021年,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增長超過30%,成為新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科技賦能經略海洋底氣足
無論是船舶海工產業的質變,還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日益成勢,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后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加快“中字頭、國字號”重大創新平臺引建。截至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已擁有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等20所駐區高校;集聚國家級涉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7個,涉海科研院所11家,建立院士工作站9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設站總量達9個,海洋人才總量達6.2萬人,海洋科技優勢明顯,高端海洋科研平臺集聚,海洋科技企業加速培育,讓青島西海岸新區在深入踐行“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的國家戰略使命中底氣十足。
圍繞經略海洋藍圖,青島西海岸新區緊抓科技主線,充分發揮海洋發展委員會、科技創新委員會聯動互補作用,堅持以協同創新引領海洋科技發展,打通人才、平臺、成果、產業、生態等環節,形成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海洋經濟管理和服務體系;設立1億元高校校長基金、1億元重大科技專項,出臺股權激勵十條等政策,讓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擦出協同創新的“火花”;出臺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的實施意見,全力打造海洋科創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