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2-08-01 08:56:08
原標題:站立在聚光燈外
來源:解放軍報
陽光“氧站長”
“要是想家想聽秦腔了,隨時來找‘氧站長’”
吃過晚飯,幾名年輕戰士推著平板車,載著四五只鋼瓶,興沖沖地來到制氧站。
制氧站聽上去是一個“站”,但起初只有一個兵。隨著這個兵越當越老,他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氧站長”。
有戰士還因此鬧出了笑話。做電話表時,制氧站一級上士史渭的姓名一欄中,赫然寫著“楊史渭”。對此,史渭倒也豁達:“管他‘羊史渭’,還是‘牛史渭’,咱制的氧好用、管用、官兵們喜歡用就行。”
制氧站位于營區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無論早晚,來這里灌氧的官兵絡繹不絕。灌氧間隙,陜西籍的戰士們最愛纏著“氧站長”,請他吼一嗓子秦腔,“斬韓信、楊家將——一嗓子就把我們‘拽’回了故鄉。”
山上氧含量低,不光要吸氧,還要有意識地鍛煉肺活量。“氧站長”口中,氧氣和土豆、青菜、白面一樣,初上高原我們的身體都需要,在高原要堅持吸氧,避免高原反應的發生。與此同時,也要積極適應高原環境,在保證良好身體機能的前提下精武強能,苦練戰斗本領。
移防之初,官兵吸氧并不方便。當時,制氧站還在規劃中,氧氣要去友鄰單位拉運,儲量只能保證官兵在出現癥狀時,給予及時有效補充。
“歷史上,曾有官兵因缺氧突發肺水腫、腦水腫,長眠在雪域高原。”聽完史渭的匯報,黨委會上旅領導一錘定音:“加快氧站建設進度!保證官兵既吸得上‘治療氧’,也吸得足‘保健氧’。”
制氧站很快建成,史渭站在門前,和戰友們約法三章:“來灌氧,一不許抽煙,二不許玩手機,三要輕拿輕放氧氣瓶。”
為了這“約法三章”,史渭硬生生把攥了十幾年的“老煙槍”給撂下了。
他又說:“灌回去,每人每天至少吸氧半小時,要把吸氧當成制度來落實!”
時間一晃,過去了好幾年,史渭漸漸成了很多戰士口中的“氧站長”,心里的“老兵哥”,關于他的故事,戰士們能說出很多細節——
逢年過節探親家屬多,需氧量比平時大,“氧站長”春節就沒休過假,守著機器就把過年餃子吃了;
說是休假時帶娃去趟上海迪士尼,愣是從小學答應到了初中都沒兌現;
制氧站見不得電火花,手機要放在鐵皮柜里,那次家里突發緊急情況,卻怎么也聯系不上他……
戰士們說,班長為了制氧站付出了太多、舍棄了太多。那年迎春文藝晚會,有戰士把“氧站長”的故事搬上了舞臺,劇目的名字就叫作《堅守》。坐在臺下看節目,“氧站長”努力“繃”著笑臉,但還是沒忍住,淚水嘩嘩往下流:“這幾年的工作沒白干。”
“氧站長”的工作“必須沒白干”!
衛生連做了一次調查,自制氧站建成后,再無官兵罹患重癥高原病,部隊體能訓練成績節節提升,“每一個閃亮的軍功章里,都有‘氧站長’的貢獻。”
“聽說了嗎,旅里準備新建‘彌漫式制氧系統’。”灌氧間隙,有戰士向“氧站長”透露了一則新聞。
“傻小子,那叫‘彌散式供氧’,以后咱們就不用推著小車,往制氧站跑了。”“氧站長”一邊科普,一邊憨憨地笑著說,“到時候回宿舍就算是進了氧艙,不用插鼻管就把氧氣吃飽了。”
“那以后我們不來,不就沒人陪你‘諞閑傳’了。”聞此,有戰士悻悻地說。聽罷,史渭把戒煙后已經變白的牙齒一亮:“你們要是想家想聽秦腔了,隨時來找‘氧站長’。”
放心“水隊長”
“吃過苦水的苦,才更知甜水的甜”
和史渭常被戰友們稱作“氧站長”一樣,供應保障隊修理隊長、中士舒通,也有一個獨特的稱呼——“水隊長”。
要說這“水隊長”舒通,他的工作自然與水密不可分。
營區建在一片鹽堿灘上,以前用水只有一口深井。有人對水質做過檢測,這水含有鈣、鎂、氟等元素,是不折不扣的“礦泉水”。
不好喝,這水也不好用——入口苦、下肚脹,時間久了會消化不良;洗頭洗臉不起沫,衣服曬干硬如甲胄,水管線路也因積垢需要常維護。有官兵因此吐槽:“咋上了高原,連用水都成頭疼事了。”
為了讓戰友用上“放心水”,舒通想過不少法子:去附近的村鎮引市政自來水管道,計算后發現,管路太長壓力不達標;為各營連加裝凈水設備,分散配置成本太高、凈化速度也趕不上用水速度……
隨后的一件事,更是讓舒通感到“意難平”。
部隊外出駐訓,負責留守的“水隊長”路遇一位軍嫂。只見她一只手抱著軍娃,另一只手還拎著2大瓶純凈水,從軍營超市往家屬公寓走,走幾步就要放下水桶停下來擦擦汗、抖抖手……
“苦水苦,苦的是兵心。”經過深思熟慮,舒通將一份方案呈到旅領導案頭,“購設備、改管路、建凈水站”。
“電吸附”“滲透膜”“微過濾”……哪種凈水設備更符合高原需求?
為弄明白這個問題,干了五六年水電維修的舒通,買來專業書,硬著頭皮研究起來。
“咋?你這是要轉行考研啦?”看到“水隊長”的認真勁兒,身邊的戰友一開始沒少調侃他;當了解到他“努力的方向”后,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
凈水站剛建成,“水隊長”不小心裝錯了一個小零件,導致壓力桶破裂,全旅因此停了2天水。他抓起電話挨個向各營連致歉,并做出保證:“下次絕不再發生類似情況。”
說出去的話,敲下去的釘。為兌現諾言,“水隊長”把凈水設備操作指南翻得卷了毛邊。好幾次設備出現故障,他抓起工具就往蓄水池里跳;一年冬至,他在-20℃的車間里一熬就是一個通宵。
因為長時間和凈水試劑打交道,“水隊長”的手上生了皮炎,發作起來奇癢無比。為了不污染水源,他堅持不外用藥膏。
水聚無形,水流無聲。大會小會上,“舒通”這兩個字很少被人提及,但營區處處都傳著“水隊長”的美譽。炊事班說,水沒異味了,蒸的米飯更香了;戰士們說,水質軟了,洗頭膏都比以前“經用”了;軍嫂們講,如今也敢用自來水燒水泡茶了。
新兵們沒吃過“苦水”,看到他們訓練結束后擰開水龍頭就往肚里灌,舒通連忙上前阻止:“高原上氣溫低,小伙子再渴也不能直接喝生水啊!”
“吃過苦水的苦,才更知甜水的甜。”一名退伍老兵回單位重訪戰友時,特意給舒通和戰友們帶來了一盒家鄉茶:“都說好茶要用好水泡,咱的水,配得上這盒茶。”
制炊“熊白頭”
“我的責任就是讓戰友們吃好”
和面、切塊、揉團,起灶、燒水、上屜……距離起床號響還有一個半小時,一籠熱騰騰的白面饅頭就已出鍋移入保溫箱。
饅頭白如雪,發絲色如霜。若不是看到二級上士熊志權衣領上的軍銜,人們很難相信,眼前這名炊事班長——今年才30歲出頭。
頭發花白,熊志權常被戰友稱作“熊白頭”。每每聽到這個稱呼,熊志權總是憨然一笑:“還不是為了大家吃得好,愁白了頭。”
說起來有點陰差陽錯。當初,因為訓練中不慎受傷,熊志權被連主官安排在相對輕松的炊事員崗位。移防高原后,炊事班遇上的難題卻一點也不比戰斗班的少——氣壓小、沸點低,常常做出“夾生飯”;物流難、菜品少,一年到頭餐桌上都是“老三樣”。
為了調劑伙食,熊志權“愁白了頭”的說法并非夸張。前些年供應鮮菜種類少,他就想辦法在烹飪方式上變花樣:“醋熘白菜”“乾隆白菜”“白菜火腿”……僅在白菜一個品種上,他就琢磨出不下20種制作方法。
高原做飯是體力活。體制編制調整后,炊事班由“連辦伙”改為“營辦伙”。“過去七八個人做百十來人的飯,如今工作量一下翻了四五倍。”說著,熊志權喘著粗氣,從儲藏間扛出一包半人高的編織袋,“這百余斤的土豆,只是一頓午餐的量”。
“夏天還好些,冬天淘米洗菜,炊事班幾乎每個人手上都長了凍瘡。”熊志權給記者展示了他的手——手背開裂、指縫也有裂紋,創可貼成了“必備品”。
因為懂得,所以包容。一年春節聚餐,鼓風機出現故障,炊事班包的餃子,全都煮露了餡。戰士們二話沒說,人人盛了一碗“片兒湯”,“戰友們吃的,是對彼此的理解和體諒”。
也有那么一次,熊志權破天荒地挨了營司務長批評:“你知道這一盤生蠔運到高原要費多大事?下次再糟踐好東西,別怪我不客氣!”原來,隨著高原部隊后勤保障能力提升,官兵餐桌多了不少“新鮮貨品”。
青島的大蝦、廣東的螃蟹、張掖的蘆筍……做慣了大鍋菜的“熊白頭”,還真拿捏不住這些“稀罕物”。那陣子,他天天站在鍋灶前反復試驗,小本上記得密密麻麻。
“定時7分34秒,這個時間蒸魚剛剛好。” 那天,他將一屜子魚小心翼翼擺進一片蒸汽氤氳中,并把烹飪工序精確到秒,因為清楚這些食材的來之不易。
“砰!”窗外遠處,一發信號彈升空,頓時槍聲大作。
“啪!”灶臺跟前,熊志權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白練飛舞、銀絲出鍋,一份清澈透亮的牛肉面做好了。
看著打靶歸來的戰友紛紛盛起熱湯面,他心滿意足地歪在一張小馬扎上打起瞌睡——從凌晨5點鐘起床,他已經忙碌了好久。
“我的責任就是讓戰友們吃好。”熊志權笑著說。
守夜“22424分隊”
“大家不知道我,恰恰是我存在的意義”
“22424分隊”,這是水電工、下士李啟來,給自己所在崗位賦予的番號——“224”是全年的供暖天數;“24”是指在供暖期內,需要24小時守在機器前。
站在熱泵前,體型瘦小的李啟來更顯單薄。
他的眼中,高原只有“冬夏”兩季——漫長的冬季,他和戰友黑白兩班倒,為數千名官兵供應熱水和暖氣;短暫夏季,官兵輪流參加補訓,為下一個冬季的到來做好準備。
兵齡稍長,又是黨員,在還需燒煤供暖時,李啟來主動扛下了添煤的活,只讓另一名搭班的戰友負責維護管路工作。
后來,煤爐變成燃氣爐,燃氣爐又變成地熱源鍋爐,供暖的工作量輕了不少,“22424分隊”也從8個人縮減到了4個人。為此,李啟來主動承包供暖期內夜班。長時間的黑白顛倒,讓他滄桑的臉上長出許多“不合時宜”的青春痘。
漫漫長夜帶來的“煩惱”不止于此。李啟來說,這些年,他不止一次地叩問心靈:“當兵來干啥?難道就是守在鍋爐房里數星星?”
不過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李啟來讀懂了自己崗位的意義。那是一個冬夜,暖氣線路的一處主管道被凍裂。警報聲響起,李啟來披起大衣就去搶修。2個小時后,供暖恢復,李啟來的雙手被凍成了“胡蘿卜”。
第2天,李啟來和戰友聊起這事,大家都表示“不知道昨晚停了暖”。
“大家不知道我,恰恰是我存在的意義。”李啟來說。
在只有機器運轉轟鳴聲相伴的夜晚,李啟來養成了看書的習慣。這個只有大專學歷戰士的內務柜里,擺放著《機電原理》《中國通史》《時間簡史》好多種書籍。
最近,李啟來在“啃”一本關于電商經濟的書,“過兩年退伍回家,打算做點兒小生意……還可以開個‘二手書店’,一邊開書店、一邊賣咖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早在3年前,李啟來就在心里盤算過退伍的事。可退伍季到了,他卻舍不得走。旅軍需營房科科長也舍不得這個老實巴交的小伙子,就說“供暖的活沒人接,你再頂2年。”
李啟來自言自語:“也許我打心眼里還是不想走吧。”
2年“頂”下來,李啟來知道這一次真的是“歸期已近”。前些天,他在一款手機軟件上迷上了一臺車,“越野車,還是四驅的!”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就從這座鍋爐房出發,駕著那輛越野車,一路往東北方向開,先到拉薩、西寧,再到太原、北京……”
夜色中,李啟來用手在空中比畫著,“一路看看風景、看看人群,到首都看看天安門廣場,看看我用青春守護的地方”。
他一邊說,眼里好像有星星在閃亮。
圖①:熊志權在炊事班操作間準備飯菜。
圖②:舒通維修凈水管路設備。
圖③:李啟來(上)與戰友檢修管路。
圖④:史渭維護制氧設備。
王超杰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