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8-31 09:22:08
原標題:從行走與閱讀中領略文學的風景
來源:光明日報
【暑期文學生活三人談】
對于一名高校教師來說,暑假是平時教學生活的一種調節,也是新生活狀態的開啟。暑假可以有較多時間來閱讀,可以參加一些專業學術會議,進行文學交流。因此,暑假的文學生活是很重要的生命拓展,更是自由舒展的詩意人生一部分。2022年暑假,我開展了三個向度的文學活動:一是文學調研,二是文學現場批評交流,三是文學講座。
2021年年底,我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中國鄉土文學與農村建設運動關系研究”獲得立項。平時忙碌沒有太多時間去調研。所以,這個暑假我的第一個愿望就是去開展一個鄉村振興的文學調研活動。基于專業和相關閱讀,我把調研放到了20世紀30年代梁漱溟從事鄉村建設實驗的山東省鄒平市,事前我閱讀了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等論著。
7月16日到17日,我們“百年中國鄉土文學與農村建設運動關系研究”課題組一行7人來到了鄒平。在濱州散文家李登建的引領下,我們拜謁了梁漱溟墓地,參觀了梁漱溟紀念館。位于鄒平一中的梁漱溟紀念館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梁漱溟的事跡,對當時鄉村建設的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學員培訓、農業新技術引進和產生的國內外影響等,進行了充分的展示。今天鄒平市民營企業魏橋集團,名列世界企業500強,其主打的棉紡織產業與20世紀梁漱溟棉花改良的鄉村建設實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7月17日,在鄒平市政協、檔案館和文史館等舉辦的座談會上,當地文史專家深情回憶了改革開放之后對梁漱溟的專訪,留下大量文史資料。梁漱溟之前所提出的農村組織化、農村經濟發展的鄉建主張在今天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實現,他對農村精神出路,對農民向上精神的倡導,依然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17日下午,我們參觀了《最后的鄉賢》人物原型郭連貽的家。不大的院子里種植了疏疏朗朗的竹子、荷花、石榴、紫藤。可以想象,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這位鄉野的、民間書法家內心的精神空間及其堅守。或許這里面有這梁漱溟對鄉賢、鄉村儒學文化倡導的影響吧。
調研之后,我回到了濟南,參加了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郝敬波教授領銜的當代文學現場批評團隊的文學研討會。我閱讀了會議要研討的作品,作家艾偉的最新長篇小說《鏡中》。《鏡中》是一部建筑題材小說,其中有大量的建筑藝術創意設計知識,有東西方不同民族、文化的建筑藝術理念的碰撞與交融,有對建筑、世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表達。建筑就是世界、哲學、生命、人本身。好小說決定了研討會的高質量。大家發言非常踴躍,對作品進行多個向度的文學闡釋。
7月30日,應山東文藝出版社的邀請,我參加了“閱讀經典:與偉大的靈魂對話”的讀書交流會。2021年年底,我出版了與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行對話的兩本書《對話的文學經典教育》和《現實主義與當代文學前沿》,以這兩本書為基礎開展本場閱讀交流。閱讀經典就是與偉大的靈魂進行精神對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而具有遼闊、深遠的視野。借助于講座,我把高校里的文學經典閱讀教育推向大眾讀者,期望種下一顆顆文學的種子。
7月31日在莒縣,我為家鄉的作家朋友舉辦了一個主題為“沂蒙山派文學與沂蒙精神”講座,分析了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劉玉堂的《鄉村溫柔》、苗長水的《非凡的大姨》和趙德發的《通腿》《經山海》等作品的鄉土意識及所呈現的沂蒙精神。
8月2號,我參加了由山東省作協和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張煒小說《河灣》研討會。這部作品是張煒文學創作的一個新突破、新轉折。人到了一定年齡就像河流一樣拐彎。《河灣》主人公從歷史糾葛中走出來,把歷史前置化,把當下巨變的新現實放在聚光燈之下。《河灣》呈現了作家非常可貴的現實批評力和指向未來的建構追求。
8月8日至11日,我應邀參加了云南《邊疆文學》2022年文學筆會,做了“新時代如何書寫新山鄉巨變”的文學講座。我從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阿來的“空山三部曲”等談起,倡導新民族志、地方志、村志、個體史的書寫。作家有必要增強新鄉土寫作理念和文化傳承意識,把童年、故鄉、民俗的東西寫出來,傳遞給下一代中國人,傳遞到世界中去。
8月12日,我參加了郝敬波教授主持對2022上半年中國小說狀況的現場評點。以對付秀瑩的《野望》、石一楓的《漂洋過海來送你》和林森的《湖里岸上》《唯水年輕》等作品的評點為例,我認為這樣的文學批評顯現出很強的現場性、在場性、對話性,同時呈現出某種可貴的整體性、文學史尺度,增加了文學現場批評的深厚和厚度。
這個暑期,我還在《中國文化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新時代呼喚新山鄉巨變文學》的文章。我認為,當代作家有必要書寫剛剛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新鄉村故事,提升對于當下現實的思想穿透力和對當下時代中心經驗的處理能力,書寫當下新故事;要通過把個人的日常生活和時代的宏大主題相結合,塑造新農村故事中的新英雄;新時代文學不僅要有時代新主題、新人物,也應該有藝術形式的多樣化新探索;更要在重構鄉村精神、鄉村根性文化維度上進行創作,為新山鄉巨變塑形鑄魂。
通過對梁漱溟鄉村建設實驗的調研和文學交流活動,我進一步意識到當代作家和研究者不能認為新山鄉巨變寫作是應景之作、跟風寫作,而應該像梁漱溟那樣,從根本的意義上,認識到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之于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性和全局性意義與價值,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價值。作家應該強化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文學的形式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創作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山鄉巨變文學經典。
(作者:張麗軍,系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評論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