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2-09-02 17:06:09
原標題:“孔孟之鄉”謀變:依靠改革創新,應變局開新局
來源:科技日報
汽車行至山東省濟寧市境內,道路兩邊湖泊多了起來,以此成就“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美譽。對當地百姓來說,湖泊成就一方美景,更是致富的陣地。但這些獨有的湖泊卻不是自然形成的,其前身是采煤塌陷區。
地處山東南部的濟寧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誕生地。當地曾依靠煤炭這一“黑色黃金”,經濟規模在魯南、蘇北首屈一指,并一度占據了時代高地。那是煤炭發展最好的時代。但隨著時間變遷,煤炭開采對城市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
面對資源型城市的“資源詛咒”,產業轉型成必然趨勢。如何轉?從2021年8月起,濟寧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把大抓產業、大抓制造業作為頭等大事、主攻方向,以此帶動新舊動能轉換和資源型城市轉型。
8月底,科技日報記者深入濟寧市任城區、兗州區、鄒城市、汶上縣走訪,以此“解剖麻雀”,尋找其十年巨變的痕跡以及背后的鮮明發展觀。
產業之變,傳統煤企有了新賽道
一塊煤可以變成什么?
位于濟寧市任城區的恒信集團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在這里,一塊煤不僅僅可以變成可降解方便袋,更可以變成甲醇、粗苯、改質輕芳烴等30多種高附加值產品。
在該企業的車間里,他們以煤為源頭,利用高科技,將之延長為包含焦油加氫、苯加氫、煤氣制甲醇在內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甚至連廢料也被“吃干榨盡”。
山東是化工大省。2021年銷售收入達到226億元的恒信集團成為該省煤基精細化工鏈主企業和高端化工領軍企業。在“雙碳”目標下,他們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清潔能源三條賽道上一路狂奔。
如果說恒信集團是以傳統原料為基礎研發新產品,那么,位于鄒城市的山東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為傳統產業提供新技術和新手段。
在該企業,掘錨護一體機器人是一個“靈活的胖子”,集掘進、臨時支護、錨桿錨索支護、除塵、鉆探等多功能于一體,操作人員可在千米外的地面操控作業,人工縮減一半,效率提升50%。
“在傳統印象中,提起濟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儒家文化和豐富的煤炭資源。”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李增剛對濟寧非常熟悉。他認為:今天的濟寧早已不再依靠傳統“煤炭”產業粗放式增長,而是向高端制造業、新興制造業轉型,正在成為“制造強市”。
對傳統制造業大市濟寧來說,“制造業是立市之本、強市之基”認識尤為準確。而在此基礎上確立的“制造強市”戰略,確定了“231”先進制造業集群(即高端裝備、高端化工“兩高”優勢產業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三新”新興產業集群和醫藥產業集群)。
記者了解到,濟寧已建成2個千億級高端產業集群、4個500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其中,7個產業集群和13家企業入選省級“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庫和領軍企業庫,一大批先進制造業企業脫穎而出。
新風光電子公司的生產線 王延斌 攝
引擎之變,科技創新成產業崛起的“最強力量”
一張紙巾被塞到裝滿水的礦泉水瓶中,用力搖晃幾下,紙巾瞬間融化為一團白漿。眼前這一幕,并不是魔術,而是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新產品。
科技日報記者走進該企業的產品展館發現類似的高科技紙巾并不少見。他們在行業內首創了溶解漿連續蒸煮技術,首次從水解液中提取出木糖,制造了世界第一張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品的“無添加”系列生活用紙,成就了其三個“世界第一”。
正因為該企業深耕科技創新,使得其先后斬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兩項國家級大獎,并打開了市場大門。太陽紙業董事長李洪信表示:我們以科技創新成果帶動投資、推動技改、提升效益,以創新賦能發展,以創新制勝未來。
在濟寧采訪,記者發現無論高端制造業還是新興制造業,其發展都離不開創新。
濟寧市委書記林紅玉認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久久為功優化生態,敞開胸懷廣納英才,建設一流創新平臺,培育一流創新主體,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打響一流創新品牌,讓創新創造活力在濟寧大地競相迸發。”
去年4月份,來自汶上縣的新風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科創板里少見的新能源板塊新銳。該企業董事長何洪臣向記者強調:“過去十幾年,我們只做一件事情,在大功率電力電子節能控制領域苦練內功。”
如今,“雙碳”目標的風口勁吹,新能源產業大發展給了該企業施展實力的空間。
實際上,無論是在企業層面還是濟寧全市層面,記者發現,科技創新的理念早已在他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對應著這句在當地頗具共識性的話:“若說產業發展是區域經濟崛起的引擎,科技創新就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不過,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盡快突破關鍵技術;而高校院所卻往往手持好技術找不到“用武之地”。今年以來,濟寧市通過繪制“企業研發需求圖譜”和“全國技術成果分布圖譜”兩張圖譜,積極搭建研發成果轉化橋梁,讓32項科技新成果成功找到了轉化歸宿。
環境之變,營商環境變成生產力
放在一年前,專業研制高精度鍛造裝備的韓國鎬成工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韓國鎬成”)對于入駐山東濟寧還持觀望態度,他們的顧慮在于“當地伙伴體量尚小,是否值得大規模投資?當地政府誠意如何,會不會半途而廢?”
韓國鎬成能否落地,成了區域軟、硬環境的“試金石”。一方面,從山東濟寧到韓國鎬成,濟寧方面前后七次不遠千里深度洽談,并聘請專業人員參與對接;另一方面,濟寧當地完整的工程機械產業鏈作為“殺手锏”,一錘定音。
對“孔孟之鄉”濟寧來說,對“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詮釋案例正在這片1.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實在在地發生著。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當地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6%,累計吸引5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地。
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優劣影響著創業、投資資源的多寡,并直接影響著區內企業。去年5月份以來,濟寧出臺了《濟寧市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三大新政,讓企業家唱“主角”,并啟動“助企攀登”活動,共派出1560名干部聯系包保企業,常駐企業解難題、助發展。
張弛,濟寧派山東泰豐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駐企干部,為了幫助企業,他拜訪對接多家金融機構開展滴管式金融顧問服務,幫助企業獲得新增授信5000萬元。
以往企業申請政策扶持,既要線上提交申請,又要線下投遞材料。如今,有了用多項技術打造的“惠企通”平臺匯集了7萬余條惠企政策,基于本地企業畫像,實現“政策一鍵匹配”,企業只需輸入名稱,系統就能精準匹配出符合申報的政策、獎勵。
難怪,有“嘗到甜頭”的受訪企業說,“原先是我們找政策,現在是政策找我們。”
“任何一個人才、平臺、企業、產業的成長,既需要土地、資金等硬要素,也需要制度、環境等軟要素。”濟寧市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改革,就要讓軟硬要素流向區內項目,讓它們盡快成長起來。創新轉型,新動能崛起了;深度改革,舊堵點打通了。”
一手抓創新,另一手抓改革,濟寧市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今年上半年,該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1%,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王延斌)
【責任編輯:舒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