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9-08 09:16:09
原標題:把科普放在與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我國科普事業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網絡偽科普流傳等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科普法執法檢查報告也于近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此次執法檢查是科普法通過20年以來首次執法檢查。據悉,科普法修改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審議報告期間,不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組成人員針對報告提出的問題,結合科普法修法,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天宮課堂”,對很多青少年來說已經不再陌生。此前,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航天員曾開展過兩次“天宮課堂”,繼續開展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也被列入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
科學普及到底有多重要?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張蘇軍以“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做比喻:科普培養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這是造就千千萬萬科學技術人才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先有科學技術的成果,才能普及,但如果沒有千千萬萬科學技術愛好者,不產生千千萬萬的科學家,科學技術的成果又從哪里來?所以說,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同等重要”。
根據執法檢查報告,各地對于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同等重要的認識程度、對于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視程度,并不盡如人意。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0.56%,對于一些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技型企業,科普工作仍屬于“軟任務”“軟指標”,普遍存在重科研輕科普、科研與科普相脫節的現象。
重科研輕科普,在經費對比上更加明顯。8月31日發布的《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僅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0.7%。2020年,全國科普專職人員只有24.87萬人,與14億多的人口基數并不相稱。由于實質性的考核評價機制缺失,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認同度高、意愿強,但行動力明顯偏弱。
“應該提倡專家辦展覽、辦欄目,要真正下功夫辦,像搞科技創新一樣認真地來辦科普。”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冷溶表示,我國的科技人才有很多,要鼓勵他們去從事科普教育事業,提倡大科學家寫科普著作。“關鍵是要在年輕人中建立起愛好科學、崇尚文明、奉獻真理的理念,而不是單純的‘過于強調科技的現實功用價值’。”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白春禮認為,科普法修訂應充分體現“大科普”理念,明確科普使命與責任。“在構建大科普格局方面,要加強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科協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全體行動,各行各業踴躍參與,大眾傳媒廣泛傳播,使各主體都能切實參與科普工作,形成不同主體間充分聯動、深入合作的共治局面”。
把科普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
“我們小時候,看書看的是《十萬個為什么》《海底兩萬里》;打開電視,是《藍貓淘氣三千問》《海爾兄弟》。現在孩子看的動畫片和書,感覺不如我們當年看得有意思。”山東濟南的張先生在同學群里交流的時候,發現大家都有一樣的困惑。
“這方面確實成了一個比較突出的短板。”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志今說,“現在致力于科普科幻文藝創作的有才華的作家、藝術家實在太少,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的科普科幻作品也不多,與我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很不相稱。”為此,楊志今建議關心和重視科普和科幻文藝創作,通過喜聞樂見的科普和科幻文藝作品,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
除了科普產品和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執法檢查報告還指出一些地市、縣區科普設施偏少,社區、農村科普設施規模縮減。此外,一些地方重場館建設、輕科普服務;一些科普工作重活動、輕日常,與群眾實際需求契合度不高;一些地方科普人員專職力量不足、講解隊伍不穩定,科普場館有“展”無“教”。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葉雙瑜還反映,現在不少農村、社區的科普設施陳舊老化、管理不善,有的甚至變成了棋牌室。對此,他建議在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建設規劃當中,應把科普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提出明確要求。
“執法檢查發現絕大多數設區的市沒有科技館,縣區一級的科技場所或青少年科技中心更少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馬志武建議,修法時可以考慮規定設區的市應該建設科普場館,縣(區)一級可與公共文化中心合并建設。
讓專業人員占領科普陣地
在這個電視臺還是祖傳苗醫,換個臺就成了蒙醫,沒過多久又變成糖尿病專家、高級營養師……幾年前,一位銀發老太太出現在多個地方電視臺,推薦藥品、保健品,被網友戲稱為“虛假廣告表演藝術家”。如今數年過去,一些假科普、偽科學找到了新的“馬甲”。
自媒體時代,成就了不少傳播科學知識的網紅和博主,但海量信息中難免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吸引眼球騙流量者有之、販賣焦慮引關注者有之,給公眾帶來不小困擾。
對此,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組成人員建議對網絡科技傳播的科學性、嚴肅性從法律上予以規范,通過加強監管,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占領科普陣地。
最近,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支持并鼓勵醫療衛生行業與相關從業人員創作和發布更多更優質的健康科普作品,希望針對性地“扶正祛邪”。“健康教育專業性很強,不能什么機構什么人都可以在那里大搞健康咨詢講座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衛小春建議,發揮全國眾多專業學會、專家的優勢,監測評估科普產品的科學性,讓科普內容真正惠及人民群眾。
(本報記者 劉華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